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姣鵬
摘 要:21世紀是創業型經濟時代,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要想提升在國際上的地位,有必要加快轉型成為創新型國家,不斷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鼓勵大學生創業,不僅能夠有效緩解目前就業市場的壓力,還能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簡要分析創業型經濟對我國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重要意義,并詳細探討創業型經濟對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帶來的啟發以及具體的優化思路。
關鍵詞:創業型經濟;高等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意義與啟示;思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31-0148-02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往來活動日益頻繁,與此同時國際競爭也日趨激烈。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創新能力水平已然成為衡量各國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要素。所謂的創業經濟,是指一種以創新為基礎的經濟形態,與素質教育和精神培育工作密切相關。創新型經濟的概念最早于1985年由奧地利著名管理顧問德魯克提出,他認為,當前全球經濟形勢正逐漸由“管理型”向“創新型”過渡。20世紀末,創業型經濟開始受到經濟學領域的廣泛重視,經過數十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如今創業已成為時代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同時也是促進國家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礎保障。創業教育最早開始于美國的哈佛大學,至今已有五十余年。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創業教育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對其予以了高度重視,國內各大知名高校紛紛建立了專門的創業教育機構,結合社會發展趨勢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可見,我國相當重視創業教育的發展。
一、創業型經濟對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意義
(一)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的作風與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民族進步的核心靈魂,對于一個國家的繁榮發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意義。大學生群體為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了新鮮血液,成為我國建設特色主義事業的主力軍。由于經驗不足、資金短缺等多方面因素,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難免會遭遇一些挫折、打擊甚至失敗,考驗了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此外,在創業型經濟視閾下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還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艱苦作風與創新意識。通過自主創業實踐活動,能夠讓當代大學生們充分感受到自身所肩負的重要職責,從而有效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與拼搏精神,使其樹立艱苦奮斗的良好作風,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除此之外,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還能將目前就業市場的壓力轉化為創業的動力,有針對性地培養出各行各領域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
(二)推動高等教育事業改革,建設創新型國家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金融貿易發展迅速,各國之間的經濟競爭也愈演愈烈。我國要想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打破不公平的國際分工原則,必須緊密結合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要求,努力提升國民素質,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競爭實力。現階段,國內各大高校積極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不僅可以滿足創業型經濟體制的改革需求,還能有效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除此之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還能有效緩解我國就業市場的壓力,培養出更多的創新應用型人才,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
二、創業型經濟對高校優化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啟示
在創業型經濟視閾下,高校應結合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創業教育實施改革,優化高等教育體系。
(一)樹立科學的創業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人們在實施教育過程中所主張的觀點,通常與其自身對教育的理解以及價值觀取向有關。作為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基本準則,教育理念貫穿了創業教學活動的縱橫向,為創業型經濟視閾下高校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明確的發展方向。根據當前的時代特征和國際經濟發展趨勢,我國高校應當將培養大學生企業家精神作為創業教育的核心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培養學生企業家精神并不意味著對傳統知識教育和就業教育的否定,而是在原有理念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提煉升華,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將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相結合,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業綜合素質。與傳統教學理念相比,企業家精神教育理念更加重視培養大學生們的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
