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梅 韓燕飛
孩子剛剛接觸社會,對他們來講一切都是新鮮有趣的。他們什么都要看看,什么都要問問,什么都要跟著學。孩子的這種好奇心是認識事物、探索世界開始的,對他以后的學習成長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那么,如何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呢?
一、尊重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的探索精神
好奇心能引發孩子的求知欲,是推動孩子主動學習、探求知識的內在驅動力。孩子生來就具有好奇心,但能否持續保持這顆好奇心就很難說了。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成人對孩子好奇心的尊重和保護。有個兒童教育家曾說:好奇心可以被家長的無知摧毀,也可以被父母的愛心培養出來。愛迪生7歲上學,不到3個月,就因滿腦子稀奇古怪的想法被老師勸退學。但他的母親一直沒有放棄教育責任。她不僅給愛迪生講名人的成功故事,更鼓勵他對身邊的每件事都問為什么,并積極嘗試。愛迪生孵雞蛋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聽說過,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一位偉大的母親對孩子的尊重和鼓勵,才有了后來的大發明家愛迪生!
我們身邊的很多家長,卻常常因為擔心孩子好奇心過重惹麻煩,去阻止孩子的好奇行為。他們看到孩子在探索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破壞”行為,甚至還有的家長說:我之所以不讓孩子對事物太好奇,是怕他出事。比如,有的孩子好奇自動跑步機履帶的傳送現象,便把手伸上去感受,結果手被磨破了。很多家長心疼孩子會盲目地制止孩子無處不在的好奇心,強硬地說:不許亂動東西,不許胡思亂想。長此下去,孩子便會失去對新鮮事物的興趣。他一旦停止了好奇和思索,也就停止了探索的沖動。其實,好奇心與危險并不沖突,父母只要做一些防范措施,完全可以遠離危險,比如電插頭掛到高處、熱水瓶放在孩子摸不到的地方,刀具放在廚房的架子上……總之,在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盡情地對事物展開聯想、產生好奇,對孩子后續的學習會產生極大的推動力。
二、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引導孩子的求知欲
在孩子們生活的環境中到處蘊涵著豐富的可供探索的資源,這些資源都能引發孩子好奇心、誘導孩子提出問題。家里的客廳、廚房、書房,戶外的公園、馬路、小樹林,隨便哪個小地方,家長只要適時適度地提供材料和實踐機會,就一定可以找到孩子感興趣的地方。但是,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具有盲目性和不穩定性,很容易隨著他們注意力的轉移而轉移或消失。因此,家長要隨著孩子興趣點的轉移而轉移。如帶孩子到野外去郊游,孩子看見漂亮的花朵很感興趣,可這時候飛過來一只蝴蝶,孩子便被蝴蝶所吸引不再關注那朵花。作為家長這時候應該及時地調整,隨著孩子興趣的變化而變化,和孩子一起去認識蝴蝶,拓展與蝴蝶相關的知識,解答孩子對蝴蝶的有關疑問。
三、創設孩子適宜的探索空間,激發孩子的探究行為
1.多接觸環境,開創感性空間以萌生好奇心。父母應多帶孩子參觀展覽、外出旅游和采風,讓他在各種社交活動中汲取豐富的信息,讓好奇心和思考意識始終貫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2.多動手操作,自由隨性地創造以激發求知欲。比如,新買來的小鐘表為什么能轉動,里面有什么秘密?鼓勵孩子拆開來看看,再裝一裝。在拆裝的過程中,孩子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父母應放開手腳,讓孩子在實物操作中激發好奇心。
3.多提問問題,在問題中思考以提高思維能力。如果想讓孩子的大腦靈活起來,那就要多問他問題,讓他在問題中學會思考而產生好奇心。比如,玩磁鐵時,向孩子提問:你喜歡玩磁鐵嗎?為什么?它能干什么等,如果孩子也能夠不斷地提問,那么他就會為了探尋問題的答案而付出自己的熱情和努力。
四、鼓勵孩子有更多非常規的玩法,提升孩子的好奇行為
如果孩子的好奇心僅僅停留在好奇的層面上,那么孩子的好奇也僅僅是好奇而已。好奇是創造力的源泉,但是僅僅停留在好奇上是遠遠不夠的。這就是為什么這個世界上好奇的人很多,而具有創造力的人卻并不多的原因。比如孩子搭積木,他總是搭得下面窄上面寬,根基不穩,家長先不要迫不及待地干涉孩子。我們應該弄清楚他為什么這樣做?并幫助孩子思考怎樣才能讓下面窄上面寬的積木不再倒塌?還可以提醒孩子除了用積木搭造之外還能加入什么材料可以混搭?通過非常規的想法和游戲可以大大提升孩子的好奇心和思考力。
好奇心是孩子最強烈的心理活動。一個孩子是否具備好奇心,往往表示其思維是否活躍、心靈世界是否敏感和豐富。所以家長們要從生活的各個環節入手,不要以成人的思維約束孩子,讓他們在良好的心境中萌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在問題中思考,在思考中認知,在認知中成長!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