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孟新,王德弘
(東北電力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吉林吉林 132012)
隨著高等教育的逐漸普及,高校招生量大幅提高,更多的學生能夠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同時也暴露出了一定的問題,其中最明顯的是大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例如,踩點上課屢見不鮮,各種借口缺課,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上課不做筆記,作業抄襲、手機娛樂休閑占用大量學習時間,長此以往,對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嚴重不利。通過作者長期一線教學工作和深入思考,不斷探索大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合理應對措施。
大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既有自身因素,也有教師、學校、社會等外部因素,以下就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習活動的動力。當學生脫離緊張、枯燥的高中生活進入相對輕松的大學,面對學習、生活狀態的改變,可能出現迷茫、若有所失、抓不住頭緒等問題。部分學生認為已經抵達求學萬里長征路的終點,沒有升學壓力,不用像高中一樣認真學習,沒有認識到高等教育是高中教育的延伸,是學習的新起點,不是學習的終點。同時可支配自由時間較多,大學生自身缺乏對時間的合理規劃和自我把控,易受到外界環境和新鮮事物的影響與干擾,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業規劃,平時懶散,考試前突擊學習。
教師和學生是構成高等教育的基本元素和教育過程的重要載體。教師的素質,不僅是知識水平和科研能力,更是人格魅力,自身修養和職業態度,其素質水平對學生教育和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和示范作用,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素質不達標現象屢見不鮮。有的教師教學態度不正,上課遲到早退,課堂教學管理松懈等;有的教師自身知識儲備很充實,但缺乏上課技巧,課堂教學照本宣科枯燥無聊,甚至有的教師學術造詣高,但人品極差,例如近幾年爆出的高校教授對學生性侵案例,教師素質不高,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具有嚴重的消極作用。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生者,所以聞道學業求知也,二者相互依存,共同進步。但在多數大學校園中,學生只有在上課才能見到任課老師,師生缺乏溝通、交流和互動。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缺少有效的互饋機制,將學生學習中的疑問和不懈反映給教師,教師也無法有效獲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導致 “教”與“學”的脫節,割裂了教學相長,拉大師生距離,并因此可能導致學生對教師的偏見和不信任。 現在師生之間的魚水關系常被學生戲謔稱之為貓鼠斗,大家相互交流應付老師的各種手段和方法。這種對立的師生關系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1]。
學校的基本職能是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傳播知識和服務社會。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塑造師生理想人格的陽光、土壤和空氣。但在大學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在現有教育評價體系下,學校對教師考核多關注與教師申請科研項目,發表論文的級別,而對于課堂教學質量的關注度不足。教師普遍對教學工作不上心,大半精力用于科研工作,這也不利于學生教學積極性的培養。其次教學設備落后,考試制度不完善,學校專業和課程設置不合理,校園文化和學術氛圍缺失,宿舍文化缺乏等都對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產生消極影響。
隨著移動網絡的普及,學生能夠通過手機、電腦等工具迅速查找到海量有關的課堂教學內容,快速搜索到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知識獲取的易得性,也造成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的下降。同時豐富多彩的網絡生活、網絡游戲,使大學生日漸沉迷網絡世界,上課“低頭族”在學生中已為常態,經調查發現,57%的大學生玩網絡游戲,其中每天上網時間超過6~8h的學生占總人數的36%。
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使“讀書無用論”的苗頭死灰復燃,部分學生認識不到所學專業知識的重要性,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兼職、考各種證書等方面,對學習投入的精力較少,忘記讀大學的真正目的和意義。同時不良的社會風氣,對于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塑造階段的大學生具有極大的影響。如當前社會出現的“出生決定出路”“拼搏不如拼爹”“讀書無用論”“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等不良論調給部分在校大學生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響,導致學習動力不足,有些學生認為自己沒有資本和關系,即使努力學習也無法解決“就業難”“高房價”“裸婚”等現實難題,這些消極情緒和不正確的認識可能會導致大學生失去積極學習的勇氣和斗志。
