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娜
摘 要:為了了解當前川東北地區高校輔導員人才隊伍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狀況,采用教師職業倦怠量表和癥狀自評量表進行實驗測評,并將數據運用SPSS19.0處理。實驗結果顯示:“低成就感”和“情緒衰竭”兩個項目得分具有顯著性差異;36~40歲年齡段、實習研究員和研究員職稱層次、具有碩士學歷層次、教齡在6—10年的輔導員職業倦怠高于其他階段層次,存在顯著性差異。最后得出結論:川東北高校輔導員人才隊伍存在一定的職業倦怠和心理健康問題,并且二者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不同年齡、職稱、學歷和教齡的輔導員在職業倦怠三個維度和心理健康因子中均存在顯著差異性。
關鍵詞:輔導員人才隊伍;職業倦怠;心理健康;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31-0150-06
輔導員人才隊伍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1]。一個健康向上的輔導員人才隊伍,關系到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展開。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高校輔導員隊伍面臨著各種新的挑戰,輔導員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凸顯[2],出現了系列諸如自我認同感缺失、情緒衰竭、心理焦慮等不容回避的問題。當前形勢下,對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調查與分析,顯得既有必要也很重要,這關系到高校學生工作能否正常開展,關系到輔導員自身的健康成長[3]。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選取川東北地區的師范院校A.綜合性院校;B.職業院校;C.三所高校,以在高校從事輔導員工作群體作為研究的對象。共計發放調查問卷150份,回收問卷147份,其中有效問卷133份,有效率為90.48%。
(二)方法
1.教師職業倦怠量表。采用Maslach編的教師職業倦怠量表,量表包括情緒衰竭、去個性化、低成就感三個維度[4],“情緒衰竭”維度中包含九個內容,主要考察輔導員群體的情緒狀態;“去個性化”維度中包含五個內容,主要考察輔導員群體自我意識與控制;“低成就感”維度中包含八個內容,主要考察輔導員群體對自己工作的看法。量表采用五級評分,9—16項采用反向記分。
2.癥狀自評量表(SCL-90)。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量表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其他,共計10個因子90個項目,對輔導員群體進行心理健康測試,以此評價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及嚴重程度[5]。量表采用五級評分,得分越高表示某一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越嚴重[6]。
二、研究的結果分析
(一)川東北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狀況
1.川東北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總體狀況分析。對川東北高校輔導員采用職業倦怠量表進行測量,后平均得分(M)與中數(ME)進行比較分析,得出輔導員當前的職業倦怠總體情況。經數據統計發現(見表1)。川東北高校輔導員的總體得分中“低成就感”和“情緒衰竭”兩個項目得分為2.77和2.71,高于中值,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該地區的高校輔導員個人成就感比較低,具有情緒衰竭的表征。而“去個性化”維度得分低于中數,表明輔導員的去個性化狀態相對較好。
2.川東北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分類分析。不同年齡階段職業倦怠情況:不同年齡段輔導員在“低成就感”和“情緒衰竭”兩個維度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驗證得出在36~40歲這一年齡段,不同性別輔導員的職業倦怠平均得分為2.59(女)和2.53(男),高于其他年齡段,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見圖1)。
不同職稱的職業倦怠情況:實習研究員和研究員兩個職稱層次職業倦怠平均得分相對較低,呈非顯著性差異,而助理研究職稱層次的輔導員職業倦怠平均得分為2.57(女)和2.48(男),與其他職稱層次相比得分相對較高,并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見圖2)。
不學生歷層次的職業倦怠情況:博士層次成就感最高,情感耗竭較少,所以職業倦怠平均得分較低,不同性別的平均得分為2.06(女)和2.12(男)。具有碩士學歷層次的不同性別輔導員其職業倦怠得分較高,其中女性的平均得分為2.66,男性的平均得分為2.61,顯著高于其他學歷層次(見圖3)。
不同教齡的職業倦怠情況:≤5年的與≥26年的教齡的平均得分較低,具有非顯著性差異,在6—10年教齡這一階段,輔導員職業倦怠達到最高,存在顯著性差異。在6—10年教齡段以后,輔導員職業倦怠平均得分呈遞減趨勢。其中,男性在11—15年教齡階段職業倦怠得分高于女性,存在顯著性差異(見下頁圖4)。
