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雪
摘要:“親親得相首匿”制度源于先秦時期,發展到秦漢時期上升到法律層面,并在唐宋時期不斷發展壯大形成相對完善的法律體系,一直到民國時期都有所保留,其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得以存續發展,擁有強大的社會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法律體系的一大特色。但是從新中國成立后,“親親得相首匿”制度被視為傳統封建文化的糟粕,被冠以“以禮亂法”的象征,因此在祛除封建糟粕的法律改革中被徹底廢除。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重新修訂,“親親得相首匿”制度在中國現代法律制度中再次出現,也是司法體系的又一新的突破。
關鍵詞:親親得相首匿 合理性 借鑒意義 入律
中圖分類號:D9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4-0059-02
一、“親親得相首匿”制度的概念與內涵
《論語》中記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意指,當自己的子女犯罪的時候,父母可以為了讓孩子逃避法律的追究而藏匿子女的罪行,當父母犯罪的時候,子女也可以為了讓父母不受法律的制裁而藏匿父母的罪行,這些道理都是不言而喻的。由此產生出了中國古代的“親親得相首匿”制度,又稱為“親屬相隱”或“容隱制度”。“親親”是指在特定的主體中,即發生在親屬這個特定的身份之間;“首匿”是指行為,即互相隱瞞、包庇罪行。所以,“親親得相首匿”原則就是在親屬之間可以相互包庇或者隱瞞犯下的罪行并且不受到法律追究的原則。
“親親得相首匿”制度的內涵如下:第一,互相隱瞞親屬罪行,可以不認為是犯罪或者比照正常犯罪減輕處罰,告發親屬罪行的人,要受到處罰,并且被告發的親屬還可以從輕處罰;第二,親屬有犯罪行為的,不能出庭作證指認親屬的犯罪行為;第三,情節性質特別惡劣的犯罪不適用該制度,例如十惡罪行及其他威脅現行統治的罪行,親屬之間不得互相隱瞞。
二、“親親得相首匿”制度的倫理價值
在現代社會中,“親親得相首匿”制度似乎并沒有在社會人的心中存留太深的印象,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有該制度的存在,但是一旦提起“大義滅親”,人人都能高談闊論。在理論上,二者更像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表面上“大義滅親”仿佛成為社會的主流,但是深入探究人的本性,這種提倡的主流真的是人心所向嗎?
在當今社會中,大義與親情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國家希望人人心中充滿著正義,為構建社會的良好風氣貢獻自己的力量,可是人性卻讓我們選擇親情,畢竟情感是人類的本性。可是,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大義滅親是社會的主流,認為這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正直的標準,國家不僅在道德方面大肆提倡,還通過法律規定來強制選擇大義滅親。例如《刑法》310條規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構成犯罪。從法條中我們發現,只要明知是犯罪的人為其隱匿,就要承擔刑事責任,包括我們最信賴的家人和親友。
諸如此類問題,自古以來就一直存在,但是剖析中國傳統的法制體系后我們發現,有一種制度得以解決,那就是“親親得相首匿”制度。縱觀古今中外,在任何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的,都將這一制度規定在相關法律當中,來體現國家或者法律的人情禮義,使得大義和親情得以兩全。在東方,“親親得相首匿”制度由孔子提出一直被統治者所重視,并由法律的形式得以確立和完善,是中國傳統的法律體系中不可忽視的特點;在西方,最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也有類似的看法和相關法條的規定,柏拉圖就曾通過蘇格拉底向世人轉達,對親屬間相互告發的行為不予認可。