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華
置身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每一項經歷過歷史的車輪反復碾軋的傳統教育形態都在不停地做著自我審視。在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有的迷失了自我,有的涅磐重生,有的戛然而止成了校史館中簡短的文字。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的勞動教育卻在開展了近60年之際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轉身。
源起——60年傳承與時代召喚的創新之路
1958年9月,為了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的黨的教育工作方針“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當時的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師生靠手提肩扛建起了勞動基地“一場兩園”(紅領巾飼養場、小果園、小農園),開啟了勞動教育之路,至今已近60年。其間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不斷地更新教育內容、創新教育形式,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2015年是立新勞動教育的又一個節點。5月,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表彰大會上,習總書記在講話中特別指出:“以勞動托起中國夢。”“要教育孩子們從小熱愛勞動、熱愛創造,通過勞動和創造播種希望,收獲果實,也通過勞動和創造磨煉意志,提高自己。”7月,包括教育部在內的國家三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這表明了黨和國家對新時期加強勞動教育的高度重視。11月,《人民教育》第22期用了較大篇幅以《立新實小:勞動為教育開新路》為題詳細報道了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的“勞動育人”辦學特色。
60年的歷史傳承與這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給了立新改革創新的信心與魄力,借助教育部名校長“領航工程”的平臺發布“新勞動教育”理論,成了立新“勞動育人”與時俱進的里程碑。
理論——本質溯源與教育剛需的深刻探研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突出強調了德育的重要性,更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教育的本質目的必須從“教書”轉化為“育人”。
小學階段對于成長中的人而言是啟萌階段,是潛能的開發階段,更是面對未來發展的奠基階段。其中最應該做的有兩點:一個是促進學生形成健康人格,培養能幸福生活的人,對社會有益的人;另一個是促進學生學習力的發展,也就是要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思維與理解方式和對知識進行了解、掌握、認同和積累的能力,尤其要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為學生奠定成長的基礎,促進人的自我發展。
新勞動教育為學生健康人格和學習力的形成提供了有效載體。
較之傳統的勞動教育,“新勞動教育”理論創新點有三:
一是概念的內涵變大了。我們將“新勞動教育”的概念界定為:“通過有目的、有組織的勞動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協調運動,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全面提升的育人活動。”其中既包含勞動教育的德育功能,也包括勞動教育對能力培養的促進作用,還包括勞動教育在“五育”中的核心地位,即以勞輔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益美。同時,“新勞動教育”還是學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在充分的實踐體驗過程中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承擔起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奮斗目標。
二是育人的重點遷移了。勞動教育本質來講應該是一種綜合實踐類活動,“新勞動教育”育人的重點已從“勞”中脫胎出來,而將核心放在了“動”上。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行動起來是“新勞動教育”育人的顯著特征。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讓學生行動起來,在行動中學習積累知識、訓練提高能力、感悟形成精神。在激發興趣、挖掘潛能的同時培養學生樹立“行動成就夢想”的意識,為學生在未來生活中奠定和掌握迎接挑戰、解決困難的基礎和本領。
三是育人的途徑多元了。“新勞動教育”充分體現了大教育觀理念,開放式的育人內容、方法與形式為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供了無限可能。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從實際出發確定了“自治、逸美、煥新”三個方面作為實現育人目標的三個支點。也就是形成學生在“行動”中增長自我服務與服務他人的本領(勞動自治),培養美己美人的情懷和懂美會美的品位(勞動逸美),樹立想到即行動的研究意識和探索精神(勞動煥新)。自治、逸美、煥新是“新勞動教育”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的不同方面,也可以說是對生命質量不同維度的一種實踐轉化。勞動自治給學生的人生底色打下的是長度和寬度構成的基礎底色,勞動煥新給學生打下的是人生高度的底色,在長、寬、高圍成的框架中充滿的則是勞動逸美帶給人生的豐富色彩。
課程——認知規律與實踐經驗的科學融合
課程是實現育人目標最直接的途徑。“新勞動教育”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始終秉承“本土化”原則,課程設置、課時安排、學習方式以及師資隊伍、軟硬件配備等都從學情、校情出發,摸索出了一整套適應立新發展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模式。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人的身體本身在認知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人的認知是通過身體的體驗和相對應的行為活動方式而形成的。讓學生“動”起來,“以行動代替說教,以行動力的培養反哺知識學習”是“新勞動教育”特色課程設計的基本原則。目前開設的三類十門勞動校本課程是以認知、實踐、創新為路徑劃分“行動”的三個層面,即認知類課程以觀察、知識代入為主,行動的途徑以眼、腦結合為主;實踐類課程以動手操作、實踐體驗為主,行動的途徑以手、腦結合為主;創新類課程以實驗研究、分析探索、發現創新為主,行動的途徑是多種感觀綜合運用,注重腦力的開發。
其中,認知類課程包括以在“六園”中觀察研究為主的基地觀察課和以“學科+勞動”為主要形式的學科滲透課;實踐類課程包括以培養學生生活技能為主的自我服務課,以校園崗位實踐為主的校園實踐課,以培養學生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為主的家庭體驗課,以走進社會、參觀學習、開拓視野為主的社會實踐課,在“勞技室”中進行的技能訓練課;創新類課程包括以科學學識普及、開展小實驗操作為主的科技普及課,以創意手工、廢物利用、藝術訓練為主的班級創意課,以勞動科研、勞動創新、課題研究為主的科學研究課。
認知類課程:基地觀察課、學科滲透課。
實踐類課程:自我服務課、校園實踐課。
家庭體驗課、社會實踐課、技能訓練課。
創新類課程:科技普及課、班級創意課、科學研究課。
三級勞動校本課程的開展,極大地豐富了學校的教育資源,為全校師生搭設了學習與展示的平臺,學生、教師、學校都已成為勞動校本課程開發的受益者,師生的素養得到全面提升,學校也借助這一特色不斷提升品牌形象。
編輯/趙卓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