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燕萍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尊重生命個體,尊重學生的生活、情感體驗,關注他們獨特的生命感受。那么,如何使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彰顯生命的色彩呢?我不停地探索著……
【案例】
教學《夏天》,請學生當小小設計師,為雷雨前配一幅插圖。設計師必須要尋找“畫什么”和“怎么畫”兩個落腳點。于是,孩子們開始仔細研讀課文,尋求依據。
“湖水也烤熱了。”老師請教,“用什么顏色畫最恰當?”這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
生1:用白色最恰當。第六小節說“湖水像面鏡子”,我們平時用的鏡子鏡面都是透明的。用白色顯得清清的湖水特別干凈。
生2:照你這么說,還不如用藍色的呢!“晴朗的天空給我穿上了一件明凈的藍衣服。”課外書中就是這么描寫的。
生3:“五一”節我們全家到杭州游玩,我發現西湖的水既不是白色的,也不是藍色的,而是綠色的。
于是,教室里出現了三足鼎立的態勢,每一方都振振有詞,試圖說服對方。這時,你來我往的措辭聲中傳來一聲輕輕的疑慮:“老師,這樣的話,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湖水不就沒有區別了嗎?”一語驚醒夢中人。教師作頓悟狀:“呀,有理!設計師們,快出高招!”教室里頓時靜下來,或繼續研讀,或輕聲議論,或苦思冥想。不久,提疑議的學生遲疑著舉手,試探著開口:“我想……可不可以用……紅色?”學生一片嘩然,我也覺得不可思議,紅色的湖水?但學生必有其理,我便笑著說:“哦,說說看。”得到老師的肯定,學生的語氣也堅定了:“課文說湖水也烤熱了。我記得在陽光下看湖水,湖面會閃著點點金光,刺得人睜不開眼。我想,既然太陽能畫成火紅火紅的,那湖水為什么不可以呢?而且,一想到紅色的湖水,我便覺得渾身發熱。”說著,不禁扭了一下脖子,仿佛真是熱得受不了了。學生紛紛點頭稱是,我豎起大拇指為他極具個性化的體驗喝彩,揮手在黑板上留下紅紅的湖面。
是什么,使得學生產生如此獨特的生命體驗?
一、尊重閱讀體驗,生命綻放的起點
自主閱讀,解放了教師主導對學生思維所造成的束縛。一個完整生命體的存在價值是在自主閱讀、自主探究中體現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從學生主體內在需要出發,將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作為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先決條件。創設一個富有情趣的切入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閱讀中感受,在閱讀中發現,在閱讀中創造。上例中,教師將枯燥的文字理解轉化為一個切入點——為雷雨前配一幅插圖。繼而,在異聲中又形成一個切入點:用什么顏色畫湖水最合適?兩個切入點,一預設一生成。引領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自主閱讀、自主探究中。瞧,連“小懶蟲”也為了能當好老師的設計師而開始勾勾畫畫,以求在文字中獲取信息,探究情境。
二、尊重生活體驗,生命綻放的積淀
閱讀文本就是閱讀生活。學生的生活體驗越豐富,他能感悟到的語文內涵也就越精彩;學生的生活體驗越精彩,他對語文底蘊的領悟也就越深入;學生的生活體驗越深入,他建構語文意義的方式也就越具有個性化。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湖水究竟是什么顏色的?學生主動聯系上下文,聯系自己課外閱讀中的習得,聯系同學的發言,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再從自然提取的素材里融合出另一個五彩的生活世界。湖水變色龍似的成了白色、藍色、綠色,甚至是紅色的。在含英咀華的同時,學生的生命體在不斷地自我挑戰、自我質疑的歷程中得以散發自身的魅力,得以積極向上地發展。正如楊金林先生說:“作用于聽覺和視覺的語言文字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有意義的是隱藏于視聽信息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這些要靠讀者心靈的眼和耳來把握,這心靈的眼和耳就是人生的積累和人心靈感悟能力。”
三、尊重思維體驗,靜待生命綻放
在這種生命對話式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始終以具有獨立人格的自由主體與教師平等相處,與文本進行自由對話,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給我一縷陽光,我就燦爛。”是的,給我們學生等待的時間,他們的思維就會穿上色彩繽紛的外衣,開始發光、綻放。“這樣的話,雷雨前的湖水和雷雨后的湖水不就沒有區別了嗎?”一句輕輕的疑慮,讓師生對自己生命體驗的深刻性產生了質疑。于是,課堂中出現暫時的冷場,面面相覷之余,思維在不停地涌動……“既然太陽能畫成火紅火紅的,那湖水為什么不可以呢?”多么不可思議的體驗,可又是多么合情合理——一想到紅色的湖水,我便覺得渾身發熱。我們能不為這奇妙的個性體驗叫絕嗎?
提供自主感悟的切入點,為他們的自主閱讀、個性化體驗埋下希望的種子。再加上教師提供生命對話式的課堂,種子便會以足夠的挑戰力破土而出。教師要構建這樣一個生命對話式的平臺,走進孩子的童話王國,讓童話王國里繽紛的色彩融入學生的生命。如此,促使學生在探究中閱讀,在情境中質疑;激勵學生在體驗中反思,在比較中辨識,在開放中創新。那么,靜靜等待,學生生命價值的體現、發展和提升將指日可待。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