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紅樂
摘 要:朗讀教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2年級)是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個階段(3~4年級)是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個階段(5~6年級)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三個階段的主旨都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層次相當分明。在朗讀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到這三點的確是很不容易的。
關鍵詞:朗讀教學;唱讀;遠離
對于學生來說,正確、流利是比較容易辦到的。只是這有感情地朗讀,對他們來說卻是難上加難,也就出現了我們常說的朗讀中的唱讀現象。特別是對于我所執教的一年級,連給老師問個好都是唱讀。
那怎么才能盡量讓孩子們在朗讀的時候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減少唱讀呢?我從聽課、看課和自己的摸索中發現在朗讀教學時除了盡量避免齊讀,多進行有思考的朗讀外,覺得以下幾點對于孩子有感情地朗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給他以色彩,還給你絢爛
在我還沒有畢業的時候聽過一節課,是瓦師附小王軍老師執教的《再見了,親人》一課。他所授的是第一課時,印象最深刻的是這節課他的語言很少,學生花了大把時間去朗讀課文,去評析讀得怎么樣。我從最初的渾身雞皮疙瘩到淚水禁不住在眼眶打轉,我深深地被震撼了。不是因為他讀得好,而是他的認真,他在朗讀時情感的迸發深深地觸動了我和我的同學,毫無懸念這節課他上得特別成功。后來我們的語教老師就問我:聽了他的課有什么感受?我說:我覺得教師在課堂上就應該是一個演員。
二、入境才能有情
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情境教學的必要性。而對于朗讀教學,情境教學更是相當重要。好的朗讀,不僅僅有清晰、流利、悅耳的音調,更主要的是理解課文的內涵,融入自己的情感,表達出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只有引導孩子們進入了情境,讓孩子們身臨其境,才能很自然地避免唱讀,用恰當的語氣和語調表達課文的情感,就是我所說的入境才能有情。
比如在《王二小》這篇課文教學中,讓學生朗讀中進行配樂朗讀。先讓學生找出文中最使人感動的語句讀一讀,要求讀出感情;再以《歌唱王二小》的樂曲為伴音,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這樣的情境里,孩子們好像置身于那個年代,個個都是勇敢而機智的愛國小英雄。他們為王二小的死而感到難過,孩子們把這種情緒釋放到課文中。在讀到第四自然段 “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時,孩子的語速一下子加快了,當讀到“殺害了小英雄王二小”時,孩子的語速又是緩慢而沉重。當讀到“消滅了全部敵人”的時候,有的孩子幾乎是要喊出來的,把“全部”這個詞咬得狠狠的,小小的拳頭握得緊緊的。這種情感的迸發,說明他們體會了文章的內涵。這樣的情境就是讓孩子唱讀,恐怕也唱不起來了。
三、讓評價成為朗讀教學的點睛之筆
評價,能夠讓孩子在朗讀中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如果朗讀是朗讀者一個人的事情,那這個朗讀的孩子便不會有進步,而且作為聽眾的其他孩子更是成了沉默的旁觀者,恐怕其間思緒早就飛出十萬八千里了。對于朗讀的評價,不能簡單地用是否正確、流利、有感情這樣籠統的評價。最初的時候我對孩子的要求是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不給他們框架。比如,在一年級下冊《夏夜多美》一課中,一個孩子在大聲地讀完“小螞蟻說:‘我不小心掉進池塘,上不了岸啦!”后,我讓學生來評一評。有的學生說:他讀得聲音很響亮。但是把啦讀成了了,希望以后注意。我的評價是:你聽得真認真。有的學生說:他的聲音很好聽,就是讀得有點快。我追問:那你能用恰當的語速讀給大家聽聽嗎?還有的學生說:小螞蟻都掉到水里了,他能不著急啊。我覺得孩子應該快點讀,還要有著急的樣子。孩子們被他的一席話逗樂了。我追問:那你來給大家讀讀怎么樣?只見他眉頭一皺,焦急而又無助地把句子讀了出來,孩子們都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四、抓關鍵字
在分析和理解課文的時候,我都提示孩子要抓住關鍵詞句。而朗讀教學也要抓住關鍵詞。實際上我們理解關鍵詞句太簡單了。比如,他高興的說,那我們就用高興的語氣來讀,他難過的說,我們就用難過的語氣來讀。但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特別是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他們意識不到這是關鍵字。所以,我們需要引導。比如在《夏夜多美》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小螞蟻非常感激,連聲說:“謝謝您,睡蓮姑姑。”孩子們在朗讀的時候,我先問問他們:覺得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為什么?讓他們自己去發現有些句子里顯而易見的關鍵字,從而更好地把握在朗讀句子中的感情色彩。
唱讀作為一種現象的出現我們是可以避免的,我們的語文課堂因為有了朗讀而更加生動,而我們的朗讀教學因為有了有感情的朗讀而變得豐滿有血有肉。我們提倡讓閱讀貫穿于語文課堂的始終,那么就讓有感情的朗讀貫穿于朗讀教學的始終。
參考文獻:
[1]劉士星.淺談朗讀教學[J].南昌教育,2004(3).
[2]趙暉.讓小學生遠離“唱讀”[J].新課程,2011(11):15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