并且在羅馬法中也有許多關于“親親得相首匿”制度的體現和相關記載。法國著名學者孟德斯鳩曾經在《論法的精神》這部著作中,以盜竊者為例,認為其妻或子揭發盜竊行為,違反人性與倫理,主張法律應適度容忍親屬之間的包庇隱匿行為。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發現“親親得相首匿”制度,總是在各個歷史時期或者不同的社會性質下被不約而同地提出。任何問題都具有兩面性,我們當然清楚這種選擇可能會放縱違法分子更加為所欲為,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給抓捕懲戒工作帶來困難,但是這種選擇是人心所向,為親屬所犯下的罪行進行隱匿和包庇,這種行為是人之常情,更是社會倫理道德的需要。可能會有人說,這種做法太過感性,但是如果這類事情發生在你自己的身上呢?是會選擇包庇隱藏還是報警抓人呢?如果你選擇第一種,那么就會有更多人與你作出相同的選擇,這就是人性,擴大來說,這就是社會的倫理道德需求。如果讓親人互相檢舉揭發,肯定會破壞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的親情與信任,使得人性逐漸喪失道德,這不僅是對家庭還是對社會都是災難性的后果。
“親親得相首匿”制度是一種人性的自然選擇。將“親親得相首匿”上升為立法,這代表著法律對親屬之間相互隱匿包庇犯罪的行為予以免除責罰或者減輕責罰,使得人們不用在大義與親情之間作出非此即彼的艱難選擇。如果國家通過法律手段強制令我們選擇了大義,去揭發自己的親人,雖然實現了社會正義,但是卻從另一個方面破壞了親情與社會的倫理綱常。家庭是人們的安身立命之所在,也是人們避風的港灣,由血緣紐帶所建立的親情關系是大自然賦予的天然禮物,這種情感的價值是任何東西都代替不了的。所以,無論從個人角度還是社會角度,保證血緣親情比倡導人類大義滅親,更有利于個人家庭和社會的繁榮發展。
三、“親親得相首匿”制度在現代社會的合理性解讀
(一)“親親得相首匿”制度使得法律人性化,保障人權
法律作為統治者的工具,是一種通過對人的行為進行制約從而調整社會關系的社會規范,因此必須以人為主體,充分體現和保證人性化,才能逐步被人們所遵守,所以親情作為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就不得不考慮了。“親親得相首匿”制度是對人心本質的一種滿足。這一制度對懲治犯罪分子方面在客觀上作出了讓步,同時也減少了人與人之間親情的淡漠與人性的扭曲。“親親得相首匿”制度將親情的義務法律化,協調了情理與法理之間的矛盾。使得法律變得人性化,充滿了人情主義色彩。“親親得相首匿”是法律在人情面前作出的犧牲,很好地將“情”“理”“法”融合在一起,充分地體現出了人類最基礎、最本真、最純粹的親情之愛,這種愛將是其他一切愛的出發點。在“親親得相首匿”制度下,犯罪者的親屬具有合理的沉默權、隱私權、拒絕作證等一系列標榜人性的權利,因此,該制度正是人權在法律中的具體表現形式,既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和諧,也有助于人權的社會保障。endprint
(二)“親親得相首匿”制度使道德義務與法律義務得以兩全,提高了法律的倫理水平
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的大環境中由倫理綱常為基礎所形成的規范個人行為規范的基本準則,法律則是由國家頒布的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制度保障,但是在現實的社會中,道德的評價與判斷則遠高于法律的評判。人人心中自有一把道德稱,而法律則是唯一的不可撼動的,對于社會公眾而言,一旦法律與道德產生了矛盾,不僅對人們自己心中的道德與親情產生懷疑,同時也對法律的權威信仰產生了動搖。在當代社會,中國的法律制度相比于西方較為完善的法律制度而言,還存在著大量的問題與缺陷,其中,法律義務與道德義務的沖突使得法律的社會效益不高,因此,若能夠將古代的“親親得相首匿”制度與現實的中國國情相結合,對其精華內容加以合理的繼承,對其糟粕部分予以剔除,實現法律義務與道德義務的統一,從而提升中國法律的社會效益,推動當代中國法制體系的進程。
(三)“親親得相首匿”制度有助于我國訴訟制度的改革,提高司法效率
