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有寬
轉氨酶是細胞中的一種催化劑,在肝細胞中含量較高,血液中含量較低,肝臟受損時從肝細胞釋放出來進入血液。大多數乙肝患者都特別重視血液中兩種轉氨酶——丙氨酸氨基轉氨酶(ALT,原稱谷丙轉氨酶)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AST,原稱谷草轉氨酶)的數值是否正常。一旦這兩項指標偏高,他們就會到處求醫,服用各種保肝降酶藥,而忽視了最關鍵的抗病毒治療。事實上,使用保肝降酶藥只是乙肝綜合治療中的一部分,并不能取代抗病毒治療。
保肝降酶藥:使ALT達到“最佳”
乙肝病毒所致肝組織炎癥、壞死及纖維化是乙肝進展的主要病理學基礎,因而,抗病毒治療是治療慢性乙肝的關鍵。及時選擇正確的抗病毒治療,可以獲得比較理想的療效,有可能將乙肝“大三陽”轉為乙肝“小三陽”,少數患者甚至會出現表面抗原陰轉,產生表面抗體,獲得臨床治愈。在抗病毒治療中是否需要使用保肝降酶藥?在抗病毒治療病程中,可依據病情不用、少量使用或靜脈使用保肝降酶藥,既能有效抗病毒又可延緩病情進展,但不可單純使用保肝降酶藥。
丙氨酸氨基轉氨酶(ALT)是肝組織損害的指標,也是清除乙肝病毒免疫反應的比較直觀的指標。ALT正常時,一般不適合抗病毒治療,除非ALT≥正常者上限2倍、肝臟有中等程度炎癥或纖維化,但ALT在正常值上限3~5倍時,抗病毒療效更佳??梢哉f,沒有ALT升高,乙肝“大三陽”難以轉為乙肝“小三陽”,因而把握好ALT幅度變化很重要。如ALT大于正常值上限5倍以上,應該給患者適當加用保肝降酶藥;如ALT降至正常值上限3倍以下,應適當減少保肝降酶藥用量。在抗病毒治療過程中,保肝降酶藥可以起到調節ALT水平,為抗病毒治療“保駕護航”,提高抗病毒療效。
我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認為:HBVDNA陽性,同時ALT水平≥正常值上限2倍可進行抗病毒治療;使用干擾素,ALT不要超過正常上限10倍。如ALT偏低,療效較差。
7種情況需要使用保肝降酶藥
1,丙氨酸氨基轉氨酶(ALT)明顯升高者:抗病毒治療初始階段,當ALT在正常值上限3~5倍時,可不使用保肝降酶藥,以免干擾清除乙肝病毒的免疫反應。當ALT顯著增高(正常值上限5倍以上)或伴有總膽紅素增高時,應該適當加用保肝降酶藥,但當ALT有所下降時,可考慮減量或停用保肝降酶藥。
2,雖然抗病毒療效明顯,但ALT或AST繼續時續升高,或持續波動,或肝脾B超檢查示病情不斷進展,或肝臟瞬時彈性硬度繼續上升者,應該使用保肝降酶藥。(不太明白?)
3,有重度纖維化和肝硬化者,不論ALT正常與否,抗病毒治療時必須使用保肝降酶藥,以減少肝細胞進一步損害,減輕肝臟炎癥,以免加重肝纖維化,或使肝硬化惡化。
4,乙肝病毒所致原發性肝癌有肝損害者,不但應進行抗病毒治療,而且還應使用保肝降酶藥。接受化療、放療的患者,也需要加強降酶保肝治療。
5,慢性乙肝合并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不但需要抗病毒治療,且在使用優思弗同時,還需長期使用甘草酸類等保肝降酶藥。(準確嗎?)
6,通過足量、正規的抗病毒治療,HBV DNA已檢測不到,HBeAg滴度下降顯著,而ALT、AST仍異常者,應尋找其他病因,如是否為乙肝合并脂肪肝,或其他非嗜肝病毒感染,并使用保肝降酶藥治療,或作其他相應處置。
7,抗結核、抗癲癇等藥物可導致藥物性肝炎,乙肝患者聯合使用抗結核、抗癲癇等藥物時,需要進行保肝降酶治療。
總之,在乙肝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保肝降酶藥起到的作用只是保駕護航,ALT明顯升高或者肝組織明顯炎癥壞死者,在抗病毒治療基礎上,可適當加用保肝降酶藥。不宜同時應用多種保肝降酶藥,以免加重肝臟負擔,以及因藥物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良反應。
保肝降酶藥主要分為以下幾類:抗炎類藥,如甘草酸制劑;肝細胞膜修復保護劑,如多烯磷脂酰膽堿;解毒類藥,如谷胱甘肽;抗氧化類藥,如水飛薊制劑;利膽類藥,如S-腺苷蛋氨酸等,這些藥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保肝、保護肝細胞膜和細胞器等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