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雅娟
魯迅曾說過:“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讀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由此可見,做個善于讀書,用心去觀察領悟生活的有心人,才能真正寫出好文章。在平時的教育中,作為一名教師兼家長,我深刻體會到,只有仔細地抓住生活中的有價值的細節,讓它經過提煉,變成有形的、可以感知的一個個小場景,進而通過這些場景引導孩子,才能使孩子在寫作文的過程中“落筆有神”,避免“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的尷尬。
一、巧抓情境,引導指路
下面我就通過我和三年級兒子的一次意外場景對話整理,最終形成一篇作文。
一個禮拜天的早晨,我和兒子去外面吃早餐,飯后又買了一根很大的油條。兒子提著油條我們往回走,這時一條臟成黑色的小白狗跟著兒子,不停地聳動著鼻子,我問兒子:“狗想咬你嗎?”“不是。”“為什么?”“它跟了好久,想咬我早咬了!”“那它想干嗎?”“想吃油條!”“那就給它一點吧!”兒子揪了一小塊油條扔到地上,小狗一口就吞了。兒子又給了一小塊,它又吞下去了。這時我說:“你試著一次給它兩塊,看它會怎么樣?”只見小狗一下子叼起第一塊,來不及咽下就把第二塊也含到了嘴里,回頭跑了幾步又回來了。“那它剛才為什么想走又回來了?”“它還惦記著我手里剩下的油條呢!”就這樣,一問一答的過程中油條給完了。
我對兒子說:“假如咱們是這條小狗,咱們試著用小狗的語氣把這次的經歷和它所有的想法說出來好不?”兒子在我的引導和補充下展開了敘述:
我是一條白色的流浪狗,可是我臟的已經看不出白色了,天那么寒冷,我昨天一天都沒有找到一口吃的,餓極了,不得已我今天起了個大早,想在清晨第一縷陽光照耀大地時僥幸能找到一塊吃的,哪怕只有一口也好。
迷迷糊糊中我好像聞到了淡淡的油香,我順著香味找去,發現了一個小男孩和他媽媽一起走著,小孩子手里提著的袋子里有一根好大的油條,足有一尺長,可樂瓶那么粗!我一下來了精神:啊!那要是歸我多好,哪怕只是一小口也好!正在我猶豫不決時,男孩發現了我,他媽媽說:“你沒發現它很瘦嗎?”他們在那兒你一句我一句地不知在說什么,我根本不感興趣,只用雙眼緊緊盯著那根大油條,拼命地搖著尾巴,期盼著奇跡會發生。
也許是我的虔誠感動了他們,他們竟然丟了一小塊油條下來,我撲過去一口吞了下去,哎!什么味道呢?正當我后悔沒有細細品嘗一下時,他們又扔了一塊,我高興壞了,又一口吞了下去,這時連續丟下來兩塊!我咬了一塊來不及下咽就把另一塊也叼了起來快速向后跑。沒錯!我怕他們突然變卦又搶回去。當我向后跑了幾步我忽然停了下來,我猛然想起:“小男孩的手中還剩一塊,比我藏起來的那塊還大兩倍的油條!不行,我得想辦法把它弄回來!”于是我又急匆匆地跑了回去。
就聽到他媽媽說:“把它都扔給狗吧”啊!我沒聽錯吧!真的,一大塊油條向我扔了過來,我快速叼起來反身向后跑,帶著勝利的微笑回到了我的根據地,悠閑地有滋有味地享受起我的戰利品。我把肚皮吃的圓滾滾的,然后曬著暖暖的太陽,美美地睡了一覺,直到黃昏才醒來。
二、場景訓練,善于發現
通過類似場景訓練,孩子的想象力越來越豐富了,作文也寫得越來越好了,我也從中探索到了一些引導孩子寫作文的好方法。首先要經常進行場景訓練,并在訓練的過程中不時地切換角色,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和孩子一起進行探討和辯論,有助于兒童語言能力的提高和看問題多樣性的培養。其次,捕捉場景中的閃光點,也就是說要有層次、有切入點,如上文中主要是通過小狗在討食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描寫出狗的可憐、貪婪、兇狠,由第一人稱敘述的方式引導孩子更深刻地體會到流浪狗的這些特點,進而引起孩子心靈深處對人性的一種剖析。最后,場景的選擇一定是他日常生活中可見的、孩子有深刻認識的、能產生共鳴的,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不同的場景切入點不一樣,生活中沒有哪件事是小事。主要看咱們教育者有沒有發現問題的眼光、引導孩子的方法、升華場景能力,這些都需要教育者有較好的基本素養和能力。
總之,孩子的作文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形成的,它不光有興趣、閱讀等內在因素存在,更要有教育者的心理引導、發現。要實現有效地作文引導,教育者自身不但要有要求孩子做到的興趣、閱讀做基礎鋪墊,還要有敏銳的視角,發現問題、善于總結的能力,以及一顆認真做事的心,才能真正地為提高孩子的作文能力奠基!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