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紅
前不久,網絡上瘋傳一則消息:“多吃主食死得快!源于國外權威雜志《柳葉刀》的最新研究。”一些原來就提倡“低碳飲食”“生酮飲食”的人以此為契機,向人們宣傳“吃主食有害、吃脂肪有益”的理念,令大眾惶惶不安。多吃飯、少吃油,真的死得快嗎?
這項來自《柳葉刀》雜志的研究名為“The Prospective Urban Rural Epidemiology”,是一項大型流行病學研究,共納入五大洲、18個國家、共計135335名35~70歲受訪者的膳食調查數據,平均隨訪時間為7.4年,研究生活方式行為與心血管風險因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之間的關聯。研究結果一經發表,網絡上就流傳著聳人聽聞的標題——多吃主食、少吃脂肪死得快,令很多人剛剛建立起來的健康飲食觀再次被顛覆。實際上,這項大型研究并沒有問題,只是網上流傳的解讀并不準確,誤導了大眾。仔細解讀這項研究,其實可以給我國居民的膳食帶來不少啟示和思考。
啟示一:體力活動不同,對膳食營養結構的需求不同
該研究中,南亞和東南亞共有4萬多名受訪者,中國有4萬多名受訪者。其中,81%的受訪者是小學和中學文化水平,82%是中等體力和重體力勞動者。顯然,該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是體力勞動者。體力活動較大的人,自然需要從膳食中獲取較多的脂肪,而這樣的膳食營養結構并不適合腦力勞動者,如辦公室白領。所以,這項研究的結果更適合體力勞動者參考。
啟示二:主食吃得“多”有程度之分
在討論這一問題前,該研究中的一組數據可能存在問題。在這項研究中,中國受訪者的平均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供能比分別是67.0%、17.7%和15.3%。然而,根據2015年版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我國居民2012年平均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供能比分別是55.0%、32.9%和12.1%,和這項研究的調查數據相去甚遠。因此,該研究的調查結果并不能代表目前我國居民的實際膳食情況。
該研究將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從低到高分成5組,最高組的總死亡率、非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腦卒中發生風險最高。但是,這并不代表“多”吃碳水化合物不好。因為該研究中,碳水化合物攝入最高組的供能比高達77.2%,而我國絕大多數居民都在60%以下,平均為55%。按照這一標準,在這項研究中,心腦血管總死亡率、非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腦卒中發生風險均處于低水平。
此外,該研究結果顯示,將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長期降低到40%以下,并未觀察到任何健康益處,也就是說,降低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并沒有益處,所以沒有給“低碳飲食”“生酮飲食”(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提供任何支持證據。
啟示三:碳水化合物的來源很重要
該研究并沒有說明“碳水化合物”具體來源于哪類食物,是精白米面、添加糖,還是全谷類、薯類、雜豆類,也沒有考慮這些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和血糖負荷。我們都知道,燕麥、蕎麥、全小麥、大麥等糧食具有較低的血糖生成指數,而紅小豆、綠豆、蕓豆、鷹嘴豆等雜豆類食物的血糖指數生成更低。碳水化合物來源不同,健康效應會有很大差異。
啟示四:脂肪吃得少或多都不好
該研究發現,脂肪供能比最低組,總死亡率、非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腦卒中發生風險最高。脂肪供能比在24%~35%之間時,風險相對較低。
然而,脂肪供能比最低組的中位數是10.6%,這意味著日常飲食不僅要告別炒菜油,連魚、肉、蛋、奶、堅果都不能經常吃,食物多樣化水平低,缺乏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死亡率自然是最高的。
目前我國居民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為32.9%,其中城市居民高達36.1%,正好在這項研究的脂肪供能比最高組中。沒有證據表明,脂肪供能比再往上升高可以帶來額外益處。看看我國歷年的營養調查數據就能發現,中國人發胖和“三高”發病率增高的歷程,正是脂肪供能比不斷上升、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不斷下降的過程。此外,吃高脂肪的食物,很難控制總能量不變。因為很小體積的高脂肪食物就含有很高的能量,很容易因攝入過多導致發胖,就像吃一把花生很容易,可實際上你已經攝入很多高脂肪食物了。
啟示五:脂肪酸攝入過少不利于健康長壽
該研究將各類脂肪酸按供能比高低分為5組,結果發現,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最低的一組,總死亡率、非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和腦卒中風險均是最高的。所以,無論是飽和脂肪酸,還是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過少都不利于健康長壽。
該研究中,不飽和脂肪酸的供能比為4%(明顯低于我國居民目前的攝入量)時,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最低。這一研究結果打破了人們想象中“多吃植物油可以預防心臟病”的迷思,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限制烹調油”的倡議不謀而合。雖然我國居民主要以植物油(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為烹調油,通常攝入膳食飽和脂肪酸比例不過高,但對體力活動較少的人來說,也不能天天用豬油炒菜,或者吃大量紅肉。
啟示六:脂肪也分“好壞”
脂肪來源不同,健康效應也不同,例如,吃杏仁和吃油條、直接吃花生和吃花生油、直接吃瘦肉和用豬油炒菜,所獲得的健康效應不可相提并論。來源是新鮮、天然、高纖維的食物,才能被稱為“好脂肪”,也只有來源于高纖維的脂肪才比較容易控制攝入量。用攝入堅果油籽所帶來的健康效果來證明多吃不飽和脂肪酸有益處,并不代表吃煎炸食品、用大量炒菜油也能得到同樣多的益處。該研究的“討論部分”也提到,攝入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油籽類食物,按照地中海膳食模式來攝入橄欖油等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已被證明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有益。
啟示七:不應被忽視的蛋白質食物
該研究將膳食中的蛋白質供能比從低到高分成5組,結果發現,蛋白質供能比最低組(中位數10.8%)的總死亡率、非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比例都是最高的。蛋白質供能比在15%~20%之間時,風險相對較低。這說明,吃夠蛋白質食物很重要。至少對體力活動較多的人來說,每天只吃白粥、米飯、饅頭、面條加小菜,而較少攝入魚、肉、蛋、奶、豆制品,并不利于健康長壽。所以,那些拼命運動、經常一天走幾萬步、經常參加馬拉松,卻只吃糧食加蔬菜、不愿多吃蛋白質的人,應該反思。老年人自以為的“飲食清淡”,即很少攝入魚、肉、蛋、奶、豆制品,只吃白粥小菜、面條加少量咸鹵,或饅頭、稀飯加少量蔬菜的吃法,也只會造成體能差、體脂高及血糖、血壓、血脂均居高不下的后果。
供國人參考的膳食建議
總結以上研究啟示,目前我國居民的膳食還可以做以下改善及調整。
1. 仍需控制炒菜油的攝入量,精制糖、甜食、餅干、點心類最好淺嘗輒止。
2. 對魚、肉、蛋、奶等含脂肪的動物性食品不必恐懼。沒必要攝入脫脂產品,只要總量不過多、炒菜時別放太多油即可。
3. 日常飲食應多樣化,用全谷雜豆類食物替代部分精白主食,經常吃堅果、油籽類食物,豐富食物營養來源。
4. 不要以為頓頓吃大碗米飯、饅頭、面條就是“清淡”,就可以獲得健康,這樣做只會導致多種營養素和植物化學物攝入不足,讓疾病和死亡風險日益逼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