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妹
摘 要:我園作為第一批省課程游戲化項目園,幼兒園改建了11個戶外活動區,增加了11種植被,形成了功能不一、場地寬敞的各具特色的快樂營:運動快樂營、沙水快樂營、涂鴉快樂營、音樂快樂營、果園快樂營等。每個快樂營里,老師與孩子留下他們與材料互動的情境,留下課程發生的故事,記錄“親近自然 快樂成長”的每一個足跡。借助“果園快樂營”,記錄一些值得分享的點滴。
關鍵詞:親近自然;快樂成長;果園快樂營
一、跟隨幼兒興趣點,探“果園快樂營”樹的秘密
顧名思義,果園里,我們以果樹為主:楊梅樹、柿子樹、橘子樹、石榴樹等。有些果樹因為年齡小還沒有經歷開花、結果,甚至有的果樹在移栽時,只看到有光禿禿的樹干和樹枝,很多孩子們都不清楚是什么樹,沒有明顯的特征,叫不上名字。教師帶著孩子們去觀察,去猜測,去驗證,一起經歷果樹的一年四季的生長變化,感受春的色彩,夏的茂盛,秋的落葉,冬的蕭條。
例:為果樹起名。
果園里新來了一棵棵光禿禿的小樹,在一次戶外活動時,幾個孩子圍著小樹在猜想:這是桃樹,你看,它的樹皮是這樣的顏色,和我家院子里的桃樹一模一樣;不對,這是梨樹,種的時候,我問過種樹的叔叔了,他說是梨樹……聽到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論著,老師沒有打斷,也沒有馬上揭曉答案,而是繼續將問題拋給孩子:“你說是桃樹,他說是梨樹,光看樹干,好像還是不能確定它是什么樹,那怎么辦呢?”短暫的沉思后,終于有聲音出現了:“那就等它長了葉子,用它的葉子和桃樹的葉子做比較就知道了。”“對,還可以等它開花,開出桃花就是桃樹,開出梨花,就是梨樹。”“等它結果吧,結了果實,嘗一下,就知道了。”是呀,就再等等吧!在等待的過程中,該班自發地將這棵樹定位成了班樹。由于果樹移栽來的時候,正好是秋天,盼呀盼,等呀等,到了第二年春天,才看到了果樹發芽,長葉和開花。
記得第一片葉子是徐××小朋友發現的,那是一個星期一的早晨,教師正在接待幼兒和家長來園。“老師,我們的樹長葉子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話音剛落,徐××小朋友已經躍到了老師面前,紅撲撲的臉上迸發出喜悅的光芒。聽到喊聲的孩子也圍攏過來,“真的嗎?”“在哪?”“葉子是什么樣的?”“是梨樹還是桃樹?”……一連串的問題應接不暇。于是老師和孩子們改變了原先的計劃,一起前往果園,觀察那片“驚喜”。孩子們圍在果樹旁邊,睜大眼睛不放過葉子晃動的任何細節。有個小朋友伸出小手指,輕輕地摸了摸小葉子,捂上小嘴咯咯直笑!好幾個小朋友也忍不住伸出小手,摸了摸小葉子。于是變成了一個長長的隊伍,排隊摸小樹葉,一邊摸,嘴里還一邊說:“輕輕地,輕輕地摸。”“這葉子很小,很嫩。”“老師,這葉子上有花紋。”“這葉子和我家的桃樹葉子一模一樣。”“老師,你說這真的是桃樹嗎?”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著……這么可愛的小樹葉,孩子們回到教室紛紛用畫筆畫了下來,準備帶回家和家里的桃樹葉子做個比對。老師也為這葉子留了影,并在照片的旁邊花了大大的問號。到底是不是桃樹呢?我們繼續觀察,繼續發現……過了幾天,果樹開出了粉紅色的小花,小花謝了,露出小小的果實,果實慢慢長大,心形的桃子成型了。大家終于能確定是桃樹了。大家歡呼著、跳躍著,為桃樹做了漂亮的獨一無二的標牌,并且請老師幫忙寫上“桃樹”二字。
幼兒園的資源都是為孩子服務的,幼兒的每個發現都是閃光的,老師要善于抓住幼兒的興趣點,保護和激發幼兒的求知欲,篩選幼兒采集的信息,引導孩子自己去探索、發現、揭秘。
二、追隨課程立足點,創“果園快樂營”的教育價值
果園快樂營一年四季有不同的美景。為了便于幼兒發現美和表現美,果園區設置了一塊涂鴉墻。這里的涂鴉主要是粉筆涂鴉,也是我們“涂鴉快樂營”里水粉涂鴉的補充,也讓幼兒感受到了不同材料,能表現出不一樣的涂鴉效果。
春天的果園快樂營里百花齊放。各色植被競相開放,有粉色的“美麗月見花”,雪白的“波斯菊”“火紅的美女櫻”……各種果樹齊開花,有雪白的梨花和橘子花,有粉紅的桃花和石榴花……各類爬藤植物鋪滿整墻,有黃紅相間的金銀花,有淡紫色的花葉蔓,有粉紅的藤本月季……多么美麗的花園啊!吸引著無數蜜蜂,也吸引著大量的孩子們。他們走在花的海洋中,感受春天的色彩斑斕。
主題“春天來了”,我們的老師不再是憑借幾張照片、PPT,讓孩子們圍坐在教室傾聽春天是什么樣子的。他們的課程儼然已經占據整個戶外,果園里:孩子們的感官得到充分的運用,他們看到的春天那么多色彩,他們聞到春天那么多香味,他們感受著春天和煦的風,他們用畫筆描繪著他們眼中的春天:像一只只花蝴蝶亂入花叢,各種花的美,地面是五彩的花草,楊梅樹在地面小花的映襯下,更加高大了;站在這個角度看桃花,它的后面是雪白的梨花,站在那個角度看桃花,它的后面是堵花墻……涂鴉墻上盡情綻放他們對春的理解。
根據課程的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幼兒園的現有資源,將室內活動調整到戶外,讓課程更貼近生活、更生動一點、更有趣一點,活動形式更多樣化一點。
三、伴隨幼兒需求點,建“果園快樂營”各種小路
改造前的果園是沒有小路的。此前,很多班級在活動時,發現會用各種材料給果園鋪路,正是教師關注了孩子的這個需求點,我們在改建的時候,將孩子們的想法大膽融入,形成了很多條不同的小路:石板路、木樁路、鵝卵石路……此時的孩子們喜歡在這一條條小路走走、跳跳、摸摸、畫畫,體驗著它們的不同。
午餐后的散步環節,“果園快樂營”是孩子們的首選,那里有形形色色的小路,可以小踏步走,可以踮起腳尖走,可以手拉手走。行走中,增強了友誼,發展了腿部肌肉動作,還增加了樂趣。
一日活動皆課程,我們老師學會了觀察、傾聽、思考、評價,每一個環節,只要我們用心,一定能發現很多關于孩子的興趣,我們要善于將每一棵樹、每一面墻、每一塊石頭、每一粒沙,都成為孩子探索和游戲的資源。適時介入和引導,使孩子快樂成長。如何將這些資源盡善盡美地發揮它的教育價值,把區域與各年齡段幼兒的關鍵經驗進行對接,將幼兒活動融入課程、融入生活、融入各環節,大力發揮它們的不同功能,為幼兒的發展服務。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