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倩
(棗莊學院,山東 棗莊 277160)
山東省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各地都在發展旅游業,棗莊市也不例外。作為國務院政策支持的東部地區唯一轉型試點城市,棗莊著名旅游景點有國家5A級景區臺兒莊古城、4A級景區微山湖濕地紅荷風景區等。旅游業的繁榮,迫切需要高質量的旅游文本的翻譯。旅游景點的介紹作為旅游外宣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翻譯屬于應用翻譯的范疇,既能滿足游客對獲取旅游目的地信息的需求,又能宣傳中國文化,促進文化交流。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出現于20世紀七十年代,德國需要與當地規范一致的出口產品的譯文,“該理論的核心在于三個方面:翻譯的實質、翻譯過程的參與者以及翻譯功能理論的原則。”[1]代表人物有賴斯、弗米爾、諾德等學者,提出的翻譯功能理論以“譯文功能論”為中心。
賴斯主張,“按照文本的詞匯特征、語義特征和語法特征以及文體和主要功能,把文本分成三種基本的文本類型:信息類、表情類和宣傳鼓動類/施加影響類。”[2]弗米爾提出了“目的論” (Skopos Theory), 認為目標文本的形式應當首先由目標文本在目標語境中想要達到的 “目的”來決定。諾德首次用英文全面系統地整理歸納了功能派各種學術思想,還提出“功能加忠誠”的模式, 必要時要對譯文語篇“進行全面調整, 以適應譯入語的語篇與文化規范”[3]。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在傳達功能和保持忠實方面有更大的合理性,對旅游翻譯尤其適用,因為“賴斯的文本類型模式的特別之處是以翻譯為焦點,即是說,她對語言功能、語言特點、交際情景和信息焦點等等的分析,都是為翻譯策略尋求理據”[4]。中英旅游文本可納入功能翻譯理論的“信息類”和“宣傳鼓動類”文本范疇,這就決定了提供信息和感化受眾是這類體裁翻譯的主要目的。但是,在功能側重點方面,中英旅游文本存在著差異。漢語旅游文本的“宣傳鼓動”要強于英語旅游文本,而相比漢語,英語旅游文本更注重“信息類”。 這種差異源于這兩種語言心理的不同:“在哲學上的背景就是漢民族的思維習慣重悟性,英語民族的思維習慣重理性。”[5]不同于漢語,“英語的哲學背景是亞里士多德嚴密的形式邏輯,及后來從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彌漫于歐洲的理性主義……表現在語言上即強調形態的外露及形式上的完整。”[5]
除了文本功能的差異,中英旅游文本在詞匯、句法和修辭方面也存在差異,具體差異列舉如下:
1.中國旅游景點簡介在詞匯上“受古代駢體文影響,講究聲韻和諧、辭藻華麗,大量使用四字結構、修飾性詞語和烘托性的語言”[6]。臺兒莊古城景點“船形街”的介紹如下:“四周環水,形似揚帆起航的巨船,寓意‘大河行舟,一帆風順’,象征航船在運河上云帆高揚,把財富和好運帶到大江南北?!贝死泄灿昧恕皳P帆起航”等六個四字結構。與之相比,英文旅游景點介紹用詞平實,不喜歡重復。
2.句法方面,中文景點簡介多采用排比對仗,句式結構單一,比如介紹曲阜孔林“已有2500多年歷史,占地3000余畝,周圍林墻14.5華里,林內墳塋數萬,碑石林立,石儀成群,萬木蒼翠”[7];英語景點介紹的句法結構更加靈活,句式更豐富。
3.修辭方面,中國景點介紹傾向引用典故,突出歷史積淀,列出與之有關的歷史名人提升價值,比如臺兒莊古城中介紹“胡家大院”引用了“順天然,親人和”的精神追求,介紹“保壽堂”時列舉名人“王羲之”53世孫王仲芳先生。英文旅游材料講究實質的信息。
基于以上差異,要成功地翻譯好旅游文本,必須采取相應的翻譯方法。
臺兒莊古城位于京杭大運河的中心點,占地2平方公里,29個景點,被世界旅游組織稱為“活著的古運河”“京杭運河僅存的遺產村莊”。臺兒莊古城內有古河道碼頭、中華古水城、臺兒莊大戰紀念館、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與華沙同屬世界上僅有的兩座因二戰炮火毀壞而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重建的城市。作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臺兒莊古城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外游客,景點的英譯在傳遞文化信息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翻譯方法可概括為三種。
由于文化差異和知識限制,外國游客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知識缺乏足夠的了解,從而限制了他們接收旅游景點的介紹信息,影響旅游興致。對此,譯者要增補相關信息,尤其對文化負載詞增補必要的解釋,突出旅游文本的“信息類”功能,方便外國游客了解旅游景點基本的信息。
例1.道升酒坊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年(1740年),是蘭陵酒廠的門戶酒坊。該酒坊通過公開展示釀酒工藝,使蘭陵美酒通過運河渠道銷往南方。現為中華酒文化博覽館。(出處:臺兒莊景點道升酒坊介紹)
Daosheng Inn, first built in 1740, used to be run as a store winery by Lanling Winery to display the whole brewing process in public and market Lanling wine to the south through the Canal.It serves as China Wine Culture Exhibition Hall now.(出處:臺兒莊景點介紹譯文)
inn根據柯林斯高階詞典: “a small hotel or pub, usually an old one”指小酒館,小客棧;而原文里的“道升酒坊”不是一個小酒館,因此筆者建議改譯為Daosheng Winery.Winery根據詞典釋義,“a place where wine is made”指釀酒廠。另外,“蘭陵美酒”是山東省地方歷史傳統名酒之一,因產于蘭陵縣而得名,榮膺“中國文化名酒”,其歷史可上溯到春秋時代,因唐代詩人李白所作《客中行》的詩句“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而聞名。作為一個文化信息較強的意向,蘭陵美酒譯成英文時卻只直譯成Lanling wine,筆者建議增補成:Lanling wine (a famous traditional wine brand in Shandong Province)
