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芳芳+熊曉煉
摘要:基于區位熵方法從銀行業、證券業及保險業三個方面對我國西部地區金融集聚水平進行測度,在此基礎上,運用2006~2015年的省際金融集聚水平面板數據,實證研究西部地區金融集聚水平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結果表明,銀行業與保險業集聚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股票市場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為負,而債券交易、基金交易市場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為正。最后結合西部地區金融發展及集聚現狀,提出相應建議以期促進西部地區的金融產業集聚水平,從而帶動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關鍵詞:金融集聚;經濟增長;銀行;證券;保險
一、引言
地域遼闊的中國西部地區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重點,改變這一地區的落后面貌,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縮小東西部差距,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目標順利實現的保障。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不斷深入,西部地區的經濟呈現快速發展態勢,經濟實力明顯加強,但落后的經濟基礎、偏高的人口增長率與惡劣的生態環境使得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目標尚未完成,西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后,是仍然落后的現實。而金融集聚作為產業集聚的一種特殊形式,在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也產生相應的成本,當收益高于成本時,集群便得以成長,不僅涵蓋集群內部原有企業的成長, 還包括吸引新企業的加入,從而可促進經濟增長。從金融集聚水平與經濟增長關系角度看,自Goldsmith在1969年證明了經濟發展和金融存在關系以來,經濟學家們就開始重視金融發展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金融集聚為“金融資源與地理條件組合、配置、協調的時空動態變化,金融產業逐漸發展、成長,進而在一定區域空間生成密集金融地域系統的變化過程”(黃解宇和楊再斌,2006),其以金融資源和地理區域為元素,因而,從金融聚集角度出發探討經濟增長問題,則顯得尤為重要,將會為更好地理解“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一般規律”提供全新視角。
本文的主要貢獻為:1.使用區位熵方法對西部地區金融資源要素空間分布狀況進行研究,揭示西部金融產業集聚化程度;2.在測算出西部地區金融集聚水平的基礎上,使用集聚水平數據與經濟增長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揭示金融集聚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二、模型與變量描述
(一)變量選取
為全面考察西部地區金融集聚水平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基于指標的可獲得性、可比性、科學性及代表性,選取2006~2015年我國西部地區12省(區、市)的數據進行研究,數據來源于wind資訊、各省(區、市)金融運行報告(2006~2015年)、各省(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6~201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所構建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二)模型構建
首先采用區位熵模型對西部地區十二省(區、市)2006~2015年的金融集聚水平測算,再實證分析所測算出的各區位熵值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1.西部地區集聚水平的測算
區位熵也稱專門化指數,由P.Haggett提出并首先運用于區位分析中,是判斷產業集群是否可能存在的重要分析方法,通過區位熵系數Location Quotient(LQ)測度產業集聚程度,反映某要素的空間分布情況及產業部門的集中度。采用區位熵方法不僅可以揭示產業集聚情況,還可根據指數大小衡量產業發展強度,區位熵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qij是指i地區產業j的產值,qj是指i地區的總產值,qi指i地區所屬國家j產業的產值,q指i地區所屬國家的總產值,區位熵指數LQ>0。各指標的區位熵計算方式如下表所示,需特別說明的是,由于所測算出的西部地區十二省(區、市)的區位熵值所占篇幅過大,因此不予列示。
2. 實證研究模型
基于上述分析,將地區生產總值作為西部各省(區、市)的經濟發展程度代理變量,對采用區位熵方法所測算出的各解釋變量區位熵值進行回歸,研究西部地區各省(區、市)金融集聚水平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實證伊始,鑒于地區生產總值指標數值過大,為使實證研究結果更具科學性及避免實證分析中出現異方差問題,對其進行取對數處理,命名為LNGDP。模型設定如下:
LNGDPit=α0+α1cdkqwsit+α2zcqqwsit+α3zcgmqwsit+α4cyryqwsit+α5ssgsqwsit+α6gpjyqwsit+α7zqjyqwsit+α8jjjyqwsit+α9bfsrqwsit+α10bxmdqwsit+α11pfzxqwsit+εit
