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雨鑫
(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日常交際用語有很多,問候和求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情緒表達。受文化地域等環境的影響,英漢問候語和示愛語存在一定的差異,了解英漢語言中問候語和示愛語的使用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顯得尤為重要。
眾所周知,在表示關心和安慰的時候,我們會主動詢問“怎么了?”如果此時你要安慰一個來自英語國家的朋友,你會說什么?我們先來看看我的親身經歷:有一次看朋友圈,外國朋友發了一條動態,表示自己很傷心難過,出于禮貌和關心,我趕緊評論了一個“What’s wrong?”,結果友人發來“尷尬”的表情,還問為什么要這樣問,我當時特別疑惑,為什么我關心他,他還要這樣不領情呢?
對于這個問題,我做過一個問卷調查,參與者為大部分中國學生和少部分外國留學生,題目為“如果你的朋友很傷心,用一句英語詢問表示關心他時,你們會說什么?”較多中國學生選擇的是“What’s wrong?”,也有人選擇“What’s matter with you?”和“Are you ok?”,外國朋友大多選擇的是“What happened?”
據調查,大多數中國學生會選擇提問“What’s wrong?”,因為在漢語語言思維里,我們此時在詢問對方狀況時,有一個前提,可能對方因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而難過,所以選擇用“What’s wrong?”,后來外國朋友告訴我“What’s wrong?”會用于詢問別人身體狀況或事情發展狀態,用在這里詢問,相當于“你有什么毛病?”并且告訴我,在表示關心時詢問用“What happened?”會比較符合中文里“怎么了?”的意思,更接近語言表達效果。至于有的人疑惑,為什么他們用“What’s wrong?”也正常交際了?這是因為部分留學生在中國生活了幾年,習慣了這句話出現的語用環境,也就理解了意思。
仔細思考這次跨文化交談,我們在詢問“怎么了?”的時候,并不是真正地希望對方有個具體確切的答案,只是表示問候和關心,一般中國人對話,針對這句提問大多數會回答,“沒事,就是XX(稍微解釋一下引起情緒低沉的原因)”類似的話,比較含糊,但是對話所要表達的交際意圖已經完成。中國人在問候時單純表示問候,聽的人也是用程式化的應答語表示回應,從語用的角度講,這些句子的功能就是“問候”,體現說話人對聽話人的關心。如果用對應譯文的英語去問候說英語國家的人,語用功能不再是“問候”,而是真的想從對方那里獲取信息,或者可以被推導出一些他們習慣了的“會話含意”,舉個例子,問“你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就和“what’s wrong?”一樣,有打聽別人隱私的嫌疑,對方會覺得古怪甚至不開心。
此外,從漢語問候語來看,部分問候語一定程度上違反了“合作原則”,“合作原則”認為為了保證會話參與者能夠持續地進行有意義的言語交際,要求每一個交談參與者在整個過程中所說的話符合這一次交談的目的或方向。A:“你留學的事怎么樣了?”B:“還得幾個月呢!”此時A詢問事情進展是否順利,可是B只是告訴一個時間,并沒有直接回答;還有會聽到這樣的對話:A:“你去食堂吃飯啊?”B:“你這是要去哪兒啊?”兩段對話都違背了“合作原則”,A和B都沒有回答對方問題,盡管這個會話意義并不完整,但是雙方并沒有覺得不自然或是被冒犯,并且交際目的和意圖已經達到[1]。
究其原因,托馬斯指出,“這種語用失誤或語用失敗是語用規則遷移所造成的,即不同文化的人們在相互交際時直接把自己語言的話語翻譯成目標語,而不考慮這些話語應該遵守的交際規范。”上述中國學生將漢語里面“怎么了?”直譯為“what’s wrong?”沒有考慮這句話在英語里面的語用環境,而是將本民族的文化規則、社會規范、語用規則代入,從而造成了交際失誤。
中國人含蓄委婉,于是在示愛和拒絕用語上,會有“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說英語國家的人奔放直接,于是會有“You are what I need in my life”和“I am not attracted to you”這是民族性格的差異導致的語言上面的差異,但是從語言表達方面來看,英漢示愛語的使用差異揭示了言語行為的文化差異。
示愛語是說話人對對方表示喜愛、欣賞的話語,一般說話人會對聽話人有締結戀愛關系的請求。因為示愛語與民族性格、思維方式等有關,不同文化的人會有不同的表達。
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出現過這兩種情況:第一次,一個關系很好的外國朋友突然對我說“I like you so much”,我聽到后很緊張,以為是深情表白,為了避免麻煩和礙于朋友關系,我趕緊撒謊說”Sorry,i have a boyfriend and we love each other.”見友人半天不回消息,趕緊發好人卡:“You are really a good friend and i believe that you will soon find your true love.”結果外國友人大笑,表示自己并沒有那個意思,只是表達對我這個朋友的喜愛。第二次,學妹碰到和我同樣的情況,外國朋友說:“I love you so much and i want you to be my girlfriend”,在拒絕時,她也沒有直接表達“I don’t like you”,而是和我一樣表示很珍惜這個朋友并且為了避免不必要麻煩,用善意的謊言稱自己有男朋友,外國友人并沒有覺得這是在拒絕他的示愛,并且后來發現她撒謊了,因此一直追求學妹。
從語用原則上面來看,在漢語交際中,聽話者想拒絕說話者的表白示愛時,礙于面子,聽話者一方往往遵循“禮貌原則”而違背了“合作原則”,而表白者聽到那些含蓄委婉的話以后,也立刻理解了意思,不再追問,但是這在英語使用者思維里面,會產生這樣的誤解,“為什么你認為我很好卻不接受我的表白”,甚至會將拒絕者的“好意”歸為人品問題。
從語言表達上面來看,這體現了語言表達的間接性。推理論認為:“在實施簡介言語行為時,說話人依賴交際雙方所共有的包括語言和非語言的背景知識,以及說話人的邏輯能力向聽話人傳達言外之意。”上述情況中,說話者A:“I love you so much and i want you be my girlfriend”,聽話者B:“You are really a good friend/I have a boyfriend.”根據意義,可以確定A的話語是一個“示愛和建議締結戀愛關系”的言語行為,對這個的反應或是“接受”或是“拒絕”,但從字面上來看B的回答似乎兩者都不是,不過從漢語思維,我們可以本能意識到這是拒絕的意思;但是由于戀愛觀的不同,若是A看到B夸贊是一個很好的朋友會進一步追求,若是覺得B回答自己有了男朋友是代表戀愛關系不能成功確立,但是接受了自己的示愛,A也會繼續追求。
通過英漢問候語和示愛語使用差異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念存在一定的差異,西方文化強調個人隱私觀,而中國文化強調群體隱私觀。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要尊重這種差異,盡量回避個人隱私話題,如個人經濟情況、政治傾向等,其次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地改變交際語言[2]。
除此之外,中西方的社會文化傳統方面也存在一定差異,不同的文化傳統造就不同語言習慣。在跨文化交際中要對交際對象所在國家的文化傳統有一定的了解,最大程度地減少跨文化交際失誤。
總之,為了促進文化交流,除了要加強對對方國家文化了解以外,最重要是用開放包容的心態,站在平等的角度看待問題,求同存異,力求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