在法律事務中,證據是十分重要的環節,法院在認定證據時必須審查證據的可信程度,如果證人與當事人具有利害關系,那么證人很可能出于一己私欲而作出虛假證明,抑或在作證時對客觀事實的描述避重就輕,影響對案件真實情況的認定。因此,親屬作證的可信度則需要另行考量,并且由于親緣關系而作偽證的情況也不在少數,當事人的親屬不僅要遭受作偽證的內心折磨,甚至會因此而背負刑事責任而鋃鐺入獄。這些情況對司法工作者來說,不僅增加了對原本案件的調查難度,而且還加大了工作量降低了司法效率。如果法律能夠明文規定親屬的免征義務,那么在訴訟過程中就沒有必要在親屬的證言上耗費過多的司法成本,對于當事人的親屬來說,也減少了在親情與正義之間作出選擇的煎熬,同時降低司法成本,提高訴訟效率,也是一舉兩得。
四、“親親得相首匿”制度的入律建議
在2012年3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終于對“親親得相首匿”原則有所體現,本法第188條規定:“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該項法條的出現,正是中國古代“親親得相首匿”制度的回歸,對當今法制體系來說是一次重大的變革,同時對中國法治體系也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綜上我們可知,“親親得相首匿”制度其本意和內涵在法律意義上來說就是親屬免證的權利。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僅僅只是免除了近親屬強制出庭作證的義務,并沒有免除親屬作證的權利。所以我們發現,真正的“親親得相首匿”制度還是仍然沒有被現代法制體系所接受。由此,對“親親得相首匿”制度提出幾點入律建議:
1.賦予親屬免證的權利
如上所述,現如今的《刑事訴訟法》只是賦予了近親屬可以拒絕出庭作證的權利,但是仍舊要提供證據,指控犯罪。這并沒有真正實現“親親得相首匿”制度所蘊含的人性倫理綱常,違背了人權的保障。因此,建議能夠在未來訴訟法的修改道路中,逐步強化對親屬權利的保護,賦予其免除作證的權利,防止對雙方的二次傷害,維護人與人之間最純粹、最基本的血緣親情關系。
2.明確親屬免證的范圍
“親親得相首匿”原則成為法律制度出現,明確主體范圍顯得尤為重要,在2013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中,確定免除親屬出庭作證的主體僅有配偶、父母和子女,其余人均不能享受該項權利。但是血緣關系不只是由這些主體組成,還有兄弟姐妹、祖父母等一些親情關系深厚的其他親人,情感是不能衡量的,這些人同樣也是親屬關系的核心,維系著整個家庭的穩定與和諧。因此,期待能夠從人性的親緣本性出發,保障其他親屬的合法權益,擴大親屬免證的范圍,體現法治的人性化趨勢。
五、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壯大,法制體系也應當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立法方向要更加全面,立法技術也要更加科學,在人人提倡倫理道德的現如今,立法人性化也成為體現社會進步的一大標準,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親親得相首匿”制度在中國傳統法制體系中存在了近兩千年,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提倡人權價值的今天,“親親得相首匿”制度的再次入律,并不是對現有法律制度的踐踏和破壞,而是對現有法律制度的完善和補充。讓法制體系順應潮流,共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與壯大。
參考文獻:
[1]張紅巖.從“親親得相首匿”看古代法律與人情的取舍[J].蘭臺世界,2016(12):137-138.
[2]劉鐸.社會主義民主法制中“親親得相首匿”制度的重構[J].法制博覽,2015(34):209.
[3]劉乾坤.“親親得相首匿”的歷史演變及其對當代立法的啟示[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5,32(6):87-90.
[4]趙琪.從人性角度反思包庇罪的價值取向[J].中國市場,2015(19):265-266.
[5]于媛媛.漢代法律的儒家化及其影響[J].中國研究生,2014(6):26-29.
責任編輯:于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