(二)川東北高校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狀況
不同年齡階段心理健康情況:不同年齡段教師在軀體化、抑郁、焦慮、強迫等方面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不同性別的輔導員均在36~40歲年齡段心理健康得分較高,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尤其在焦慮和軀體化維度方面較為顯著,隨著年齡的增加,不同性別輔導員心理健康平均得分逐漸降低(見下頁圖5)。
不同職稱的心理健康情況:女性輔導員在助理研究員層次心理健康平均得分1.78,與其他職稱層次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男性輔導員則在副研究員層次心理健康平均得分較高,與其他職稱層次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不同性別輔導員職稱在實習研究員和研究員層次得分相對較低(見圖6)。
不同學歷層次的心理健康情況:不同性別的碩士學歷層次輔導員心理健康得分為1.81和1.78,均高于其他學歷層次,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本科學歷層次和碩士學歷層次在焦慮、強迫、人際敏感性幾個因子上均存在明顯差異,且碩士層次的高于本科層次的(見圖7)。endprint
不同教齡的心理健康情況:教齡在6—10年和11—15年兩個階段的輔導員心理健康水平平均得分較高。其中,女性在11—15年教齡的心理健康平均得分1.82,與其他教齡階段相比存在顯著性差異;男性在6—10年教齡的心理健康平均得分1.71,與其他教齡階段相比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不同性別輔導員教齡≤5年的與≥26年的平均得分較低,具有非顯著性差異(見圖8)。
(三)川東北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對川東北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進行分析(見表2),發現職業倦怠的兩個維度:“情緒衰竭”和“低成就感”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因子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P<0.01),而其中“去個性化”維度只與“強迫”和“人際關系”因子有一定相關性。
為進一步對川東北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進行論證,以輔導員職業倦怠各維度為自變量,心理健康因子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見下頁表3),結果顯示職業倦怠維度中的“情緒衰竭”和“低成就感”均進入回歸方程,F數值為43.17,P<0.001,職業倦怠和心理健康之間存在顯性關系;職業倦怠的維度可以解釋心理健康的39.6%的變化情況,其中以情緒衰竭對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具有預測作用。輔導員的職業倦怠產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心理健康狀況的改變。
三、討論
(一)川東北高校輔導員人才隊伍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的總體情況
川東北高校輔導員人才隊伍存在一定的職業倦怠和心理健康問題,并且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職業倦怠的產生能夠影響到輔導員的心理健康,職業倦怠的維度可以解釋心理健康39.6%的變化情況,其中以情緒衰竭對輔導員心理健康具有預測作用。調查發現,不同年齡、不同職稱、不學生歷和不同教齡的輔導員在職業倦怠的三個維度和心理健康的幾項因子中均存在顯著的差異性。部分職業倦怠得分及心理健康得分女性在一定階段高于男性,原因可能在于女性的情緒衰竭和高于男性。同時,她們在家庭中付出的相對較多,要更多兼顧家庭與事業[7]。
(二)年齡對川東北高校輔導員人才隊伍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的影響
不同性別的輔導員均在36~40歲年齡段,其職業倦怠達到最高程度,審視不同年齡的輔導員心理健康發現,也是36~40歲這一年齡段心理健康得分出現最高。隨著年齡的增長,職業倦怠和心理健康得分呈現下降趨勢。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在此年齡段之前,輔導員處于年輕精力充沛階段,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自己前途與命運的過于關注,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以及家庭瑣事的增多,逐漸使他們情緒衰竭和成就感降低,心理狀態也產生消極的變化[8]。過了這一年齡段,輔導員的工作進入了成熟期,家庭也進入穩定期,并且能夠針對現狀實現自我的準確定位。因此,職業倦怠和心理健康狀況趨于良好。
(三)職稱對川東北高校輔導員人才隊伍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的影響
