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瑩
摘要:商務英語函電是商務英語專業的核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用英語與外商進行書面業務溝通的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商務信函寫作的有效性至關重要。在函電教學中通過啟發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思考、滲透跨文化知識、創設跨文化交際的實踐機會,能夠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商務英語教學 商務英語函電 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4-0194-02
近年來,中國與世界經濟進一步接軌,隨著自身的不斷發展,為世界經濟注入了強大活力,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發揮著領導作用。與此同時,中國進出口貿易穩步增長,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日益緊密,依存性越來越大。這對商務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擁有英語語言技能和商務專業知識,又要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商務英語學科具有語言和商務學科之間的交叉性,高等院校在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上往往糾結于語言和商務孰輕孰重的問題,卻忽視了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培養的意義。商務英語函電是商務英語專業的核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用英語與外商進行書面溝通的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對商務信函寫作的有效性至關重要。在函電課程中滲透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符合外貿人才培養的素質目標,有助于學習者較快地適應崗位需求,與外商進行有效交流。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
界定跨文化交際能力并非易事,世界各國學者經過幾十年的討論仍未達成共識。為了確定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含義,Deardorff 邀請了作為教育實踐者的美國大學和社區學院管理人員以及跨文化交際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參與了這項研究,用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她的研究表明,教育管理者評分最高的一條定義是“關于本身和他人文化的知識,理解和建立聯系的技能;發現與互動的技能;尊重他人的價值觀念、信仰和行為;理解自身的相對性;語言能力起到核心作用”。學者中評分最高的定義是“基于個人的跨文化知識、技能和態度,在跨文化環情境下有效、恰當地進行溝通的能力”。[1]可見,雙方都傾向于用廣泛的概念來描述,而非將其局限于某一種具體的能力。Johnson 等人在文章中對國際商務中跨文化能力所作的定義為:“個人有效地利用一套知識、技能和個人品質,在國內或國外成功地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工作的能力。”[2]商務函電恰是一門以對外貿易交流為背景的課程,這一定義作為本文討論問題的基礎較為合適。
中西方學者公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面。在認知層面,交際者不僅需要一般文化的知識,還需要具備特定文化的知識以及關于本國和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人文、宗教、習俗等各方面的知識;感情層面包括交際者對于文化差異的敏感、對于不同文化的包容,對于自己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于其他文化的尊重等;行為層面主要指交際者的各種能力,如語言能力、變通能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心理調適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在異文化環境中做事的能力等。[3]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之一
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旨在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基本功、寬闊的國際化視野、合理的國際商務知識與技能,掌握經濟、管理和法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與溝通能力,能在國際環境中用英語從事商務、經貿、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4]《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指明了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應具備的五種能力是:英語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商務實踐能力、思辨與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由此可見,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一,應將其融會于商務英語學科教學之中。
(二)跨文化知識有助于語言習得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學習一門語言便是了解一種新的文化,反之對文化的深入了解也有助于語言習得。商務英語專業學生需要具備較高的英語能力,才能夠滿足對外貿易交流的需要。母語習得是在語境下自然進行的,外語學習依然需要語境的輔助作用,英語文學作品、電影等文化產物都能為學習者提供語言理解和學習的語境,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學習者對語言的理解和使用。英語中很多詞語在商務語境下有不同的意思,只從字面去理解是不夠的。比如cover一詞,在談到保險時它可以表示購買保險,在表示付款的語境下它又有支付的意思,不能簡單地解釋為覆蓋。學習者既要具有英語語言的知識,又要具備跨文化商務知識,才能夠準確理解這些詞匯的確切含義并作出恰當表達。因此,商務英語專業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入跨文化知識,對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同樣重要。
三、商務英語函電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途徑
