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亮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的主體地位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要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新的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素質為出發點,鄭重強調。但是,我們并沒有因此看到學生令人欣喜的變化,被動、麻木與從前并無兩樣。原因之一在于:教師忽視兒童心理和思維發展的特點,人為地拒絕生活中豐富的數學資源,在狹窄封閉的教室內,做題—講題—做題—講題,周而復始,無休無止。致使很多學生提起數學就頭疼。慢慢地,數學終于成為他們拒絕啃也啃不動的“硬骨頭”。
那么,怎樣才能點燃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并使其保持對數學學習持久的動力?我認為向生活借力,變抽象為具象,變深奧為淺顯,變枯燥為有趣是比較有效的策略。
一、向生活情境借力,積累表象,突破教學難點
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的確,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道題,反復講解,學生仍不明其意。如果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親自參與其中,那么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就高了。
一年級有一個和“購物”有關的知識點,如:一個筆記本8元錢,明明付了10元,應找回多少錢?題目雖然簡單,但由于學生沒有足夠的親自購物的體驗,所以仍然一臉茫然。“找回”是什么意思?這是困擾他們的焦點。這個障礙不掃清,是加還是減就無從選擇。可是教師如果徒手空講又幾乎無效。這時,老師現場掏出10元錢,再找一學生扮演明明,師生就地做一筆買賣,找回的意思就明明白白了。接著分小組,組織學生人人都經歷一次付款、找零的活動,“找回”的意義就刻骨銘心了。
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余數與除數的關系,組織學生進行分蘋果的活動:把10個蘋果,每3個分一盤,看看能分幾盤。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分出一盤后,還剩幾個?還能分一盤嗎?分出兩盤后,還剩幾個?還能分一盤嗎?最后剩下1個時,學生發現,不夠3個不能再分了。此時,學生對“為什么余數要比除數小”的問題實質可以說真正理解了。
組織一次實際參與的活動,看似浪費了時間,教學難點卻得到了有效的突破,學生更是收獲了鮮活生動的數學經驗。
二、向實踐活動借力,發展幾何直觀,促進新知內化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在教學中,合理創設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思維的潛能。
在學習三角形邊的關系之前,布置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任意三角形,然后展開,用兩邊的和另一條邊對比,并思考:什么樣的三根木條能圍成三角形,什么樣的三根木條不能圍成三角形。在充分操作之后,“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結論,因為有了活生生的現實經驗的支撐,而變得親切可感。
再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前,布置學生完成:將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包裝盒展開,觀察各個面的相對位置。思考還可以怎樣展開,想象展開后再重新折回的動作。
手與腦的聯合,讓學生大腦中的創造區域積極活躍起來,學生的幾何直觀、思維能力在操作中都得到了發展。
三、向生活資源借力,撬動思維,促進能力提升
美國教育家彼得·克萊思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課程標準也強調:設置“綜合與實踐”內容,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有關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積累學生的活動經驗,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基于此項目的,雙十一期間,布置學生調查網上或商場的促銷活動,并記錄自己的發現。在交流中,A生說,三只松鼠在網上推出一款6袋零食(碧根果210g,夏威夷果185g等)混裝的大禮盒,價值78元。那么究竟是單買劃算還是買禮盒劃算呢?該生想通過計算得到答案。但由于在單買區,并沒有單包的價格,或者單包的質量并不相同,如,單買區——碧根果2袋裝38.9元,夏威夷果265g的2袋裝48.9元。為得到答案,這名學生展開了程序復雜的計算:比如,夏威夷果的單包質量不同,就用48.9÷2÷265,先計算出1克的價格,再乘以185g……最終得出結論,買禮盒比單買優惠7元錢。B生則在商場的促銷活動中發現,在滿200贈20的優惠政策下,媽媽買195元的商品,總感覺有“便宜”沒有沾到。如果再添5元的商品,就能得到20元的優惠券,這樣,即使那5元的商品毫無用處,也是賺到了15元。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體驗到了調查有了結論的樂趣,更增強了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課堂習得有了用武之地,學習興趣怎能不被大大激發?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將抽象的知識積累過程轉變為動態的、開放的、活潑的自我發展的過程,這既是學生認識與能力發展完整性的必然要求,也應作為教師個人窮盡智慧竭力奮斗的方向,因為我們的數學課程肩負著“能為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重要基礎”的神圣使命。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