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桂林
摘 要: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處在小學與初中的過渡階段,心理發育正趨于成熟,是一個向青春期過渡的特殊時期。對這個時期的學生所進行的教育管理,不能采用小學低年級那樣的教育方式,應該走進他們的內心,充分了解他們內心所想的內容,根據了解的內容,采取合理的教學管理方法,從而對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有效的管理。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心理活動;有效管理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處于心理階段的成熟期,但是又不太成熟,既有童年時期的純真,也往往表現出青年時期具有的成熟。再加上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面臨著小升初的壓力,往往會出現一些不穩定的情緒,這些都給班主任老師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本文就根據筆者自身的班級管理經驗,談一談對小學高年級教育有效管理的思考。
一、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內心活動
小學高年級階段是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中一個比較重要的階段,他們面臨著小升初考試的壓力,即將從小學的大哥哥大姐姐變成初中的小弟弟小妹妹,這些心理上的變化,一些學生往往接受不了。這個時期的學生,逐漸向青春期發育,心理和生理都在逐漸成熟,對一些問題逐漸有了自己的看法,出現了一些小學其他年級沒有出現的新問題。
1.獨立自主意識增強
十一二歲的高年級小學生心理逐漸成熟,渴望老師和家長把他們當做一個“大人”對待,為人處世和解決問題上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對獨立自主的意識逐漸增強,不再過分地依賴老師和家長,有了屬于自己的交流圈子和內心世界,更愿意與同齡人待在一起。在學習和生活中,渴望被家長和老師平等對待,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被他們認可。正是由于這種獨立意識的增強,叛逆情緒逐漸增長,“頂撞”家長和老師,有自己的“小團體”,這些都給老師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困難。
2.學習壓力增大,情緒多變
小學高年級學生面臨著升學壓力,日常學習內容逐漸增多,來自老師和家長各方面的壓力都集中在他們身上,再加上心理和生理逐漸趨于成熟,不再像低年級時那樣“單純”,情緒復雜且易變,更容易因為老師的批評指責而產生厭學情緒;因為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滿足而沖動易怒。這些因素都會給老師的有效管理帶來阻礙。
3.辨別是非能力不高,容易受到外面世界的影響
隨著高年級小學生心理的逐漸成熟,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在逐漸形成,開始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去處理事情和思考問題。但是他們心理發育并不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不高,加上當今網絡信息技術的發達,容易受到來自各方面不良信息的影響。他們對一件事物的看待也具有片面性,在網絡信息大規模傳播的背景下,容易對一些不良信息進行模仿,并把這些不良信息帶入校園之中,給老師的管理工作帶來困難。
二、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有效管理策略
1.以互相尊重理解為前提
伴隨著生理和心理的逐漸成熟,學生漸漸有了自己分辨問題的能力,對老師也有了不同的看法,不再像以前那樣對老師的要求言聽計從,渴望得到老師的平等對待。內心有一套屬于自己的評價老師的方法,他們更喜歡那種對待學生一視同仁、工作作風民主的老師。針對這個特點,老師們應該努力改變自己的工作態度,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做一個與學生平等相處的良師益友。
2.以民主平等為原則
班主任老師作為班級的管理者,擔負著維持班級秩序的責任,經常以一種“權威、鐵面”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但是班主任老師往往忽略了他所管理的是一群活潑開朗、逐漸有著自己思想和認知能力的學生,長期以這種形象出現,必然會遭到學生們的反感,逐漸的,對老師的管理也會置若罔聞。所以班主任老師要改變那種“權威、鐵面”的形象,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身修養,轉換教學理念,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與學生打成一片,在學生心中樹立起一種平等待人、民主友善的良好形象。
3.經常與家長聯系,在家庭和學校兩個環境中共同教育學生
在日常的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一定要重視與學生家長的交流聯系,及時掌握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通過這種與家長的溝通合作交流,共同幫助學生及時處理心理問題,保證學生健康成長。班主任應定期與家長保持聯系,讓家長們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將給學生帶來深遠的影響,讓家長作為學生的榜樣,尤其是學生面臨小升初考試的壓力,應讓學生平穩地渡過小學的最后階段。
綜上所述,高年級的小學生心理和生理都趨于成熟,對生活中的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看法,自主獨立意識逐漸增強,心理情緒浮動較大,對這一時期的學生進行管理時,要抓住他們的內心特點,走進他們的內心深處,學習過程中與他們平等相處,耐心地引導他們,時刻關注他們的變化,與家長保持溝通,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娟娟.培養小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幾點嘗試[J].中華少年,2014,17(10):8
[2]錢麗.培養小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方法分析[J].學園,2015,17(33):160-16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