——以《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郭超華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中的主人公分別代表不同的階層。筆者從《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對主人公從軍經歷的描寫,分析他們代表的階層。
對于《前出塞九首》,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中引用《杜臆》說明:“《前出塞》則評曰:‘云赴交河,《后出塞》云赴薊門,明顯兩路出兵。考唐之交河,在伊川西七百里,哥舒翰征吐蕃時事。詩亦當作于此時,非追作也。’”[1]說明《前出塞九首》的主人公是在哥舒翰征討吐蕃的過程中被招募進軍的。《前出塞九首》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2]“戚戚”交代了主人公離家時悲涼憂愁的心理,“悠悠”說明了主人公主觀上是拒絕奔赴邊疆的。“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說明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平民,擔心因耽誤赴邊日期而遭受相應的禍患。其五寫“我始為奴仆,幾時樹功勛”[3],正是因為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平民,所以進入軍隊就是奴仆,功勞成就都將會是高級將領的,認為自己身份低微,建立功勛無望。這在其九中得到印證:“從軍十年余,能無分寸功?”[4]“能無分寸功?”詩人用反問的句式說明主人公不可能沒有功勞,也說明主人公從軍十年沒得到什么職位獎勵,進一步印證了主人公出身比較貧寒,屬于農民階層。
《后出塞五首》主人公一出場聲勢就非常強大,揮金如土的豪氣撲面而來。我們從其一中可以看到他的從軍思想:“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戰伐有功業,焉能守舊丘。”[5]說明主人公是唐玄宗開邊政策的忠實踐行者,開篇直截了當說明自己想要建功立業;他的從軍裝備“千金裝馬鞭,百金裝刀頭”[6],說明他為征伐邊塞不惜破費大量錢財,出塞行裝奢侈多金;他的送行場面隆重盛大:“閭里送我行,親戚擁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進庶羞。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7]送行的人從頭發斑白的蹣跚老者到意氣風發的朝氣少年,說明主人公家族影響比較大。這些都可以說明《后出塞五首》的主人公家境優越,不是普通的平民家庭。其五:“我本良家子,出師亦多門。”[8]這里說主人公是“良家子”,再加上其一對主人公的描述,可判斷主人公應該是中上階層。其五最后“故里但空村”[9]一句說明了主人公生活在農村,應該是地主階層。
《前出塞九首》其六:“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10]吳瞻泰云:“大經濟語,借戍卒口中說出。”[11]詩人在這里借主人公之口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征兵赴邊不是為了無休止的殺戮。不論是“射人先射馬”,還是“擒賊先擒王”,都應以“制侵陵”為自己的最終目的,作戰也應該有所節制,不能無限度濫殺對方士兵,更不應該窮兵黷武,無休止地侵略其他國家,否則最后付出慘重代價甚至失去生命的都是普通的士卒,說明了詩人對于統治者無窮無盡的開邊政策持反對態度。詩人作為詩歌的創作者和思想的發出者,定然對與他觀點一致的主人公持同情態度,對與他觀點相悖的主人公持批判態度。
《前出塞九首》整組詩詩人都采用第一人稱的手法來描寫,使讀者能夠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詩人從主人公被迫離家參軍開始寫起,一直寫到主人公十余年的艱苦從軍生涯。從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中就能看出主人公被迫參軍、遠離父母的無奈,而詩人對于主人公的無奈只能采取遠觀嘆息的態度,通過讓主人公入詩描寫他的悲慘經歷來表達自己的同情。
《后出塞五首》其三寫道:“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軍。遂使貔虎士,奮身勇所聞。拔劍擊大荒,日收胡馬群。誓開玄冥北,持以奉吾君。”[12]這里寫主人公為了得到統治者的重視,在邊疆積極表現,奮勇殺敵。一個得意忘形且喜戰樂禍的戰士形象躍然紙上,他的表現越積極,詩人的諷刺意味越濃烈。詩人在《復愁十二首》中寫道:“胡虜何曾盛,干戈不肯休。閭閻聽小子,談話覓封侯。”[13]進一步證明詩人對于這樣擁有狂熱封侯夢的青年持批判態度。
《前出塞九首》的主人公出身比較貧寒,屬于農民階層。從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得知詩人對于主人公持同情的態度,從側面說明主人公對于統治者的開邊拓荒政策持反對意見,從詩中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其一:“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在前一句中,主人公明確反問統治者已經擁有了廣袤的疆土為什么還要一直沉迷于開邊。后一句寫出了主人公即將出塞遠離父母的無奈之情。父母養育自己,等到長大時卻無法回報他們的恩情,這對于接受孝道文化熏陶的主人公來說是非常殘忍的。這些從正面、側面表達了主人公對于統治者開邊政策的反對。其三:“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14]描寫了主人公行征路上內心的活動,磨刀發出的嗚咽聲其實就是主人公的嗚咽聲。“腸斷聲”“亂已久”,進一步說明主人公內心痛苦無奈。其四:“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表達了在外行軍作戰的主人公對于家人深深的思念。[15]仇兆鰲引《杜臆》注解:“初出門則父母難割,在途久則遍想六親,此人情也。哀哉兩語,即書中之意。孤身遠戍,欲同苦辛而不可得,語更慘戚。”[16]不管是正面描寫還是側面烘托,主人公對于統治者開邊拓荒的政策都是反對的。
唐玄宗時期募兵制逐漸取代了府兵制,募兵制原則上是自愿報名參軍,但是在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里,國家強權貫徹于各個方面,兵募亦不例外。中央把招募任務下達到各州縣,相關州縣必須如數如期完成。招募時如果應募者多就采取自愿手段,倘若應募者少就采用強制手段,因而兵募實際上是自愿與強制相結合。唐玄宗后期由于開邊拓土的需要,強制成分越來越多。《前出塞九首》的主人公很明顯就是被官府強制征發赴邊的,他是這種畸形兵役制度下眾多犧牲品之一。且歷代封建統治者的主要賦役對象是農民階層,唐代并不例外,農民階層身上背負著各種苛捐雜稅的壓力。農民階層經濟基礎本來就薄弱,再加上統治者強制征兵,農村大量缺乏勞動力,田地荒蕪。《兵車行》中“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17],就是最生動的描述。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對于《前出塞九首》中處于農民階層的主人公反對統治者開邊拓土政策的態度也就能理解了。
《后出塞五首》中意氣風發的主人公是典型的地主階層代表,也代表了一大批甘冒風險的游俠型青年。從上面分析可以知道,詩人對于主人公持批判諷刺態度,這可以從側面說明主人公支持統治者的開邊政策。從詩中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出,其三:“豈知英雄主,出師亙長云。”[18]主人公反問質疑者你們哪里知道統治者的目的,直接說明他對開邊拓土政策持支持態度。
主人公的支持態度來源于他社會生活的經濟基礎。地主階層的青年,沒有什么經濟壓力方面的煩惱,想得到統治者的賞識,實現自己的封侯之夢。杜甫寫后出塞戰士參加開邊戰爭,不是作為個人的一時興起,而是放在一定的時代環境下來寫的,唐玄宗統治后期好大喜功,長期進行開邊戰爭,對社會影響極深,尤其是有錢人家的青年是急于立功的。
各階層對統治者開邊政策的態度都是基于自身利弊考慮的。農民階層持反對態度,地主階層持支持態度,形成這一巨大反差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經濟基礎問題。農民階層缺乏良好的經濟基礎,就會著眼于物質資料的生產,不希望統治者開邊拓土,強制征軍入伍;地主階層的青年有著較為優越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參軍入伍、建立功勛就是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一條捷徑,因此他們希望統治者開邊拓土,支持統治者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