不同性別的輔導員均在助理研究員階段,其職業倦怠達到較高的程度,審視不同職稱的輔導員心理健康發現,在助理研究員這一職稱層次上,不同性別的輔導員平均得分也相對較高,并且女性高于男性,男性又在副研究員階段平均得分高于女性。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在于,處于助理研究員職稱的群體以30~40歲年齡段的居多,這一群體主要承擔著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等管理工作,又是學校從事科研工作的骨干,由助理研究員到副研究員的提升壓力使這一群體無論在職業倦怠還是心理健康方面都會產生很大程度的影響,而隨著職稱的上升,各項事業發展進入上升期及穩定期,職業倦怠及心理健康逐漸趨于緩和。
(四)學歷對川東北高校輔導員人才隊伍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的影響
博士學歷層次的輔導員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水平得分相對較低,因為擁有較高的學歷,他們在工作中能獲得更多的機會,并有較高的熱情參與到工作之中。與博士學歷層次的輔導員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碩士學歷層次的輔導員,其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出現顯著的差異性。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學歷提升要求使他們產生了一定的壓力和職業倦怠,進而導致了心理健康水平的降低。本科以下學歷層次的輔導員之所以職業倦怠和心理健康處于良好的水平,在于這一群體進入輔導員隊伍的時間較早,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和豐富的工作經驗,并且處于相對較高的年齡段,他們的心態相對平和,職業倦怠和心理健康處于良好的狀態。
(五)教齡對川東北高校輔導員人才隊伍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的影響
不同教齡的輔導員職業倦怠在工作6—10年出現顯著的提升,而心理健康方面在6—10年和11—15年兩個階段的平均得分較高,且女性顯著高于男性。出現這一現狀的原因在于,經過多年對大學生學習、生活、成長中的付出的精力和時間與所得到的榮譽及回報不會成正比,慢慢會感覺所從事的事業沒有多少成就感,在這一教齡階段又面臨職稱的提升、學歷的提升等系列問題;在這一教齡階段,女性輔導員比男性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解決家庭與工作中的系列問題,所以該教齡階段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和心理健康。而隨著教齡的增加,各種問題逐漸解決,所以,隨教齡增加,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逐漸趨于良好。
四、建議與措施
針對川東北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存在的系列問題,我們可從幾個方面降低其職業倦怠和提升其心理健康的水平。首先,應加強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和專業化水平,高校及社會提升對輔導員的認可度,為其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同時輔導員自身也需提升自我認同感,進而實現學校、社會及個人的協調整合;其次,高校及社會應重視對輔導員隊伍心理健康相關知識的普及宣傳,建立相關的心理健康檔案,能夠及時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相關的疏導和干預治療;再次,高校應建立和諧的輔導員隊伍培養體系,在任用、評價與激勵等方面形成完善和規范的政策,減輕職業倦怠,創造一個健康向上的工作平臺。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24號)[Z].2006.
[2] 王玉花,趙阿勐,胡靈佳,等.北方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健康教育,2016,(7):626-628.
[3] 王志華,苗洪霞,李建偉.高校優秀輔導員評價標準研究[J].教育研究,2012,(9):86-90.
[4] 王曉春,甘怡群.國外關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現狀評述[J].心理科學進展,2003,(5):567-572.
[5] 汪向東.心理衛生量表評定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1999,(Z1):31-34.
[6] 張淼.警察院校教師職業倦怠及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4):518-521.
[7] 王彩霞.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狀況與職業倦怠相關性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
[8] 何浩宇,崔寒盡.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研究綜述[J].職業與健康,2011,(20):378-381.
[責任編輯 劉 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