臺兒莊古城中較多的景點包含歷史文化因素,包括地名、人名等。若直接譯出,會給不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外國友人帶來理解困難,從譯文預期目的考慮,大多數外國游客閱讀景點介紹為了了解中國風土人情,增加樂趣,不是考古或研究。而且中文景點介紹用詞華美,注重“宣傳鼓動”功能,譯成英語可以去除浮華,傳遞出實質內容,突顯其“信息類”功能。對此,采取刪減的省略法較為可行。
例2.胡家大院傍河而建,前有臨街店鋪,后有運河碼頭,既有北方大院的壯觀沉實,又有南方住宅的靈巧秀美,體現了“順天然,親人和”的精神追求。(出處:臺兒莊景點胡家大院介紹)
Built along the riverside, with shops along the frontage street and a canal wharf in the back, Hu Family Courtyard blends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architectural styles of China, both spectacular and delicate.This best represent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 spirit highly valued in Chinese culture.(出處:臺兒莊景點介紹譯文)
這個例子介紹了“胡家大院”,原文句式整齊,多用對仗和四字結構,“傍河而建”,“臨街店鋪”對應“運河碼頭”,“北方大院”對應“南方住宅”,“壯觀沉實”對應“靈巧秀美”。譯成英文時,刪除了花哨的形容詞,摒棄了工整的句式,只傳達本質內容:采用分詞作狀語,with復合結構,同位語等手段,只選取兩個形容詞spectacular, delicate就譯出了漢語中的四字結構。
例3.翠屏學館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4年),為義塾,對外收徒,培養出多位學人義士。因遙對臺兒莊南部翠屏山,故取名“翠屏學館”。辛亥革命志士尤民,運河支隊創始人孫伯英、趙靜波,詩人賀敬之,戲劇導演鄭義秋,曾在這里就讀。該學館1938年毀于戰火,后于原址重建,現為私塾文化、古玩字畫和古本圖書展示區。(出處:臺兒莊景點翠屏學館介紹)
Cuiping School was first built in 1744 in the Qing Dynasty.As a free private school, it admitted students openly and trained many scholars and righteous persons.Located opposite to the Cuiping Mountain south of Taierzhuang, it was thus named Cuiping School.Now it serves as Exhibition Hall for Culture of Old-style Private Schools, Antiques, and Ancient Books.(出處:臺兒莊景點介紹譯文)
此例中列出的人物比如孫伯英、趙靜波,很多中國游客可能都不熟悉,更別提外國游客。旅游文本翻譯時更應側重它的呼喚功能,因此采用省略法,刪去不譯,只用概括性短語“many scholars and righteous persons”。臺兒莊古城景點介紹時間都僅保留公元紀元,刪減皇帝年號紀年,如果“清乾隆八年”譯成in the 8th year of Emperor Qian Long, Qing Dynasty繁瑣不說,外國游客可能不知道乾隆是誰。
針對中文景點介紹的句子比較散、邏輯關系不強,采用結構重組,按照英語敘述習慣重新組合,擺脫原文語序和句子形式的約束,同時考慮對原文表達意義的輕重、方式以及語氣。
例4.石船舫,①又名活畫舫,②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③為迎接康熙第六次南巡,④由當地富紳捐資而建,⑤是康熙、乾隆皇帝登岸的地方。⑥石船舫用花崗巖雕鑿而成,⑦雕工精細,通體圓潤。⑧1938年毀于日軍飛機轟炸,⑨現按原型復制。(出處:臺兒莊景點石船舫介紹)
Granite Boat, also named Living Painting Boat, was built in 1707 by local wealthy people to treat Emperor Kang Xi for his sixth visit to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Both Emperor Kang Xi and Emperor Qian Long landed here.The boat, made of elegantly carved granite, was destroyed in the Campaign in 1938 and renewed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model.(出處:臺兒莊景點介紹譯文)
原文有三句話,九個語義群(如圖所標),譯成英語雖也是三句話,但重組了結構。確立主干后,對時間狀語和目的狀語的位置做了調整,體現了英文主干先行的特點以及英文旅游材料注重信息性的特征。“捐資”省略,突出實質性。語義群⑤在英文中另起一個句子。⑥⑦⑧⑨合成一句話,謂語由被動結構擔當,⑥⑦合并成“副詞+過去分詞+中心詞”結構。
本文基于德國功能翻譯理論學派的文本功能理論,討論了旅游文本的功能,探究了中英旅游文本的文體差異,結合臺兒莊古城景點介紹的中英文本,歸納了旅游文本的三種翻譯方法,即增補法,省略法和結構重組法,初步總結了旅游翻譯的特征和規律。旅游翻譯在翻譯活動和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譯者在翻譯旅游文本時候需要抓住其在詞匯、句法和修辭方面的差異;在此基礎之上,斟酌體味,舉一反三,把握旅游翻譯的總體趨勢,在實踐中游刃有余。
本文關注的對象是景區內景點介紹的中英文本,但對其他內容諸如旅游指南、公示語標牌、民俗風情、圖片畫冊等方面的翻譯未能涉及,這些方面有待于進一步分析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