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山東師范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濟南 250358)
(1)獲取信息多樣化。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信息獲取的渠道更加多樣化,以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等獲取信息的傳統方式已經逐步地轉變為互聯網獲取方式,多樣化信息呈席卷之勢撲面而來,高校大學生作為信息化時代主要參與者,站在新時代的制高點,他們可以通過網絡,借助不同的終端設備獲取信息,相比傳統的獲取方式,信息化時代獲取信息具有多元性、簡潔性、靈活性、直接性等特點。
(2)線上交流和互動頻繁化。當下,高校大學生通過借助信息化的優勢,呈現出線上的交流和互動頻繁化特點。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微信、QQ、微博等平臺隨意將個人想法和見解公布于眾,造成和其他人不同程度的互動及信息不規范化植入,往往個別學生的見解會出現大規模互動和跟風現象。線上的交流和互動往往造成現實生活中的冷漠,部分學生更喜歡通過網絡將自己的經歷、見解毫不避諱地表達和分享,與之相反的是現實生活中的冷漠,線上交流和互動頻繁化呈現。
(3)過度使用造成的依賴化。“低頭族”是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深入所衍生的代名詞,泛指總是低著頭看手機、平板或者筆記本等而忽略當前正在發生的事情。高校大學生“低頭族”比例相當之高,導致對手機等終端設備的過度依賴,課堂、宿舍、餐廳往往出現大量“低頭族”現象。手機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發展的末期,自我約束能力較低,對于新生事物的介入抵抗力較低,面對豐富多樣的誘惑,往往不能正確理性看待,過度的使用智能化設備,全身心投入其中產生依賴化。
(1)網絡時代的行為對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沖擊。信息化時代同樣帶來新的挑戰,比如互聯網+時代蓬勃興起的同時,網絡游戲、網絡校園貸、低俗直播等這些伴隨網絡滾滾而來的洪流卻沖擊每一位大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網絡游戲受到了大部分大學生的青睞,他們過度沉溺于網絡無法自拔,造成精神、經濟、心理等多方面匱乏[1],在游戲世界里虛度光陰,最終導致學業的荒廢;由于缺乏對金錢觀和消費觀的正確認識,網絡校園貸應運而生,校園貸具有快捷、方便、靈活等特點,給部分大學生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不法分子巧妙地利用部分大學生的消費和攀比心理,通過非法途徑進行誘騙,導致受騙學生最終付出慘重的代價;低俗的網絡直播通過非正常渠道獲取直接利益,同時給自己也帶來了極大的不安全性因素,讓部分大學生扭曲自己的人生觀,對生活和將來的工作持有消極態度。網絡時代固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作為網絡主力軍的當代大學生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更好地服務到個人的生活和學習之中。
(2)價值基礎和意識形態面臨的困境。今年恰逢改革開放40周年,伴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生的眼界和視野不斷拓寬,當他們面對落后腐朽、非主流價值觀等多元化西方文化沖擊過程中,很容易讓自己的思想產生動搖,理想信念出現偏差,價值基礎和意識形態變得不再堅實。
網絡帶給人們方便、快捷、準確信息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有別于傳統價值觀的文化[2],尤其是當代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的塑造和形成期,對具體事件的辨別力不夠,面對負責的社會和現實處境,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意識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正處在波動和徘徊中的價值觀很容易被周圍環境和新鮮事物的誘惑,導致價值取向模糊,“歷史虛無主義、西方自由觀點論”等言論出現,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3)思想政治教育脫節嚴重。面對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信息具有時效性的特點,而當下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不明顯的特點很大程度上顯現,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學生的實際不符,尤其是在信息化發展的背景下,脫節現象更為嚴重。高校教師授課方式的傳統化、教學方法的陳舊化、教學內容的枯燥化和固定思路的單向傳輸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體系不健全,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參與者,往往常規性、事務性工作占其大量時間,思想政治工作執行得不徹底、不到位,造成很大程度上的脫節現象。
(1)信息化管理方式的運用。高校信息化的建設是伴隨著信息化時代而來的一項重要內容,信息化管理模式在輔導員做好日常管理和服務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日常管理信息化可以為高校提高教學質量、科研和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借助信息化的工具,大學生的各方面表現如:學習成績、請假制度、活動參與、課堂考勤、文明自律等方面能夠實現清晰的量化和對比,實現日常工作規范化管理,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多、更可靠的基礎材料,極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者的工作效率,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素材。
(2)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課堂理論授課為主,缺乏生動性,教育效果不明顯,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素材更加豐富生動,海量的思政內容和信息得以學習和交流,擴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延。網絡中大量的觀點和論證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豐富的案例;理論資源的獲取可以更好地為教育和教學服務,擴大理論知識體系;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增加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學方式和方法更加生動有趣。
(3)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建設。充分利用“網絡評論員”身份,注重打造網絡思政教育隊伍。輔導員可以通過聯系任課老師、班主任、學生干部、學生黨員等群體建立網絡思政教育隊伍,通過對學生非正常的公共言論進行積極的評論和有效的引導,正確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活動,并通過網絡平臺積極宣傳正能量,將同學們關心的焦點和熱點問題進行正確的分析和引導,增強高校大學生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感。
(4)注重創新方式,營造網絡文化氛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園文化教育的主要陣地,加強網絡思想教育,創新教育方式可以充分占領思想文化陣地的制高點,為高校大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在凈化網絡、倡導文明的同時,輔導員、班主任、任課老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思想政治平臺,如:微信公眾平臺、主題官方微博、智慧校園APP等方式傳播正能量,擴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注重實際的效果,真正實現網絡育人的目的。
信息化時代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嚴峻挑戰的同時,也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作為輔導員要積極地發揮“網絡評論員”的身份,利用好網絡這塊陣地,加強自身建設,積極走到學生中,把握學生動態,通過豐富的活動和結合信息化的優勢,多方面了解高校學生所關心和關切的問題,并進行正確的引領,為新時代培養更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