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榴榴
摘 要:小學生數學學習,是外在的操作活動逐漸內化為學生心智的過程,由于種種原因,造成學生建構的數學知識粗糙、不完整、不完美,甚至有缺陷,特別是在達成目標的重難點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多時間獲取信息來修復、完善、提升認知水平,適時組織學生辯論是一種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數學學習;重點難點;辯論
“話不說不知,理不辯不明?!边@個道理同樣適合小學生進行數學認知活動,語言是學生思維的外在表現,我們要了解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水平、學生對某一數學問題的思考成熟度、學生對某一數學知識理解掌握的程度等,我們可以從學生的行為中略知一二,但要深入探知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我們只從學生外在的行為推測還遠遠不夠,必須從學生的語言表達中才可能更深入體察到學生的內心活動,才能窺視到學生內部心理過程。
一、適時組織小組間辯論,有利于突出學習重點
數學學習,就是學生自我知識的建構過程,教師必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猜測、驗證、合作、討論、交流等過程,由于學生認知基礎不同,生活經驗不同,造成學生選取的觀察點、動作、操作方式等的不同,這樣內化到學生內部活動方式、觀念、體驗、感受不同。學生有必要進行交流共享,辯論明晰。
(一)優化方法,需要辯論
【案例】一位教師在教學一年級“20以內的進位加法”“9+4=□”時,當學生弄明白學習任務后,教師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得出結果,然后在小組交流,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匯報(過程略)。
教師引導學生辯論:你喜歡上面哪種方法?為什么?
學生辯論得非常激烈,每個學生講得都有道理,如:
學生1:方法二好,9記在心里,豎出4個手指,接著9后面,數這個四個手指,10、11、12、13,就得到9+4=13。非常方便、簡單。
學生2:方法七好,9和1湊成10,10和3很快得到13。
學生3:上面方法都不好,不如,4拿出1個,將9湊成10,10+3得13,最好!
……
我們要尊重學生的不同算法,因為學生認知基礎不同、家庭教育背景不同、認知風格不同。我們尊重學生的不同算法,但并不是要讓學生掌握多種不同的方法,我們是要讓學生展示不同算法,是要學生也去尊重別人的不同想法,也是要讓學生感知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解決方法,當然,也應當引導學生學習別人的優秀方法,如上述的“湊十法”。
(二)厘清概念,需要辯論
小學生數學概念學習是重要的學習,但要建立清晰的、科學的數學概念并非易事,學生記住數學定義或概念,并不能說明學生正確地理解了概念,教師應當適時組織學生討論或辯論,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厘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例如,教師在學生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揭示出平行線概念后,可以再引導學生辯論、辨別:
“雙杠是平行線”是否正確。
學生1:是正確的,因為,雙杠延長不會相交。
學生2:是正確的,因為,雙杠在同一平面內,延長后不會相交。
絕大多數學生同意上面的觀點。
學生3:不正確(但說不出理由)。
師:這個同學說得對,這句話不正確。理由是什么呢?
學生4:雙杠不是兩條線。
師:有道理。
學生5:雙杠是平行的,但不是平行線。
師:這位同學說得好。
……
(三)掌握法則,需要辯論
如,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像42.2÷0.28,豎式
即使學生會轉化成4220÷28,也應當組織學生辯論:“為什么可以這樣?為什么要這樣做?”
學生1: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100倍,商不變,求“42.2÷0.28”的商,只要求出“4220÷28”的商就行了。
學生2:我們已經學會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根據商變化規律,42.2÷0.28和4220÷28商大小一樣,將不會的42.2÷0.28轉化成會做的4220÷28來求。
……
二、適時組織小組間辯論,有利于突破學習難點
(一)在認知關鍵點辯論
如,三年級學生學習“簡單的分數加法和減法”時,出現:
+ =( ) + =( )
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辯論: 加上 的和到底是 ,還是 呢?
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左邊的結果正確,而少數認為右邊的結果是正確的。
認為右邊正確的學生說:“分數加法要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p>
認為左邊正確的學生說:“右圖中, 是畫斜線的5份, 是涂色的2份, 加 ,就是圖中5份加2份得7份,平均分的總份數8份不變,所以, 加 得 ,而不是 。”
(二)在選擇策略時辯論
例如,“用長都是1厘米的22根小棒擺成一個長方形,怎樣擺長方形的面積最大?”
學生結論有:(1)長9根,寬2根;(2)長7根,寬4根;(3)長8根,寬3根;(4)長6根,寬5根;(5)長10根,寬1根。
引導學生辯論:哪一種擺法正確呢?還有別的擺法嗎?為什么?
開始,不同學生有不同答案,通過辯論很多學生逐漸發現并認同第四種擺成的長方形面積最大,也認同,應當將五種不同長方形面積全面算出來比比哪個最大再確定。
教師又順勢引導:只能擺出這五種長方形嗎?怎樣確保沒有遺漏呢?再通過學生討論辯論讓學生形成共識:可以先求出長和寬的和(22÷2=11),按大小順序先考慮寬是1、2、3、4、5,長對應是10、9、8、7、6,當寬是6、7、8、9、10時,長分別是5、4、3、2、1,長比寬還短不符要求……
學生在討論和辯論中,找到了選擇策略的方法,同時讓學生意識到,列舉也可以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在辯論中,讓學生感知到列舉不是胡亂地找,而是要有序排列,這樣才可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最終才能正確、快捷地解決問題。
總之,我們要想掌握全班學生學習的整體狀態,特別對教學重點掌握和難點的理解情況,并能及時地給予學生點撥、引導和幫助,適時組織學生辯論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策略。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