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
我們學校是一所新校,每年都會有新的老師加入,但是學校有一個慣例,每年的暑假開學之后,全校老師要集中起來,聽每一位新來的老師的一節公開課。這一節公開課是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一天的時間”(24時計時法)的教學,上課老師看起來是一位非常有經驗的老師。上課伊始,老師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講故事的形式開始:同學們,在暑假時你們都去過哪些地方旅游?問題一出,學生都非常興奮,紛紛舉手回答,課堂氣氛活躍,老師很高興。接著老師講了自己在暑假旅游時遇到的一個問題:老師與一個老朋友相約去西藏旅游,飛機票是朋友幫忙買的。出發前一天,朋友打電話說,明天8時,飛機場門口不見不散。第二天,我怕堵車7時半就到了飛機場,可是左等右等一直到9時也沒有等到朋友。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老師創設情境的目的是讓學生說出一天有兩個8時。但沒想到問題一出,學生的回答多種多樣:“朋友忘記時間了。”“朋友買的飛機票不是今天的?!薄袄蠋熉犲e時間了?!薄?/p>
老師沒有想到學生有這么多的答案,但卻沒有自己想要的答案,急得滿頭大汗。最后只好說:“同學們,剛才大家的想法真多啊,但是老師要告訴你們正確答案,因為朋友買的是晚上8時的飛機票,老師當然等不到了,同學們明白了嗎?”
這時同學們都像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紛紛搖頭,不明白老師講的是什么意思,一時間,熱鬧的課堂瞬間安靜下來。這時上課已經十分鐘了。老師只能簡單地講了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區別和聯系,而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時間與時刻的含義,計算一天內經過的時間等沒來得及討論就下課了。
下課后,聽課老師對這節課進行了研討與交流,都提到了情境創設這一環節。當然,新課程改革以來,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都會創設情境吸引學生,如: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本節課老師以故事導入的目的也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不是學生的回答有問題,問題出在故事上。因為這個故事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一直在故事當中,有這樣的回答是正常的。況且這個故事本身也有問題,都說8時了,何來的上午8時與晚上8時呢?這不是與本節課相矛盾嗎?最后聽課老師都認為情境的基本功能是服務于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但是這樣的情境設計,有畫蛇添足、緣木求魚之意,既不能達到學習目標,又讓學生產生困惑。
上課老師也聽取了大家的建議,認真地說:“那我換個情境吧。如果沒有創設情境,課堂氣氛就不夠活躍,也不能吸引聽課老師。”
聽課老師是不需要吸引的,因為你上課的對象是學生,不能為了情境而忽視本節課的具體內容。所以建議你這節課完全可以直奔主題。首先,課件出示兩幅圖片:鐘面上都是9時,小明在上課,小華在睡覺,這是為什么呢?讓學生猜測。接著拋出問題“為什么會有兩個9時?”引導學生得出,一天內有兩個9時,分別是上午9時和晚上9時,這是我們傳統的計時法,叫普通計時法,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時間表示方法(24時計時法)。這樣設計既可以體現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上課老師根據聽課老師的建議,借班再一次上了這節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钡谖覀兊膶嶋H教學中,由于許多原因,情境創設進入了誤區,使情境創設“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忽視了數學的學習內容,最后留給學生的不是數學知識,而是情境片段。
創設情境的目的是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索和思考,從而不斷產生自己獨創的見解。但也要結合學生實際、教材需要,不能牽強附會,更不能為創設而創設,本末倒置,緣木求魚。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