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萱
摘要:在我國當今的會計行業中,有些會計從業人員缺乏基本職業素養,對我國的會計發展帶來一些不利影響。造成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有職業道德教育不足、會計制度不完善、會計人員從屬性影響、不良風氣影響等。通過對原因分析,本文提出了相應改進措施。
關鍵詞:會計職業道德;缺失原因;改進措施
隨著社會飛速發展,經濟發展成為國力衡量的重要指標。在我國,無論是企業,還是事業單位,最重要的部門就是會計部門。我國會計從業人員日漸增加,人員素質和整體水平參差不齊,帶來會計領域的諸多問題。會計個人素養和整體素質提升對個人和單位發展都十分重要,采取相關合適的措施對規范會計領域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一、會計職業道德概念
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人員在會計職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范。與所有職業道德一樣,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職業行為的共同要求,內容包括會計職業理想、會計工作態度、會計職業責任、會計職業技能、會計工作紀律、會計工作作風等。任何社會和個人都不能違背客觀經濟規律,提高會計職業道德能提高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對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有極大好處。會計職業行為受到會計職業道德的規范,不能脫離正常的軌道,如果出現差錯,小則會影響整個行業在社會中的地位,影響社會對會計行業的評價,大則影響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二、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缺失表現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獲得長足發展,人們的經濟條件、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伴隨著經濟條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會計從業人員的思想動搖,價值觀也隨之轉變,出現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喪失了最起碼的法制觀念。會計職業道德欠缺,出現財務作假、隱匿、毀壞會計資料的現象,或者利用職務之便貪污、挪用公款,以身試法,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主要表現在會計職業道德觀念淡薄、會計業務水平偏低、缺乏鉆研業務精神、追求私利等方面。
違背準則,弄虛作假追求經濟利益依然成為會計行業現行潛規則,這主要在以追求利潤的企業中常見。很多企業創辦初期有良好的企業精神和文化,但隨著規模的不斷發展,慢慢成為經濟利益的追崇者,改變了企業的初衷和傳統。有些企業管理者為了減少或逃避國家稅收,指使財會工作人員弄虛作假,偷稅逃稅。很多時候,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會喪失財務和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這些違規行為一方面會影響企業,讓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降低信譽,導致顧客不斷流失,影響其商業口碑,因為會計信息不真了,缺乏誠信;另一方面對會計人員個人來說,也會喪失會計的基本誠信,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都會導致會計個人品行不端,行業品質下滑,嚴重會觸及法律。同樣道理,事業單位也是如此,不能因為暫時利益影響會計個人和整個組織的形象。
三、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缺失原因探討
(一)職業道德教育不足
現行的會計教育(學校專業教育和社會培訓),主要集中在會計理論和業務能力上,少有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有的培訓機構甚至肆無忌憚地教學生如何在賬上作假,如何逃避上級財務檢查,這顯然違背了會計職業道德。金融法規、國家稅收政策經常更新,如果財會人員不想學習和了解,勢必會導致財務工作和會計記錄不完整,缺乏新的政策法規的支持。不愿學習,不與時俱進,會造成工作緩慢,缺乏職業理想,缺乏職業素養,更會造成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信息不能反映真實客觀的經濟活動,從而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虛假信息。
(二)會計制度不完善
我國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數量眾多,大小不一,一般都有會計從業人員。會計隊伍龐大,紛繁蕪雜,良莠不齊,缺乏監管體系,尤其是一些微小私營企業。會計人員就像是單位財政上的大管家,如果責任缺乏,工作態度不端正,沒有制度約束,就會眼光短淺,過于強調眼前利益,人為控制經濟成本,人為控制收入比例,嚴重違反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制度監督可分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外部監督指國家財政政策法規和各級政府財政部門的監督,一般較為成熟完善。內部監督指單位內部的監控體制,有些不完善,一些單位為了實現逃稅,責令財務人員制造虛假財務信息,作為下屬的財務人員,即使具有一定的職業道德,也會迫于領導壓力,為了保住工作向領導妥協。怎樣完善監管體制,發揮相關監管部門的作用?是要思考的問題,同時,增強財會人員自身法律意識,提高財會人員的業務水平,避免會計造假現象勢在必行。當然,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物價的上漲,基本工資已經無法滿足生活水平高的人們的需要,可以適當提高財會人員的待遇,可以避免一些拜金主義,減少挪用公款、偽造會計數據現象。
(三)會計人員從屬地位的影響
