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
摘 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如果學生有較強的問題意識,會不斷地提出問題、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那么,學習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關鍵詞:敢問;會問;策略
要讓學生有主動提問的意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下是我在教學中對學生主動提問意識的一些探索以及培養策略。
一、營造和諧氛圍,培養學生“敢問”
要使學生會問,首先要讓學生敢問。因此,教學中我總是滿腔熱情地鼓勵孩子們要敢想敢說:說錯了允許重說;說得不完整可以想好了再補充;即便是提出的問題價值不大,我都不輕易否定,千方百計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并用“你的想法很獨特!” “你很有不一樣的見解!”等肯定的話語給予熱情的鼓勵,進行真誠表揚。只有這樣認真聽取學生的發言,真誠地和學生交流,心理處于安全狀態下的學生才“敢問”。
二、加強方法指導,培養學生“會問”
1.創設情境,使學生“問”有興趣
創設數學情境的根本意義,是誘發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只有貼合學生心理特征的情境才能真正激發提問的激情。如,人教版第三冊的教學內容“噸的認識”,我利用課件動畫呈現主題圖:一天,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相約要去森林公園玩。路上有座橋,上面寫著:限重1噸。這時,教師啟發:你有什么數學問題嗎?學生在喜愛的小動物去森林公園的情景中爭先恐后提問:“噸”是什么?限重1噸是什么意思?小動物們能過橋嗎?這樣抓住孩子的“童心”,激發興趣,提出問題。
2.推遲解惑,使學生“問”有時間
我在教學中特別注意給學生機會的提問,留足時間和空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斷質疑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例如,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時,讓學生嘗試推導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最開始用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公式的方法嘗試,但受平行四邊形先剪后移再拼的影響,學生一開始也用這種方法,發現很難將之轉化為已學圖形。這時,學生的思維出現差錯。我讓學生提出困惑:用原來的方法不行了,怎么辦?怎么將之轉化為已學圖形成了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時,我并不急于告知,而是通過組織小組合作討論,學生發現: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邊形。這一發現解決了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問題。
3.四個策略,培養學生主動問
(1)質疑課題,確定教學目標
教師針對課題指導學生質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想知道什么?”“你對這個內容怎么理解?”將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不僅能培養學生提問的勇氣和能力,養成愛提問的良好習慣,而且學生提的一個個問題還有利于教師制定教學目標。例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學生已學過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學生通過對比就提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不是把它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后進行計算?顯然,這一問題就是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關鍵之處,有了這個問題后面的算理教學就水到渠成了。
(2)質疑教材,把握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后進行質疑,也是培養“會問”的一個方法。在四年級數學廣角的卸貨問題中,學生讀題后,讓學生說說題目中有什么你想問的?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學生紛紛發言:我想問卸貨的時候等待時間是什么意思?算不算卸貨本身那條船的時間?學生的問題一下子就戳到了這道題目的心臟,這里就是大多數學生存在的困惑之處。通過讓學生閱讀簡潔文字,誘發新的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對教材的研讀興趣,發展數學思考能力和探究興趣,也讓教師更準確地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3)質疑過程,提高思維能力
教學中注意更新觀念,改變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方法,更多關注學生是怎樣思考的?又是怎樣計算的?引導學生對解法或算法進行反思和質疑,促使學生優化方法,提高思維能力。例如, + + + =?有學生想到了通分進行計算,有學生想到將分數轉化為小數計算,還有學生想到將數轉化成形,通過圖形的面積求值。而對用圖形面積求值的方法,有的學生一下子沒有完全理解,提出:圖形是怎么畫出來的,為什么可以用1-來列式?這樣的質疑,使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收獲,思維得到不同的發展。
(4)質疑生活,落實應用意識
由于小學生生活經歷有限,知識積累少,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會與所學知識產生認知沖突,這也是學生提出問題的一個良機,要適時引導。例如,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后,教師為學生提供工具,布置學生測算制作一個魚缸的費用,這時學生就會考慮魚缸需不需要蓋子等實際情況,提出相關待解決的問題。這樣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所提出的問題,不僅鞏固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形成自覺主動提問的習慣,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一蹴而就的,應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一直堅持和追求。同時,也需要整個校園文化的支持和整個社會、家庭文化的支持。
參考文獻:
王書鵬.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中國校外教育,2015(22).
?誗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