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霞
故事1
2017年6月13日,我為一位37歲的患者做了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術前B超檢查顯示子宮肌瘤直徑有13厘米。患者躺在手術臺上,小腹隆起,宮底平臍。做這個手術,就像做剖宮產手術,只不過取出來的不是胎兒,而是一個重達795克的肌瘤。術中快速冰凍病理檢查結果顯示,她患的是良性的“子宮平滑肌瘤”。手術結束,她的子宮得以保留。
她的故事要從那之前一個月說起。那是一個周一的上午,一位體型略胖、面色蒼白的年輕女性來到診室:“大夫,我有肌瘤,不想切子宮,這個手術您能做嗎?”細細詢問,我才知道,這位患者因為貧血一直就診于外院血液科。近期,醫生建議她到婦科就診,這才發現她患有子宮肌瘤。糾正貧血后,外院醫生建議她切除子宮,她抱著一絲僥幸來我院就診,希望保留子宮,于是有了上面的故事。
故事2
2012年5月23日,病房迎來了一位年輕患者,她蒼白的面容、羸弱的體態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這是一位巨大子宮肌瘤合并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患者。當時,她34歲,患再生障礙性貧血10年,血常規檢查提示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均明顯減低。33歲時,患者體檢發現子宮肌瘤,其后一年中肌瘤迅速增長至直徑13厘米。因為腹脹,患者飲食受到嚴重影響,強烈希望進行手術治療。
患者子宮增大如孕18周,子宮肌瘤診斷明確,而且短期內增長迅速,應警惕惡變可能,具備手術指征。由于患者合并再生障礙性貧血,手術時間應盡量縮短,手術方式以開腹為宜。同時,患者尚未生育,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經過慎重考慮,我們最終決定尊重患者的意見,為她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
全院多個科室緊密協作,讓這位患者的手術成為可能:血庫在北京市血源極度緊張的情況下,積極聯系相應血液制品,術前兩次給患者輸注血小板;手術安排在無菌級別最高的心外科手術室進行,以降低感染風險。5月29日,我們為患者進行了子宮肌瘤剔除手術,剔除的肌瘤重達690克。手術過程中,患者出血傾向明顯,我們經仔細縫合,最終成功止血。術中冰凍快速病理檢查結果為“子宮平滑肌瘤”,患者的子宮得以保留。其后,患者順利度過恢復期,于6月5日出院。
故事3
2013年,一位患者因停經40多天進行B超檢查,因發現懷孕而欣喜不已,也為“同時”發現的子宮大肌瘤而焦慮不安。正當她和家人糾結于能否繼續妊娠時,腹痛和陰道出血突然降臨,出現了先兆流產跡象。
臥床保胎無效后,她無奈地選擇了人工流產手術。1個月后,她接受了開腹手術剔除了子宮肌瘤。所幸,2015年,她順利妊娠、分娩,終于彌補了當初的遺憾。
她們的故事各不相同,卻又有著相似之處,那就是沒有定期體檢,出現癥狀后也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一直忍耐,以至于肌瘤不斷長大。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在生育年齡女性中發病率高達30%。子宮肌瘤的確切病因不明,可能與女性性激素相關。按生長部位,子宮肌瘤可分為宮體肌瘤(約占90%)、宮頸肌瘤(約占10%);按子宮肌瘤與子宮肌壁的關系,又可分為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和黏膜下肌瘤。子宮肌瘤常見的變性有玻璃樣變、囊性變、紅色樣變、肉瘤樣變和鈣化,惡變為肉瘤很少見,發病率僅為0.5%左右。
子宮肌瘤的治療分為保守觀察、藥物和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手術指征”為: ①子宮增大(如孕10周以上),或單個肌瘤直徑超過5厘米,或因為肌瘤導致不孕;②月經過多,導致貧血;③特殊部位的肌瘤,如子宮黏膜下肌瘤、闊韌帶肌瘤和宮頸肌瘤;④肌瘤壓迫膀胱和直腸出現癥狀,如尿頻、尿不盡感、便秘、排便不凈感;⑤短期內生長迅速,不排除惡變可能。
接診因子宮肌瘤需要手術的患者時,我都會和她們討論三個問題,讓她們參與診療決策:第一,為什么要做手術,手術指征是什么;第二,做什么手術,剔除肌瘤還是切除子宮;第三,怎么做,腹腔鏡手術還是開腹手術。
為什么要做手術?在手術指征中,臨床最常見的有肌瘤太大、肌瘤導致貧血、短期內增長迅速、不除外惡變可能等。
做什么手術?直接切除子宮還是只剔除肌瘤?應根據患者年齡、是否保留生育功能,并結合肌瘤大小、部位、數量等綜合決策。切子宮畢竟是摘除人體器官,女性患者在心理上很難接受,而且切除子宮對卵巢的血液供應多少會有影響,所以能保留子宮的盡量保留。但如果只摘肌瘤,術后有可能復發,有二次手術的風險,或者有些肌瘤不排除惡變可能,應考慮子宮切除術。
手術怎么做?做腹腔鏡手術還是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也就是俗稱的“微創”手術,在腹部通過3~4個0.5~1.5厘米的小切口,在攝像頭監視下,通過機械完成肌瘤剔除,隨后將肌瘤粉碎后取出。腹腔鏡手術的優點是創傷小、恢復快;缺點是“感覺”不到極小的肌瘤,不能保證完全剔除,肌瘤過大或數目過多時,微創手術也有困難。如果肌瘤惡變,粉碎肌瘤的過程容易導致播散種植,因此,懷疑肌瘤惡變時,不宜選擇腹腔鏡手術。開腹手術的優點是手感好,剔除相對干凈,可以將肌瘤完整地取出,手術時間比腹腔鏡手術短;缺點是創傷相對較大、恢復慢。
子宮是“孩子即將入住或曾經住過的房子”,輕易不舍得“拆掉”。對每一位女性來說,保留子宮的意義非比尋常,子宮若在,便是晴天。
延伸閱讀
多數子宮肌瘤患者無癥狀,通常在盆腔檢查或超聲檢查時被發現。隨著經陰道超聲的廣泛開展和超聲診斷分辨率的提高,子宮肌瘤的檢出率也在提高。子宮肌瘤患者的癥狀與肌瘤的生長部位、生長速度、有無發生變性和并發癥關系密切。常見癥狀有以下幾方面。
①月經量增多及經期延長 子宮肌瘤使宮腔增大、子宮內膜面積增加,黏膜下肌瘤伴壞死、感染、出血等,都會引起月經量增多或經期延長。長期月經量增多可導致貧血、乏力和心悸等。
②下腹部包塊 肌瘤增大,使子宮超過12周妊娠大小時,從下腹部可以觸及包塊,晨起膀胱充盈時較明顯。
③白帶增多 子宮肌瘤使宮腔增大、子宮內膜面積增加,內膜腺體分泌增加,可導致白帶增多。黏膜下肌瘤伴壞死、感染時,可出現膿血性白帶。
④壓迫癥狀 子宮前壁下段肌瘤可壓迫膀胱,引起尿頻、尿不盡感;宮頸肌瘤可引起排尿困難和尿潴留;子宮后壁肌瘤可壓迫直腸,引起便秘和便不盡感;闊韌帶肌瘤可壓迫輸尿管,引起輸尿管擴張,甚至發生腎盂積水。
⑤其他癥狀 如下腹墜脹、腰背酸痛等,有時可以引起不孕和流產。肌瘤紅色變性或漿膜下肌瘤扭轉時,會發生急腹痛。
女性朋友們應定期體檢,發現異常及時診治,守護自身健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