高校教師在開展創業教育活動時應面向所有學生覆蓋“企業家精神”教育理念,而不僅僅是針對部分精英人才進行局部教學,旨在通過創業教育強化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與冒險精神,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由“功利性”向“終身性”的轉變。因此,高校在“企業家精神”教育理念指導下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時,一定要注意理論教學與實踐探索相結合,構建完整的創業教育新體系,使其既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一般性規律,又能適應我國創業型經濟發展的需求。
(二)建立多層次的課程體系
高校應圍繞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基本規律建立起多層次、全方位的課程體系,使其覆蓋大學生在校期間四年的學習。
首先,應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特點設計相應的課程,建立分層次、有針對性、立體化的課程體系。例如,大一以理論知識教學為主,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們對創業知識有初步了解,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創業意識和價值觀;大二以銜接性課程為主,幫助學生們處理好創業課程與專業知識學習的對接;大三課程為實務教學,教師為學生們提供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操作平臺,使其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務問題;大四開設的課程為實踐教學,教師組織學生們積極參與創業實踐活動,鍛煉大學生們的動手實踐能力。
其次,高校應盡可能地豐富課程體系的表現形式,提高學生們對創業教育的學習興趣。具體包括:創業意識、創業技術、創業環境、創業素質等各種類型的課程,全面促進大學生創業綜合能力的形成。
再次,高校還需重視教材的建設問題。由于我國創業教育發展起步較晚,相關教材很少,部分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時由于缺乏科學嚴謹的教材,導致實際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高校應積極借鑒國外優秀的創業教育教材編寫經驗,結合我國創業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學校自身的人才培養定位,編寫出高質量的創業教育教材,從而有效提高大學生創業教育質量。endprint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建立一支高質量水平的專業化教師團隊是高校順利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基本前提,直接關系到最終的教學質量成果。因此,高校應對當前的教師管理制度和培養模式進行優化,在職稱評定、教學考核、經費撥放等方面適當地向創業教育指導教師傾斜,以吸引更多優秀的專業教師和企業家參與到大學生創業教育事業當中,從而有效提高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水平。
首先,學校應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校外創業實踐活動,選派優秀的創業指導教師到相關合作企業掛職培訓,學習先進的創業理念和技術,提高他們的創業教學水平。
其次,邀請杰出企業家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來學校開展實踐指導教學,向學生們傳授成功創業的經驗和技巧,激發他們自主創業的積極性,同時也拓寬了他們獲取最新創業信息的渠道。
再次,豐富創業指導教師的培訓內容。作為一名創業教育指導教師,應對管理學、心理學、會計學、信息學等多門學科有所了解。因此,高校應不斷充實創業師資隊伍的培訓內容,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水平。
最后,建立科學的教學質量反饋系統,對大學生畢業離校后的創業情況進行跟蹤了解,建立完善的創業案例數據庫,通過對這些失敗案例和成功案例的客觀分析,總結目前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有利于制訂更加科學合理的師資隊伍培養計劃。
(四)建設多方合作的創業基地
高校應堅持互利共贏、協同發展的原則加強與政府、校外企業的合作聯系,建立起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充分借助政府和企業的力量推動大學生創業教育快速穩定的發展,盡快實現與創業型經濟的對接與融合。因此,高校應積極創造實踐條件,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參加政府等相關部門組織的專業培訓課程,了解更多最新的創業政策;另一方面,學校也應邀請政府部門的權威人士來校宣傳創業知識,分享創業資源,提高大學生們的創業積極性。
與此同時,高校也應探索與校外企業的合作路徑,加強合作力度,達成協同發展的合作意識并簽署相應的人才培養意向書,明確標出人才培訓基地建設、人才培養計劃、教學科研活動等具體事項,使大學生創業教育發展逐漸趨于科學化和規范化。以政府、企業、學校多方合作為基礎建立創業基地,能夠將學校的教學科研能力、政府的制度保障以及企業先進的技術、設備相結合,充分保障了創業教育的順利實施,為企業提供了優質的人才和技術研發服務,也提高了高校創業指導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高校應充分整合多方的資源優勢,合理有序地推進大學生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們的創業綜合素質,培養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使其能夠成為適應創業型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創業型經濟正逐漸成為各國提高自身國際地位的關鍵因素。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國的創業型經濟和大學生創業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兩者之間的對接與融合力度仍需加強。因此,我國高校應在創業型經濟視閾下加大創業教育改革力度,構建完善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機制并為其提供良好的創業條件,從而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星彤.創業型經濟對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意義與思路[J].現代商貿工業,2016,(16).
[2] 唐紅娟.創業型經濟時代高校實施女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意義與思路[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8,(4).
[3] 孫柏璋.創業型經濟視閾下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優化研究——以福建省高校為例[J].長春大學學報,2013,(2).
[責任編輯 劉 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