會計人員作為單位聘請的員工,其工資、人才培養、發展前途等各種待遇都受到所在單位的影響,很多單位領導對會計有絕對的權威。這種狀況使會計人員在單位中有從屬性質,在很多場合,財會人員不得不聽從單位負責人的指示。如果有單位負責人的道德水準偏低,將會使財會工作人員難以守住自己的職業道德底線,為了飯碗做出違背職業道德的事情。也有正直的財會人員堅守底線,但也往往陷入三難境地:一是服從單位負責人的旨意,為了單位暫時的微小利益,對單位財務狀況進行“粉飾”,其結果必定是陷入會計造假的泥潭;二是堅持會計道德操守,不作假賬,則會有不服從領導的嫌疑,可能會遭到單位領導的冷落、厭棄,在單位領導者面前不敢抬頭,甚至遭到辭退報復;三是即使有“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豪邁,在就業形勢嚴峻的今天,也難以再就業;再就業了,遇到和前任領導一樣的管理者,一切皆有可能。在這種狀況下,會計從業人員為了謀生,有時會選擇屈從來應對。
(四)社會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
會計人員經常接觸資金,少則上萬,多則上億,有時受到周圍享樂主義風氣的影響,會不滿足自己的工資待遇,出現心理不平衡。紙醉金迷,缺乏職業道德的會計人員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鋌而走險,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endprint
四、增強會計職業道德的措施
(一)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職業道德教育的途徑有內途徑和外途徑兩種:內途徑是自我培養職業道德,自我學習,自我反省提高的方面,即自身因素,這種途徑要求很強的主動性,會計人員通過自我教育實踐進行自我教育,樹立會計職業道德觀念,逐漸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從而達到道德境界的提升,讓自己清醒地認識到良好職業道德在會計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嚴重后果,自己將受到的處罰和處分;外途徑指外部教育,可以通過學校或培訓機構對會計人員進行職業道德培訓,提高職業道德,規范職業行為,以此來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也可以通過知法犯法的典型案例,會計人員從中得到警示,反思自身,提高法律意識。因此,我們應該建立一個完整的職業道德教育體系,來提高我國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
(二)完善單位會計制度
只有建立合理的內部財務控制制度,才可以有效地對單位管理者、財務工作人員進行規范和監督。單位會計制度可以借鑒外單位的做法,加上本單位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一旦確立,應具有約束性,如財務人員非領導親屬制、財務崗位輪換制、內部財務審計制、上級部門監督制等。財務人員不安排領導親屬,可以客觀地開展工作,也可以不受到一些約束。財務人員在一個職位呆久了,會滋生一些腐敗,不利于形成健康的經濟活動,也難以發現經濟活動中存在的違法違規問題,通過建立會計輪換制度可以降低腐敗現象的出現,增強單位會計人員的內部監督,減少腐敗的發生。成立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以定期對單位財會工作展開核查,可以確保單位財會工作的正常健康開展,會計人員也會在定期核查中不敢越雷池,保持良好的職業道德。如果內部監督力度不夠,可以結合外部監督,請上級部門或社會財會權威機構協助。這樣內外結合及時發現財務問題,對違規行為及時整改,防微杜漸,保證內部的實施效果,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三)提高單位領導的道德水準
中國經濟由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經濟的理念深入人心。無論是企業單位或是事業單位,有時把經濟建設置于首位,特別是一些私營企業。這些私營企業的管理者有的文化層次不高,借助改革的東風當上老板,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管理教育,甚至對國家有關財務法律法規不甚了解。這些管理者對自己企業的會計人員有絕對的權威,他們的道德水準直接影響到會計工作人員的道德水準。中國的私營企業眾多,很多會計人員的問題實際上是管理者的問題,只不過會計人員擔當了“替罪羊”的角色。因此,單位領導道德水準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四)改變財會人員的從屬地位
會計人員人事上的從屬地位難以改變,因為和單位領導是上下級的關系,但在專業業務上可以對口上級財政部門,可以堅持自己的原則。當出現和單位領導在財務上的分歧時,不盲從,可以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讓領導認識到會計人員確實是為單位著想,為單位發展考慮。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財會人員的從屬地位。
(五)加大法律法規的懲罰執行力度
財會人員的問題主要在經濟領域,我國經濟犯罪成本較低,會計行為監管不到位。有些財會人員抱著僥幸心理,所犯錯誤不會發現,即使被發現,心想只要把款項補齊,問題不大。加大財務領域的懲罰執行力度,才能對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財務人員起到震懾作用,才能讓財會人員有所畏懼,不敢違規。如果對會計違規行為的處罰金額遠遠大于違規的收益,處罰太高,得不償失,就會使財會人員放棄違規;達到觸及法律的程度,像其他領域犯罪一樣,繩之以法,嚴懲不貸。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源上打消會計人員違規的念頭,減少經濟損失。因此,對利用職務之便犯罪的財會人員,應當從重從嚴處罰。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會計職業道德在組織發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我國大部分財會工作人員能做到很好地自律,有較好的職業道德,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也存在著一些缺陷,一些問題。只有全社會意識到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性,通過各種措施確保財務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才能帶來我國經濟的騰飛,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夏昱.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現狀調查與改進路徑[J].江西社會科學,2013(12).
[2]袁振劉.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缺失的現狀及原因分析[J].企業經濟,2006(11).
(作者單位:湖南商學院會計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