其中i代表地區序列,t代表時間序列,LNGDPit表示i地區在t時刻的地區生產總值的對數,cdkqwsit代表時刻t上地區i的存貸款余額區位熵,其余變量為前述其他解釋變量,此處不再進行贅述。
三、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對實證所用指標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揭示測量樣本的特征及其所代表的整體特性,發現數據間的內在規律,為后文實證分析奠定基礎。

從表3可以看出,LNGDP的最大值為10.3170,最小值為5.6725,說明西部地區各省(區、市)經濟發展程度存在一定差距;銀行業區位熵下屬指標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存在一定差距,表明西部地區各省(區、市)金融集聚程度不盡相同,且除資產總額區位熵中位數0.9085略大于平均值0.9052外,其余三個指標的中位數小于平均值但差距較小,表明西部地區銀行業整體集聚水平居中,此外,銀行業集聚水平下的中長期貸款余額區位熵平均值為1.1321,大于1,反映了西部地區中長期貸款余額與全國相比,占據一定份額;從證券業集聚水平來看,區位熵均值均明顯高于中位數,表明西部地區內部各省(區、市)間證券業集聚水平整體較高,而證券業集聚水平下,均值最大的為債券交易額區位熵2.0059,最小的為股票交易額區位熵0.4527,二者差距較大,表明證券業集聚的內部結構發展呈現不合理現象;保險業集聚水平下屬三個指標的區位熵最大值與最小值差距較小,且保費收入區位熵、保險密度區位熵及保險業賠付支出區位熵均值相差不大,表明保險業集聚水平發展結構較為合理。endprint
(二)實證結果分析
使用STATA12.0進行實證分析。首先,對所使用面板數據進行VIF和異方差檢驗,結果表明所選取的指標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且模型不存在異方差問題,可進行后續的計量分析。經Hausman檢驗結果表明,p值為0.0000,故強烈拒絕原假設,拒絕橫截面混合回歸和面板隨機效應回歸,采用固定效應面板模型進行估計。
表4為西部地區金融集聚水平與經濟發展關系的計量分析結果。實證結果顯示,存貸款余額區位熵及銀行業資產總額區位熵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從前文的分析可知,是因為西部地區存貸款余額集聚程度與資產總額集聚程度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因而對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股票交易區位熵在5%的顯著水平與經濟增長負相關,債券交易額區位熵與基金交易額區位熵符號為正,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試圖闡釋其原因,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不斷深入,雖然西部地區經濟實力明顯加強,金融業也得到一定發展,但在較高的人口增長率的背景下,是經濟基礎與金融環境仍然落后的現實,投資者知識更新不足,而相對于債券投資及基金投資來說,股票投資收益更大,但風險也相應較大,多數股票投資者的投資目的多處于投資動機,并非價值投資者,其對虛擬經濟的炒作遠脫離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程度,且從前文的分析來看,股票交易額區位熵的均值僅為0.4527,集聚水平遠低于債券交易區位熵與基金交易區位熵,因而股票成交區位熵與經濟增長負相關,債券交易區位熵、基金交易區位熵與經濟增長正相關;從保費收入區位熵看,其系數估計值在5%的水平下顯著,符號為負,與預期相反,比較合理的解釋是,考察時間區間內,西部地區除四川和重慶外,其余各省(區、市)保費收入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04%,發展水平較低,保險企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并未充分發掘;保險密度區位熵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在5%的水平下整體為正,有力地帶動了經濟發展;中長期貸款余額區位熵保險業賠付支出區位熵與地區生產總值的關系在統計上并不顯著,但符號與預期相符,還有待進一步探究;銀行業從業人員區位熵、上市公司數區位熵系數并不顯著,究其原因,雖然西部地區從業人員數呈逐漸增加態勢,但61681.35人的平均銀行業從業人員仍遠低于全國98939.88人的平均水平,總量仍顯偏少,此外,銀行從業人員學歷結構與東部發達地區情況相比,總體素質偏低,最后,銀行系統擁有高級職稱的從業人員占比較低,人才匱乏。從上市公司看,截止2016年底,西部地區上市公司數量僅占全國上市公司數的14.15%,平均上市公司數36家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98家,此外,上市公司業績較好的企業類別主要是電力、酒類、建材和農業,結構稍顯單一,高科技企業發展落后,實體經濟可持續增長動力不足。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實證結果顯示,西部地區銀行業集聚水平排名第一,保險業集聚水平其次,相較于銀行業與保險業來看,證券業集聚水平較為落后,除少數幾個省份外,整體金融產業分布仍較為分散,不具備明顯的相對比較優勢。從金融集聚水平對經濟增長的總體影響來看:1.除中長期貸款余額區位熵與從業人員區位熵的系數不顯著外,銀行業集聚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整體為正,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溢出效應。