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祥
摘 要:論文結合獨立學院在實施卓越工程人才過程中的實踐和探索,探討了獨立學院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路徑,并從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重構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改革工程人才培養教學方法、五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完善培養大綱、創新工作機制、國際化人才培養等方面著重探討了校企聯合培養工程人才的新模式、新機制;確保校企聯合培養工程人才深入合作和可持續開展。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 人才培養 路徑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11(b)-0152-02
當前,我國已進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階段,國際化創新型工程人才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長期以來,我國工程教育傾向于學術化教育,工科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創新意識不強,不能適應當前社會及行業企業發展的需要。為落實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神,樹立主動服務國家戰略要求、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求的觀念,高校必須改革和創新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不斷提高學生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1 獨立學院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路徑
1.1 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
獨立學院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定位,要充分考慮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考慮科技發展前沿和趨勢,考慮創新型國家建設需求,結合行業企業的實際需要和自身定位,確定大工程觀背景下的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借鑒世界一流大學工程人才培養經驗,依照“博雅人格+創新能力+科學探究+國際視野”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理念,從專業知識與崗位技能、應具備工程能力、應養成的博雅人格素養與職業道德等方面入手,細化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標準和目標定位。按照一級目標(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結構三個維度)實現矩陣的形式,將人才培養目標歸類和細分,形成了人才培養目標體系。
1.2 構建工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應遵循工程教育規律,以強化工程設計和創新能力為核心,促使學生在實習實訓中學習掌握并綜合運用專業知識、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并形成工程設計和創新素養。摒棄以往人才培養的以學科知識結構為主的課程體系,加大校企聯合培養力度,不斷優化聯合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細化培養標準,將相應能力落實到對應課程中,著重訓練學生工程系統思維。具體如下:首先設置博雅教育學分,明確學生修讀文學與藝術、歷史思維、世界文明、道德與哲學思考、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物質科學、生命科學等課程的要求,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高素質工程應用人才;其次是整合大類專業基礎課程,構建以專業群為單位的專業基礎課程平臺和實踐平臺;三是結合日新月異的先進科學技術,不斷更新專業課程內容、優化專業核心課程、加強實踐環節指導力度,從而構建工程應用人才培養體系;四是學校和企業的工程師將已經完成的企業實際應用項目、學科競賽優秀項目編寫成實訓教材,讓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按照教材要求完成應用項目的開發,體驗項目實施過程并掌握具體實現技術,訓練學生工程系統思維,提升工程設計和創新能力。
1.3 構建“實驗+實習+競賽+項目實訓+企業頂崗”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
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實踐訓練,校企聯合訓練學生工程系統思維和能力是工程人才培養的核心。規劃實踐教學課程和環節,以一級項目(即綜合團隊項目)為紐帶可將各種知識和能力要求結合起來,一級項目包括綜合實習和生產實習外,還融入科技創新、創新實習實訓、學科競賽、互聯網+大賽、國際競賽等,以賽促學、以賽促練,將這些競賽等工程項目融入課程體系,可以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設計分析與數據處理能力、應用綜合知識的工程能力以及工程現場應變能力、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能力、工程項目管理等綜合素質和能力,使得學生在求職和工作時具有足夠的自信心;以二級項目將有相互聯系的課程結成課程群,包括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等,二級項目有效地避免了課程內容之間的相互重疊,同時有機結合相互關聯的課程內容,由點到面,使學生不僅掌握知識點,而且能體會到相互關聯的知識群。三級項目主要包括基礎實驗課程,著重培養學生驗證實踐問題的能力和基礎工程意識及實踐能力。
1.4 校企合作,實施“3+1”模式
以“注重基礎、加強實踐、突出能力”培養為原則,通過校企合作,整合企業優秀教育資源,安排15個專業的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1年,實施“3+1”模式。通過產學研結合的實踐培養模式,跨越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鴻溝,該培養模式解決了企業行業所需的復合創新工程人才“人才荒”培養問題以及破解了獨立學院“就業難”問題,實現了學校、企業、學生多贏的局面。
1.5 面向工程創新能力培養,改革課程教學方法
鼓勵教師積極到企業參與研發和生產過程,注重提高教師專業技術能力,提高技術服務意識和能力,發揮教師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能力,每年選派20%的教師利用暑假到企業鍛煉實踐,培養教師熟練應用與工程實際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方式,從而激發學生對工程實踐的興趣。要求教師應按照工程問題、案例及項目方式組織教學內容,著力推行基于案例的討論啟發式學習、基于項目的參與式學習等多種學習方法。同時,聘請企業工程師到校授課,負責引入企業工程案例和實際工程問題,以實現理論密切聯系實際。校內集中性實習實訓課程,以具體的項目設計為導向,基于項目構思、設計、實現及運行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1.6 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機制,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供保障
建立了學生科技創新基地。為保障雙創人才培養,建立以“創新課程為先導、學科競賽為訓練、大創項目為基礎、創新基地為依托、學分轉化為保障、個性發展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工作機制,為雙創人才培養提供制度保障。科技創新活動采取“創意訓練與創新課程學習相結合、自主研究與團隊培訓相結合、創業訓練與科技競賽相結合、創新訓練與校內實訓相結合、創業項目與科研開發、社會服務相結合”,實現了學生“自愿加入、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發展”的四自管理模式。
1.7 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工程人才
連續三年時間,選派兩百多名學生到加拿大、美國、英國等國家的著名大學進行短期和長期學習,培養具有或國際化意識和胸懷、國際一流的知識結構、國際視野和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效果顯著。
2 結語
論文提出的卓越人才培養途徑,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效果良好。隨著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以及供給側改革需求,行業企業對應用型技術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獨立學院應本著“跨越式發展、開放式創新”的戰略方向,必須根據應用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以及市場的需求與時俱進,不斷完善應用人才培養機制,才能使 “卓越工程師”計劃得以落實和發展,才能為地方經濟建設發展培養和輸送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安富,劉興鳳.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思考[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10(7):56-59.
[2] 林健.形成具備競爭優勢的卓越工程師培養特色[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12(11):7-21.
[3] 王斌,邵華清,王全,等.基于學科競賽的卓越計算機人才培養路徑探索[J].經濟師,2016(8):224-225.
[4] 仝月榮.校企聯合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的探索和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6(1):13-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