影響大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的因素有很多,每個因素都有其相應的根源和表現形式,為提高大學生學習積極性,需要學生,教師,學校乃至社會共同努力,不斷探索大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的原因,并針對性地提出合理應對措施。
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學習意識,對自己的學習任務、意義和目標具有清晰的認識,刨除功利思想,正確看待大學學習的意義和作用,以及大學教育對獨立思考能力,主動學習意識等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一旦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主觀上接受學習,化被動為主動,這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使學生主動長期學習,將大學學習延伸為終身學習,為以后工作做好鋪墊,打好基礎。大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教學的方式以及教學的內容,教師應注重自身教學形式的不斷創新,積極引導學生,循循善誘,讓學生了解學習的重要性,進而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2]。
大學是學生由校園走上社會的重要過渡所,面臨著學習、生活和心理上的巨大的改變。教師和學校的正確引導,可有效幫助大學生完成身份的轉變,克服困難,正確認識自己并接納自己,正視自我需求,培養自控能力、有效的處理自我情感問題,這些都有助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提高。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將大學生健康心理作為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只有愉悅的身心,才能保證飽滿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最后,大學生要學會合理有效的安排生活作息,時間安排太松則會顯得整個人很松散,意志和積極性就會被消磨殆盡,而時間安排太緊則會使人長期處于緊繃狀態,很容易導致情緒不穩定。大學生應根據自身條件和實時情況,合理安排時間,加強身體鍛煉,以健康的體魄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大學學習中。
教師是學生知識增長和思想進步的導師,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師的靈魂所在,廣博的專業知識是教師的基礎。教師良好的自身修養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容易讓學生接受老師、尊重老師、同時也會尊重和接受老師傳授的課程。正確對待和處理“一桶水”和“一瓶水”的關系,認識到短短的45分鐘授課,背后是數十年的知識底蘊,扎實深厚的專業知識,這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知識的需要,也能讓學生對老師形成信任和尊重。
師生之間主要通過授課完成傳道授業解惑,教師熱情積極、幽默風趣、旁征博引,積極引導和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將呆板的理論知識,通過不同途徑和方式,讓學生學會融會貫通。教學方式的新穎性和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課堂上師生的互動,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有機結合,通過例如設置疑問讓學生形成思考的習慣,將平時生活中有趣的現象與理論知識掛鉤等方式,拓寬學生思維充分調動課堂氛圍,激發學習的興趣與熱情[3]。
日益更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對教師的知識水平從深度和廣度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應該始終保持對新知識學習的欲望和需求,結合本專業前沿發展研究不斷激發學生科學探索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本著一顆真誠的愛心來面對學生與學生溝通,同時教師職業的受眾性也決定其儀表儀態方面的重要性,具有得體的衣著,文明的語言,高尚的情懷,儒雅的風度的教師,才能使學生感受到美的召喚,雅的熏陶,耳濡目染之間成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學校的學習氛圍和學風建設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外部條件。學校有義務和責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構建積極向上的學風。通過講座、論壇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明白學習的意義與價值,端正學習態度,進而具有高昂的學習積極性。
同時學校應不斷改善學校的各方面條件來滿足學生的更高更新的知識需求、實驗需求和實踐需求,如及時對專業課程的設置進行調整,讓新穎受歡迎的課程多出現在課堂上,讓一些內容陳舊的課程退出課堂。此外學??梢葬槍π缘赝ㄟ^舉辦各種競賽活動,讓學生開拓創新、積極思考,給學生更廣闊的平臺展示才華和能力,刺激學習積極性。
針對目前大學生學習倦怠等現象,筆者通過在教學一線的工作經歷,從大學生自身、教師素質、學校管理以及社會影響等方面出發,對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缺乏進行了解析,并提出了如何提高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應對措施,以期大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