我國以銀行業為主導的金融產業結構決定了金融資源較多通過銀行信貸的渠道流入實體經濟,直接表現為銀行業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正向作用,加之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地區信貸總額得到快速增長,2006~2015年,存貸款余額從91293.85億元增至450197.41億元,增長了近5倍,高于全國增長倍數(4倍),銀行業得到快速發展,資產總額規模從2006年的62737.1億元上漲到2015年的338160.26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0.61%,略高于全國平均增長率18.21%,西部地區銀行類金融機構的快速發展,使得銀行業集聚水平得以提升,有效地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展;2.從保險業集聚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來看,保費收入區位熵與經濟發展呈負相關關系,與之相反的是,保險密度區位熵與實體經濟的關系顯著正相關,但保險密度區位熵的彈性系數明顯高于保費收入區位熵,因此認為保險業集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整體為正,與多數學者研究結論相同(Beck&Webb,2003;Arena,2006等)。3.股票交易區位熵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為負,而債券交易區位熵、基金交易區位熵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為正,其原因可能在于我國證券業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市場體制和機制仍不健全,內部發展結構也不夠完善,企業通過股票市場上市融資的能力未被充分發掘,股票交易的集聚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仍顯落后,因而并未對實體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二)建議
總結以上實證分析結果,結合西部地區金融產業實際發展及集聚現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加強政府推動作用,積極提升區域金融集聚水平
從對金融集聚水平的測度結果看,與東部發達地區及香港等國際化城市相比,西部地區金融集聚程度處于較低水平,因而,為提升西部地區金融集聚水平,可提出以建設金融中心為目標,爭取形成相關產業(例如:會計、律師援助、信用評估、投資咨詢)的配套服務機制及人員聚集,使區域金融集聚力度增強,形成規模經濟效應,促進經濟增長。其次,資本具有逐利性質,其必然向發達地區流入,因此,為吸引資本流入,加強金融業競爭格局向市場化方向發展,政府首先應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吸引各類金融機構進入西部地區金融市場,帶動金融產業集聚程度的提高,從而帶動實體經濟的增長。
2. 突破區域、產業壁壘,營造企業集聚聯動機制
從西部地區區域內部各省(區、市)水平看,四川、重慶、云南金融集聚水平較高,貴州、寧夏、新疆金融集聚程度稍顯落后,因此,為提升區域整體金融競爭力,一方面,政府應考慮到西部各省(區、市)金融集聚作用的協調聯動性,突破行政區劃對金融產業聯動性的約束,對金融集聚水平較低的省份給予特別支持,例如在資源、政策等方面適當傾斜,另一方面,金融集聚程度較高的省份還可對集聚水平較低的省份給予幫助,補上區域金融發展的短板,實現西部地區各省(區、市)金融業的均衡發展。此外,西部地區信用評估、信托基金等相對落后的金融子行業也需引起政府重視,可借鑒區域內發展得較好的如白酒產業、電力產業等的行業發展經驗,促進金融產業的共同發展,借鑒銀行、保險業發展經驗,促進證券業內部結構的發展完善,還應改變重視大型企業的傳統觀念,重視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在吸引大型金融機構入駐的同時,促進原有中小金融企業的發展與集聚,形成金融企業多類型、多元化互動發展。通過上述做法,使西部地區金融產業從業務聯動、局部聯動、單邊聯動逐步過渡到機制聯動、市場聯動和規劃聯動,促進經濟增長。
3. 完善金融市場、法律制度及政策環境
在金融市場的完善方面,應利用好金融集聚的集聚、擴散效應,完善金融市場信息披露機制,為區域金融企業提供及時、全面、真實的市場信息服務,統一市場競爭標準,創新企業經營手段;在完善法律制度環境方面,應建立聯合執法體制,打破各金融部門間管理主體相互分割的局面,對金融產業鏈上的各部門(例如:稅收、中介服務、托管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等)進行統一監管和規范,提高政策法規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維護金融運行的市場秩序,此外,可在國家立法允許的范圍內,推進地方立法,適當進行法律管制規避非系統性風險,為金融業創新的開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在政策完善方面,地方政府應提供具有競爭力的政策環境,例如,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給予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土地使用優惠政策、給予金融人才最優福利,創造吸引金融人才集聚、金融企業入駐的軟、硬件環境。
參考文獻:
黃解宇,楊再斌.2006,金融集聚論——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論與實踐解析[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本文為貴州大學創新基金項目“西部地區金融集聚與經濟增長耦合協調關系研究”(201720)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經濟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