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談“三農”5個重點要吃透
萬眾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0月18日隆重開幕,習近平總書記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做了高瞻遠矚、鼓舞人心的大會報告,其中就“三農”方面提出了新的戰略部署。一是堅持了一個重要的地位不變——重中之重。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二是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新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三是送來了一顆及時的“定心丸”——土地延包30年。十九大報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四是拓寬了一個核心任務的渠道——農民增收。十九大報告從資產盤活、三產融合、就業創業等方面做了安排部署。如“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再如“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五是提出培養一支重要的工作力量——“三農”工作隊伍。十九大首次提出“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是對整個“三農”工作隊伍最大的鼓舞和鞭策。
農業部等6部門聯合發文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6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指導意見》,確定將培育發展一批帶農作用突出、綜合競爭力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成為引領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力量。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是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分工協作為前提,以規模經營為依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的一體化農業經營組織聯盟。意見指出,要建立多元主體分工協作機制,增強龍頭企業帶動能力,提升農民合作社服務能力,強化家庭農場生產能力,完善內部組織制度,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健全資源要素共享機制,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資金有效流動,促進科技轉化應用,加強市場信息互通,推動品牌共創共享,推動聯合體各成員融通發展;完善利益共享機制,提升產業鏈價值,促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互助服務,探索成員相互入股、組建新主體等聯結方式,實現深度融合發展。
全國農村留守兒童信息管理系統正式啟用
民政部10月10日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安排部署全國農村留守兒童信息管理系統啟用上線工作。民政部副部長高曉兵出席會議并啟動全國農村留守兒童信息管理系統。此次組織開發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信息管理系統,包括數據錄入、審核報送、匯總分析等功能模塊,實現了與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統、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系統、殘疾人信息管理系統的數據共享,為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數據更新、比對核實、組合查詢、定期通報、實時報送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平臺支撐和有效的技術保障,對建立翔實完備的農村留守兒童信息臺賬,推動社會資源的有效對接,實現對留守兒童的精準關愛、精準幫扶、精準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家公布2018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格
國家發展改革委10月27日發布消息,2018年國家繼續在小麥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綜合考慮糧食生產成本、市場供求、國內外市場價格和產業發展等各方面因素,經國務院批準,2018年生產的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為每50公斤115元,比2017年下調3元。
覆蓋城鄉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建成
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10月20日在“加強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情況”記者會上表示,近年來,文化部堅持“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快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全國共有縣級文化館3153個,博物館、紀念館4109個,文化館3322個,鄉鎮(街道)文化站41175個,2/3的村都已經有了文化中心,所有社區都有了文化活動室。2013~2016年,全國公共圖書館累計流通人次近23億,博物館參觀總人次近30億。為了補短板、填空缺,文化部還專門實施了貧困地區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流動文化車和村文化活動室設備配置等精準扶貧工程。覆蓋城鄉的國家、省、市、縣、鄉、村(社區)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已經基本建成。
袁隆平團隊超級雜交稻又創紀錄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又創畝產紀錄,經第三方專家測產,該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內畝產1149.02公斤。該試驗田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的河北省硅谷農科院超級雜交稻示范基地,該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527.8毫米,有6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汛期,全年無霜期200天以上,年日照2557小時。此次測產由河北省科技廳組織實施,由華中農業大學、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等7個單位的7名專家組成測產專家組,專家組對種植的100畝示范田進行現場考察,隨機抽取了3塊示范方,人工實割3.126畝,機器脫粒后,經除雜、稱重等,凈產量共3591.84公斤,折合畝產1149.02公斤。據國家水稻數據中心數據顯示,該品種整個生育期表現良好,10月5日初步實收測產數據為:畝穗數19.5萬,成穗率78.6%,每穗粒總數304粒,結實率90%,千粒重25.5克,穗粒數273.6粒,預測畝產理論產量在1357.4公斤。
我國培育出畝產280公斤大豆新品種
近日,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太平川鎮團結村王運文的大豆地里,來自黑龍江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省農科院、黑龍江省科技廳的專家組對黑龍江省農科院培育的高蛋白大豆品種“黑農84”進行測產,經過復雜細致的收割、脫粒、除雜、測水分等程序后,現場測產驗收平均畝產280公斤,并具有突破畝產300公斤的增產潛力。高出黑龍江省大豆平均畝產約130公斤的1倍多。“黑農84”是2017年黑龍江省種子管理局審定的品種,是集高蛋白、多抗、優質、高產于一體的大豆新品種。
全國玉米高產紀錄再刷新:畝產1517.11公斤
日前,農業部玉米專家指導組、全國玉米栽培學組專家對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在新疆的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田進行實測驗收。結果顯示,示范田玉米最高畝產達到1517.11公斤,刷新了全國玉米高產紀錄。示范田設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奇臺總場八道灘社區一隊2斗2號地,面積100畝,由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新疆石河子大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農科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奇臺總場合作開展玉米產量潛力突破研究和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此次示范推廣共選用49個耐密高產品種,實施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栽培和水肥一體化技術,充分挖掘良種、良法與光溫水肥資源的增產潛力。根據測產結果,共有11個品種單產達到每畝1400公斤,其中最高實測單產達到1517.11公斤。
我國成功培育出身高2米“巨型稻”
10月16日,在湖南長沙金井鎮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的巨型稻基地,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所長介紹,中國科學院成功創制優質超大超高水稻新種質——巨型稻父本材料,這是我國第三代雜交水稻的新種質資源,200余畝巨型稻平均株高2.0米以上,單位面積生物量比現有水稻品種高出50%,平均有效分蘗40個,單穗實粒數平均500粒以上。經多地多區域生產試驗,在普通稻田和常規田間管理條件下,“巨型稻”雜交品種的單季產量可穩定達到900~1100公斤/畝,再生稻可達350公斤/畝。經農業部食品質量檢驗測試中心檢測,“巨型稻”雜交品種米質達到優質稻三級標準,米粒均勻,米質好,適口性好,突破了雜交稻育種“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的難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