(一)啟發對文化差異的思考、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
經濟全球化將中國置身于世界貿易之中,學生將要面對的交際對象和其文化背景具有不確定性,未必都是英語本族語者,也不一定都是英美等講英語的內環國家,可能是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印度、南非等外環國家,或者像中國這樣英語為外語的擴展環國家。這意味著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使用同樣的語言,但交際策略是不同的。全球化語境下的跨文化能力不再是單向適應目的語文化的交際能力,而是具有多元文化意識的開放的跨文化人格,即要求交際者在保持原有文化身份的同時超越任何特定文化進行國際交流。[5]
因此,對其他文化的普遍理解力尤為必要,具有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比知識更重要。函電教學中,教師在準備例文時,應盡量選擇有詳細交易背景的信函。講解中除了詞塊和商務知識的介紹,還要交代貿易雙方所在國的背景信息,寫作任務也要置于具體的交易情境中,要讓學生了解文化對交易各環節也會造成影響。比如在開發信單元,教師在布置寫作任務時,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將產品推銷到不同國家需要了解什么,買方所在地的氣候、顏色喜好、價格是否敏感等決定著產品的選擇和突出哪些產品優勢,知己知彼才能使信函寫作有的放矢。這種潛移默化的引導會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考慮交際對象文化背景的習慣,并將這種文化意識帶入到以后的實際交際行為之中。endprint
(二)課堂教學中滲透跨文化知識
跨文化知識是有效進行跨文化溝通的基礎,交往中既要知曉交際對象國家文化也要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特點。文化的強大影響是無處不在的,外貿函電寫作同樣受到文化的影響,教師需在教學中滲透跨文化知識,讓學生寫出恰當得體的商務信函。荷蘭的霍夫斯塔德教授,對美國IBM公司在全世界5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員工進行問卷調查,提出了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四個維度: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避、男性主義和女性主義。集體主義的社會中,人們更在意保持和睦,避免正面沖突;關系比工作要重要。而個人主義的社會中,誠實的人有什么說什么,工作比關系重要。[6]在函電寫作中,西方人習慣于開門見山,信函開頭就闡明了寫作目的,寫作風格上直接、簡明扼要。這種寫作方式避免了彼此猜測對方意圖,可以節省讀者時間,符合商務人士重時間和效率的特點。教學中應提示學生,漢語寫作習慣于先鋪墊和寒暄,再說出寫作目的,函電寫作需要改變這種思路,去掉不必要的寒暄套話,力求簡單明了。在權力距離小的國家,認為人們之間的不平等應該減少,上級會向下級征求意見;權力距離大的國家,認為人們之間應該存在著不平等,下級照章辦事。[6]在函電寫作中,學生傾向于稱呼對方職位,認為表達了對收件人的尊重,其實這種稱呼反而會增大彼此間的生疏感,不如直呼其名來得親切自然。
此外,收到郵件后第一時間回復是必要的,但時差因素也要考慮在內。很多商業人士習慣于早上開始工作前查看郵件,教學中應提醒學生確保自己發送的信函在恰當的時間出現,而不是被其他信函覆蓋掉。在某些重要的節日致函送去祝福和問候是客戶維護的好方法,但前提是真正了解對方節日的意義。
(三)創設跨文化交際的實踐機會
在異文化環境中生活、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觸都是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3]實際情況是去國外學習親身經歷跨文化交際的機會不是很多,在課堂中加入跨文化知識并不足以有效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國內教學條件為學生創設跨文化交際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跨文化交際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函電課程可以與跨境電商實操相結合。比如阿里巴巴電商平臺上,學生需要通過收發站內信的形式與世界各地的客戶溝通。這樣的實操過程能夠增長行業知識(行業知識也屬于跨文化知識的一部分),又鍛煉了學生與客戶交流的技能。案例討論也不失為好的教學方法。教師給出一個寫作情境,讓學生討論收件人來自某個國家時,信函應該如何寫。之后,改變收件人所在地,讓學生考慮信函需要做怎樣的調整。這種模擬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戶交流,有助于學生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應對能力。商務英語專業畢業前的頂崗實習,參加展會等校外實踐活動都是體驗跨文化交際的好機會。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經濟全球化對外貿人才提出的時代要求,也是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一,有必要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美國商務溝通研究始于商務寫作,現代社會書面交流依然是對外貿易溝通的重要形式,作為商務英語專業核心課程的商務英語函電承載著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責任。利用函電課程以書面語言輸出為主要形式的特殊性,在教學中滲透跨文化知識和技能,能夠培養學生與外商進行有效恰當的書面跨文化溝通能力。
參考文獻:
[1]Deardorff D K.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6,10(3):241-266.
[2]Johnson J,Lenartowicz T & Apud S.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Toward a definition and a model[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6(37):525-54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定位[J].外語界,2013(6):2-8.
[4]陳準民,王立非.解讀《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試行)[J].中國外語,2009(4):4-11.
[5]許力生,孫淑女.跨文化能力遞進——交互培養模式構建[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113-121.
[6]彭世勇.霍夫斯塔德文化價值理論及其研究方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1):95-99.
責任編輯:于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