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龍
(永川博物館 重慶 402160)
當前,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提出要作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部署,并將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各地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
在重慶市永川區陳食街道辦事處長灘河村有一處摩崖石刻叫樂公堰,不僅是重要的文化遺存,也對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樂公堰題刻位于陳食街道辦事處長灘河村甘河溝。左邊為農田和竹林,前方有一條小河溝叫“甘河溝”,左前方120米有民房,右邊為農田和耕地,后方200米有民房。
樂公堰位于甘河溝擋水壩背面的一塊青石板上,水流之下“樂公堰”三個字清晰可見。青石板長約7.8米,高1.4米,厚0.3米,“樂公堰”左側文字為“正堂特示禁止放水捕魚”,右側文字為“清咸豐丁巳揀選縣捐修”。長期以來,受到風、酸雨、日照等自然因素侵蝕,部分字跡已無法辨識。在青石板左邊還刻有“同治元年重修”的字樣。題刻前方有一座清代晚期的石板橋,橋寬0.8米,長12米,橋面距離水面1.2米。題刻離石橋1.5米處,北緯29度,東經105度,海拔高程為269米。水流之下,在最右側的石壁上,還有一塊“指路”石碑。從右至左分別刻有“東走臨江”“上走陳食”“西走雙鳳”等字樣。
據重慶永川陳食街道辦事處長灘河村99歲高齡的晏正權老人介紹,樂公堰是當地一舉人募集資金所修建。舉人姓晏,家住長灘河村晏家屋基,因其母姓“樂”,故取名晏樂軒,曾為云貴川主考官員,人稱“樂公”。
此說法與題刻內容有所出入。題刻中的“揀選”二字大有文章,因它涉及清代官場候補制度,揀選又為揀選,是清朝會試落地的舉人可通過其他途徑讓其中一部分人進入官場的途徑①。因此,獨資或募集資金修建樂公堰是一落地舉人所為,是有歷史依據的,但曾為云貴川主考官員不太可能,因為清朝制度規定,凡舉人三科不中者,準予銓補知縣,一科不中者可就教職,以州學正、縣教諭錄用,稱為揀選。由此可見,揀選只能候補知縣,云貴川主考官員相當于現在省部級干部,那是不可能揀選。
樂公堰及石橋修建過程可以這樣理解:清咸豐丁巳(1857年)由永川籍陳食場一落地舉人,當時他為永川或其他地方候補知縣,為造福桑梓,方便鄉鄰出行,也為提高自己聲譽,增加銓補機會,獨資或集資修建石橋。他還有強烈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對當時村民肆意放水捕魚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痛心疾首,想出面制止又苦于沒有官位無法制止。情急之下,他找到當時的縣令訴說了他的擔憂,引起了知縣高度重視,大嘉贊譽之外還題字肯定。于是,在樂公堰石刻兩側就出現了“正堂特示禁止放水捕魚”“清咸豐丁巳揀選縣捐修”字樣。當然,石刻“禁止放水捕魚”的方法頗具創意,既符合古人天人合一的樸素生態觀外,又很有新意(古人的生態保護觀念大多體現在文字中),獲得當時縣令的大力支持是顯而易見的。并且,這一實物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了得到了后人的肯定,“同治元年重修”說明了在同治元年(1862年)又有人進行重新修建。此外,后人在此基礎上豎立了“指路”石碑,更是體現出對當時捐修樂公堰舉人的敬仰。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天人合一思想,秦國宰相呂不韋及其門客編纂的《呂氏春秋》中的《十二紀》就是最好的見證。《十二紀》中就有許多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如,孟春之月,祭品不得用雌性禽獸,禁止伐樹,不得毀壞鳥巢,不得殺害懷孕的動物和幼小動物,不得取禽類的卵;仲春之月,禁止破壞水源、焚燒山林;季春之月,禁止用弓箭、網羅、毒藥等獵殺禽獸;孟夏之月,不許進行大規模的圍獵;仲夏之月,不許燒炭;季夏之月,禁止砍伐山林等②。
在我國古詩詞中,有許多詩句就是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特別是人與動物和諧方面。對保護環境帶來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樂融融場景有著充分展現,如南宋辛棄疾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的詞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唐代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的詩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唐代杜甫在《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中的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都反映了人與動物和諧的美好愿望。而對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的惡劣影響也有著生動形象的描述,以警示后人。唐代劉禹錫在《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中的詩句“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將當時因水土流失導致黃河泥沙嚴重,造成河水波濤洶涌讓人心驚膽顫的場景深刻而形象地展示了出來。唐代岑參在《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中的詩句“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一路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形象地將當時惡劣的環境表現出來。
皇帝的圣旨也好,詩人的詩詞也罷,都是停留在文字層面上講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實物層面則少之又少。就全國來看,1992年在甘肅敦煌發現漢代的《使者和中所督察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為墻壁墨書題記。它以“四時”為基礎,突出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以時禁發”“用養結合”的原則,從實物角度闡述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如果說《使者和中所督察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是我國目前發現古人最早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實物,那么重慶永川陳食樂公堰“禁止放水捕魚”題刻就是明清時期古人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延續,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生產發展、繁榮經濟的物質基礎。古人尚有較強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我們作為現代人更應該樹立強烈的環境保護觀念,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并發揮樂公堰題刻在生態保護方面的積極意義,宣傳古人的環境保護意識,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文明科學發展。
【注釋】
①虞崇勝:《中國行政史》,北京:外語與教學研究出版社,2012年。
②王子今:《秦漢時期氣候變遷的歷史學考察》,北京:歷史研究,199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