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恒黎
摘 要:德國的混齡教育專家認為:一個兒童在混齡中的角色是動態的,是會不斷變化發展的:從最初的被照顧,發展到照顧別人,從一個“弱者”,努力地學習“強者”,發展到成為“強者”。戶外混齡游戲中的不確定性能使幼兒有更多機會去運用各種策略解決問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建構技能,使幼兒在協商、謙讓、交換的游戲氛圍中,學會分享與合作,嘗試開拓與創新,體驗成功與挫折,從而實現幼兒個性的和諧全面發展。
關鍵詞:混齡;建構游戲;幼兒教學
一、現狀分析
近幾年,各幼兒園越來越重視戶外混齡自主游戲。盡管幼兒每天都有戶外混齡自主游戲的機會,但卻極少發揮它應有的價值,教師重視的或許僅僅是“戶外”這個表面形式。在建構游戲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投放的材料不能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教師對不同年齡班幼兒所能達到的建構目標不清楚;教師缺乏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在游戲中,我們經常發現,教師能觀察到幼兒建構興趣,發現幼兒在游戲中存在的困惑問題,意識到要進行相應的指導和引導,但是由于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知識的儲備不夠,對幼兒當前行為表現的分析判斷不正確,導致不能采取有效地適宜的指導。圍繞以上的問題,我來談談我園在戶外混齡自主游戲中建構游戲的一些做法。
二、游戲價值
(一)社會性發展
在混齡建構游戲中,幼兒要協調他們想要用的建構材料,要決定多少人可以在這里玩,要愛護材料,還要按規定安全地玩。他們還會交換想法,彼此的知識都獲得擴展,也能學習到要尊重他人的不同觀點。
(二)動作發展
當幼兒拿取建構材料,小心翼翼地搭出一座橋或一個復雜的東西時,他們的小肌肉就獲得了發展;當幼兒搬動大積木時,他們的大肌肉力量增強了;而在他們小心穩住建構材料,不讓材料倒塌下來時,他們的手眼協調能力也更為完善。
(三)認知發展
當幼兒體驗周圍世界時,他們眼睛所看到的東西會在腦海中留下圖像。而當幼兒玩建構游戲時,他們會利用這個機會把腦海中的圖像以具體的方式重建出來。這種把經驗用具體的東西呈現出來的能力,就是幼兒抽象思考的基礎。再者,幼兒在挑選、搭建和移開建構材料的動作當中,對大小、形狀、數量、順序、面積、長度、類型以及質量等概念都會有具體的了解,這是邏輯思考必須具備的。
(四)語言發展
當教師(同伴)對幼兒搭出來的東西顯露出非常大的興趣,并問幼兒問題時,幼兒會很樂意向教師(同伴)描述他們所搭出來的東西。而當教師用一些新的詞語來描述幼兒正在做的東西時,幼兒的語匯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加。
三、材料投放
在材料投放中要注意投放原則才能適合不同年齡幼兒的合作。材料的投放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體現目的性、豐富性、可塑性、層次性。難度較高的結構的材料規范、精致且操作目標明確,幼兒容易操作和檢驗自己與同伴的活動結果。而低結構、開放性的材料能給混齡幼兒留出更大的發展空間,更能引起混齡幼兒與材料間的互動。對低結構材料的投放,教師通常可以不設定玩法,而是讓幼兒自己通過對材料的擺弄、構思、實踐之后,以自己的能力和表征來駕馭材料。我園建構材料種類繁多、質地多樣,大小不一的積木、奶粉罐、線軸、餅干盒及生活中隨處可得的廢舊物品等均可拿來使用。幼兒利用這些材料進行搭建(延長、鋪平、排列、組合、接插、鑲嵌、拼搭、壘高等)的過程中,實現自己搭建的需求及愿望,體驗自己與同伴共同搭建的快樂感、成功感。
四、游戲引領
(一)細致觀察,有效介入
觀察是教師“干預”的基礎和基本的指導方法。例如:在一次戶外活動中,孩子們專注于無目的地搬運建構材料,于是我拿起小汽車說:“這幾輛小汽車可想在公路上行駛了。”于是,我發現孩子們開始搭立交橋,大班的孩子們想到了先在下面擺好一長排再立橋墩,線軸之上再搭長條積木連接。小班的孩子負責裝飾公路兩旁的樹木。原本漫無目的搬運材料的孩子,在我的及時介入下為汽車搭建了立交橋。
(二)共同游戲,獲得成功
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時,應參與到游戲中去,機智地引導游戲進程和協調幼兒之間的相互關系。例如:在一次戶外游戲中,大班的一位孩子和中班的一位孩子搭好幼兒園后,提出要搭幼兒園新建的體能區大型器械,于是,他們便邀請我一起來搭建,并分配了任務,他說:“我們來搭秋千這部分,老師,你來搭攀登的那部分。大班孩子、小班孩子與我在搭建的過程中不斷的溝通交換意見,規劃場地位置,分享材料的使用心得,并在共同的努力下合作完成了搭建內容,我們收獲了成功,也共同體驗了游戲的樂趣。
(三)發現問題,大膽創新
由于幼兒的社會經驗和知識有限,教師應仔細觀察,了解幼兒各自的水平和需要,及時采取行之有效的指導方法。例如:在一次戶外建構活動中,在大班孩子和小班孩子的共同努力下,動物園已初具規模,中班孩子不僅搭了小池塘,還用小積木在池塘里拼搭了幾條小魚,不一會兒,一位中班孩子用長條積木把小池塘不斷加高,沒有一點空隙,圍墻的高度遠遠超過了自己身體的一半。見此情景我忍不住說了一句:“哎呀,圍墻太高了,游客都看不到小魚了。”大班孩子告訴我,原來他是怕參觀的游客不小心跌入水中才想到了將圍墻搭高的。我先是肯定了他的這一想法,又接著說:“有什么辦法可以既能讓游客觀賞到美麗的魚又保證安全呢?”一位大班孩子思考了片刻,便將原來密不透風的圍墻間隔抽去了幾根,立刻呈現了不同的視覺效果。這一現象體現了幼兒在游戲中不斷發現問題,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游戲行為,從而完善建構的作品。
五、分享快樂
戶外混齡建構游戲中,我們都會保留建構作品,等待幼兒互相欣賞、互相交流后再一起收玩具。因為每個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參與游戲的體驗不同、經驗不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不同,我們要留給幼兒充足的時間,去交流經驗、相互學習,分享快樂。
在藍天下的戶外混齡建構游戲,孩子們興趣高漲,心情愉悅,專注投入,每個孩子都能獲得有益于終身發展的內化經驗。同時,更豐實了幼兒園的戶外環境,使其真正成為孩子們自主探索、自主游戲的樂園。
參考文獻:
[1]劉焱.兒童游戲的當代理論與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2]華愛華.幼兒游戲理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注:《戶外混齡自主游戲中幼兒學習品質培養的實踐研究》——泉州市2016年度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課題,課題編號:QJYKT2014-060。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