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蘊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那么作為基層的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呢?旨在通過“環保”主題學習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案例與思考,研究如何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以期找到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樹之用;樹之韻;樹之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作為基層的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呢?我們覺得可以從現有的教材入手,選取其中提升文化素養這一點,有效地選擇主題進行學習研究。
一、“環保”主題學習之緣起
我們發現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教材中的第六單元是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松林、清泉,這富有詩意的景象常常令人心馳神往,但如今這樣的美景卻總要到遙遠的鄉村才能見到,而身處城市的孩子們只能在詩文中領略這自然之景。當今小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他們是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最大受害者,也是生態環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態環境得好壞,直接影響了他們未來的生存空間,小學生對環境的認識將影響未來的發展趨向。因此,我們認為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非常有必要。對此,我們結合了本冊教材的這幾篇課文,將環保與“樹”結合起來做了一次與“樹”有關的環保課程。形成“樹之用”“樹之韻”“樹之魂”三個板塊的主題學習研究。
二、“環保”主題學習之推進
不同的主題板塊,我們進行了不同的語用學習。每個版塊找準一點,發散開去,將每個語用知識盡量與生活甚至與其他學科相勾連,將語文生活化。
(一)向讀學寫,樹木作用大匯報
在“樹之用”主題里,我們結合了教材中的《沙漠中的綠洲》一文,讓學生了解到在阿聯酋培植一棵樹相當于培養一個孩子,阿聯酋對于樹的珍惜感染了孩子們,讓孩子了解了樹木和綠洲對于人類的重要性。在《云雀的心愿》一文中,我們通過小云雀的所見所聞,加上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感受環境破壞帶來的嚴重影響,如土地沙漠化、沙塵暴、洪水泛濫等,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植樹造林的重要意義。學完課文后,我們還特別通過查找書籍和網絡的形式撰寫了樹木作用大匯報。
(二)調查研究,小報踐行大環保
在“樹之韻”主題中,我們學習了課文《走,我們一起去植樹》,孩子們通過網絡了解到植物葉片具有較大的表面積,能夠吸收有害氣體和吸附PM2.5,還能產生有利氣體,植物對于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有著巨大的意義。因此大家決定在植樹節這一天去植樹,可是該選擇什么樣的樹進行栽種呢?我們又帶著這個問題走進了校園、小區和公園,做了一次徹底的植物大調查。在此基礎上我們撰寫了植物調查研究報告,設計制作了植物名片。
3月12日這天,孩子們還分成各個小隊分散到了許多不同的地方進行了植樹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并以小報的形式呈現出來。
(三)品讀體會,樹的魅力我來悟
在“樹之魂”的主題學習中,我們主要依托課文《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從文中了解到了樟樹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和拒蟲保香的高貴木質,正象征了宋慶齡女士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高貴品格,原來樹也和人一樣是有靈魂的。在此基礎上,我們延伸開去,研究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義的植物詩歌,如《青松》《竹石》《卜算子·詠梅》等,讓學生從松竹、梅身上得到啟示,充分認識了一些樹的象征意義,學習樹的高貴品質,品人物別樣的精神。
(四)學科融合,主題學習興味濃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樹——環保”主題學習時,我們特別注重了學科之間的融合,為此我們請教了許多其他學科的老師。如數學老師在開學初教給孩子們平移旋轉的知識,大大豐富了學生們的想象力。有的老師成為我們的智囊團,時時幫我們出謀劃策,為我們提供技術支持。如,在觀察樹木之前,我就向美術老師請教,美術老師推薦了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蓮》,孩子們欣賞了名畫的色彩之后再進入校園,對于滿眼的花紅柳綠更有一番別樣的體會。有的老師則親自走進課堂,為孩子進行生動的示范講解。我們在撰寫植物調查報告之前就把科學老師請進了課堂,讓她幫我們講解了植物的根系、適宜的土壤、光照條件和水源要求等,在科學老師的基礎上我再適時進行研究報告的指導撰寫,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被空前調動起來,各個干勁十足。
三、“環保”主題學習之生長
“環保”主題學習的實施過程中,我們讓學生通過讀、聽、看、畫、寫、體驗等不同的方式了解環境,親近自然,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從中激發了學生大量閱讀、樂于表達的興趣和能力,同時,在這一主題學習中我們不斷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并能夠突破學科界限進行多視角的思考和研究,善于利用多門類學科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今后,我們還將在主題學習的道路上不斷研究,不斷探索,開發更多適宜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新主題。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