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保安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出,“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并將“雙基”發展為“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活動經驗、基本數學思想),凸顯了數學教育適應未來社會對數學綜合素養培養的要求。系優秀結項課題《“四基”理念下小學生數學素養培養的實踐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關鍵詞:“四基”;數學素養;基本策略
新課標明確提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四基”是對“雙基”的繼承與超越,“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是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新增的“兩基”如何培養滲透,傳統的“雙基”含義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在教學中如何揚棄,這是數學課標改版后,擺在諸多同仁面前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根據實踐經驗,我們課題組提煉總結出培養小學生數學素養的途徑和方法,具體如下:
一、打磨教學細節,踐行細節累積策略
新課標指出:“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從每天的一點一滴做起,需要教師的關注和引導。例如,在教學“米、厘米”時,教師讓學生說說實際生活中具體東西的長有多少米、多少厘米。有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們的黑板大約20米長。”這說明一些學生還沒有建立米和厘米長度單位概念。教師讓學生用身體與米尺比比高度,從而對米有個感性的認識。接著,讓他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修正剛才的錯誤判斷。然后再用尺子量量桌子、書本等的長度,學生在實踐中體悟到厘米比米小,重新修正并建立十分清晰的米和厘米的長度單位概念,并能以厘米、米做單位正確判斷物品的長度。
二、開展數學活動,豐富學生數學素養
研究中,課題組通過豐富多彩的數學文化活動,詮釋“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理念,讓數學遠離枯燥,讓數學煥發美麗的光彩。比如:(1)普及類活動——九個“一”數學體驗活動:看一冊數學讀物、做一個數學游戲、講(聽)一個數學家故事、編一張數學小報、解一道數學趣味題、玩一玩魔方、七巧板比拼、找一個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寫一篇數學小論文;(2)技能類活動——“三王”爭霸賽:口算王、解題王、巧算(“24點”)王;(3)創意類活動——數學大比拼:玩轉拼圖、數學手抄報、數學小論文。系列活動展示了數學文化的魅力,使學生體驗數學文化內涵,豐富數學體驗,提升數學素養。
三、調查分析比對,探究實證可行策略
在研究前期和后期,我們組織兩次較大規模的調查問卷,了解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數學興趣、學習方式、思維能力等情況。
表一說明學生在課題研究前后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了整體的提高。調查時,我們選擇相同的教學內容,讓執教老師到相近的兩個班進行教學,同時盡可能克服其他干擾因素。
表二說明研究前教師更多地喜歡運用講授法教學新知,而研究后運用講授法教學新知的有了明顯的減少,同時基于學生學習為主的教學法運用得多了,這反映了教師教學觀念有了明顯轉變,并能落實到課堂教學中。
表三說明研究前老師們比較喜歡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課題研究后期,喜歡讓學生自己和學生同伴去發現錯誤,這種改變顯然有利于培養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能力去改變錯誤,增強數學自主學習的機會,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素養。
(題目:三種不同長度的小棒分別有12根,你能搭出幾種不同的長〈正〉方體?)
表四說明開放題的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思維的廣度與深度,體現了數學思維的深刻性。研究前后的比對說明了問題設計能夠抓住數學思想方法,努力探究學生數學思維素養的本質特征。
總之,我們的“培養小學生基本數學素養”的課題研究最終目標也是為了給學生留下更多終生受益的東西。
參考文獻:
[1]胡松林.教學要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基礎:淺談教學活動中數學思想的滲透[J].中小學數學,1999(10).
[2]朱德江.小學生數學素養的構成要素與培養策略[J].學科教育,2004(7).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