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
數學活動貫穿于整個數學的教學過程,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事實和規律,不僅可以說明概念與思想,闡述道理與方法,還可以對學生的操作練習進行有效的指導。傳統的黑板和紙筆提供的教學環境,學生只能憑空想一想,如果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就可以變抽象為具體,不僅便于演示和操作,更有利于改善學生的認知環境,把高度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展示出來,有助于學生理解立體圖形概念的本質屬性,促進了學生“構建”數學模型概念和數學知識,還可以解決學生從平面圖形向立體圖形、從二維空間向三維空間過渡的難題,因為它確實能把一個“活”的立體圖形展現在學生的面前。
案例描述: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受第一課時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的影響,很多學生不敢直接說是個長方形,教學中可以借助實物進行剪、拼的操作,但研究展開圖與原圖之間各部分關系的時候,就不太方便了。
學生拿著自己剪下的一個側面,反復地在圓柱上進行還原,并解釋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抽象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已經能夠理解,但有的學生還眉頭緊鎖。這時出示一個進行3D操作演示,學生們都發出來“哦”的贊同聲。
借助于動畫演示側面展開圖,并配用不同的顏色,生動、形象、直觀地用鼠標拖動圖形改變圖形的形狀,更加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原圖形與其側面展開圖關系的理解,能夠使學生多種感官并用,學習積極性、自主性和合作性增強,為教學的創造和發現學習提供了條件,同時也為高效率理解知識提供了可能。這種交互形式的教學,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并能夠更好地解決與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水平。
案例描述:圓柱的體積
當提出“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的猜想后,需要進行驗證,用什么辦法來驗證,這往往取決于教師帶了什么樣的學具,學具的不易操作性也把學生的思維給固定死了。
師:接下來我們如何驗證這個體積計算公式?
學生用學具操作演示,并明確地表示:圓柱被轉化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生2:近似長方體,又不是長方體。
生1:那你再把平均分的份數多分一點。
生2:那也不是長方體啊。
生1:你自己閉起眼睛想想。
生2:沒法想象,太抽象。
師:我來幫你們完成下面的操作。
這是用3D軟件來演示各種不同的分法。
學生看完上面的兩個動畫演示之后,都更加確定“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是完全正確的。利用這樣的動畫演示,更有利于學生深刻體會把圓柱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的過程,感受轉化策略的應用價值。
通過以上的兩則案例,有以下幾點思考。
1.運用多媒體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力求知識、探索事物的心理傾向。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案例一中,教師借助多媒體在屏幕上展示側面展開圖,并用鼠標拖動圖形以改變圖形的形狀,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原圖形與其側面展開圖關系的理解,而且能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萌發出一種“自我需要”的強烈求知欲,進而努力去獲取新知。
2.運用多媒體滲透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巧妙運用多媒體的教學工具,可以實現師生互動,實現教學相長,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所教學科的意義、所教知識的內涵,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徹底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合理巧妙的3D演示可以使學生充分而且深入地學習和掌握所需的數學知識和培養所需的數學能力,擺脫枯燥的計算和推理說明,學習數學不再成為一種負擔,教學過程也更加的輕松了,從而真正實現“主動學習”,徹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能夠使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享受數學,能真正讓我們的數學教學工作“輕負”但卻“高質”。
3.運用多媒體呈現動態過程,促進學生知識建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3D動畫在揭示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方面有著強大的優勢。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3D動畫的演示,讓它為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服務,尤其是在圖形與幾何方面的知識、概念、公式等,它發揮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讓我們積極地探索未知數學問題,將抽象問題進行具體化有效處理,有效地將平面問題轉化為空間問題,最大限度地有效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由于多媒體教學集聲、光、色于一體,生動形象,易于激活形象思維,而被稱作“創造司令”的右腦,主管形象思維,可見,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種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教學教勢,這樣不僅能讓立體圖形“活”起來,而且有利于開發右腦功能,促進學習創新,從而使數學課堂教學充滿魅力。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