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益鋒
摘 要:信息技術迅速普及到各個行業、領域,即使是偏遠的農村地區,信息技術也已經開始進入千家萬戶。那么,針對初中科學的教學而言,信息技術的出現有什么幫助作用呢?就信息技術形勢下的產物——微課來做一下分析,闡述什么是微課、如何制作微課、微課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有什么作用、微課應用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希望能夠對初中科學教師提供新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微課;初中科學;如何運用
一、什么是微課
微課,與近幾年來人們運用較多的“微博”“微信”有類似之處,微博、微信指的是用簡短文字來發表自己的見解或者與人進行溝通,把復雜的事情運用簡潔的文字把核心表述出來,而微課則指的是教師把教學中一些復雜的知識點摘出來,運用互聯網技術制作成一個3~5分鐘的小視頻或小音頻,它的主要內容則是對這個知識點的拆分、講解,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該知識點的印象,提升教學質量。微課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時間簡短,每一個微課都嚴格控制在5分鐘左右,極少有8分鐘以上的視
頻、音頻;二是能夠適應學生的深度學習要求,很多時候一些重點、難點學生都是只學到了表面,想要進行深層次學習卻沒有有效途徑,微課恰好滿足了這一部分學生的需求。
二、如何制作微課
在初中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來制作微課呢?準確來說教師應該怎樣制作微課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最高呢?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步驟:一是對教材進行準確剖析,篩選出要教學的復雜知識點;二是準確構思,如何在五分鐘內把這個知識點講透徹且讓學生覺得生動、形象;三是制作微課的過程;四是把微課分享到班級的學習空間,以供學生學習和參考。那么,這幾個步驟是如何運用的呢?我們以《代謝與平衡》這一章的教學為例,教師首先要確定這一章的教學難點,學生們對“食物與攝食”的了解算不上難,因為學生都知道食物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必備條件,食物的消化與吸收也不算困難,這些知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么這一章的難點在哪里呢?那就是《體內物質的運輸》,學生們對體內物質運輸的概念可能并不陌生,他們知道我們體內的血液是不斷流動的、也會有物質的運輸,但是他們對體內各個細胞的作用、物質是如何運輸的卻充滿了疑問,所以教師可以就“體內物質的運輸”這個問題來制作微課;接下來就是教師要去構思了,如何才能讓學生清晰了解“體內物質的運輸”呢?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微觀現象呢?如何才能讓學生對自己制作的“微課”感興趣呢?教師在提出這幾個問題之后可以設想采取從網上搜集視頻來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從各大學術網站上去搜索一下有關“體內物質運輸”的小視頻(如果一個人受傷失血了,他的體內物質運輸是什么樣的;如果一個人感冒了,他的體內物質會如何運輸等等),并自己對視頻進行剪輯、加工,加入一些與自身教學有關的因素,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這個小視頻能夠讓學生以更清晰、更形象的形式理解什么是“體內物質的運輸”,而且這種視頻形式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教師構想完成之后就可以進行微課錄制了,有的教師可能會利用電腦攝像頭來錄制微課,這種方式最便捷但是局限性較大,學生只能觀察到教師手邊的東西,所以教師可以用自己的手機來進行錄制,但是錄制過程中盡量不要抖動以免影響視頻效果,有條件的教師也可以用DV來進行錄制,這樣可以使得畫面清晰、學生觀看起來也非常流暢;當以上內容全部完成之后教師就可以把自己制作的微課分享到班級的學習空間里了,同時教師要跟蹤學生的學習結果,查詢學生是否真的進行了觀看、學習。微課的整個制作流程就是這樣的,教師只有把這幾個步驟想清楚并付諸于實踐,利用微課教學的效果就不會太差。
三、微課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作用
在初中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微課來教學的優勢在哪里呢?我們可以從對學生方面、教師方面、教學本身這三個方面來分別進行闡述。
(一)微課的運用對學生方面的積極影響
微課教學的形式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初中生正處于一個叛逆且潮流的年齡段,叛逆是因為他們喜歡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如果教師不能吸引我的興趣,我就不愿意聽課,潮流是因為他們總是能夠捕捉最流行的元素,對“微信”“微電影”“微博”等一系列潮流的東西運用得心應手,而微課恰好滿足了學生的這兩點需求。首先,微課中可以加入一些視頻、圖片等元素,這些元素比文字的魅力更大一些,更能從視覺、聽覺上對學生進行沖擊,從而吸引學生的興趣;其次,微課是近幾年多媒體普及之后流行起來的,學生總是喜歡對新興的事物產生興趣,他們更愿意去了解微課的內容、微課的制作形式,甚至有一部分學生會愿意協助教師一起完成微課的錄制。舉例而言:在進行《觀察生物》中“細胞”的教學時,如果教師只是借助自己的語言來告訴學生“什么是細胞、細胞的結構是什么”的話,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能并不高,但是如果教師能夠把“顯微鏡下的細胞圖片、視頻”制作到微課中,并讓學生通過視頻來自己觀察、總結細胞特征的話,相信學生的學習興趣肯定會更濃厚一些。
微課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為微課是對一些重點、難點知識的拓展延伸,它能夠把學生不理解的一些知識用更清晰、深入的方式表示出來,這種形式自然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舉例而言:在進行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時,如果教師只告訴學生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內容是“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會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學生可能并不理解,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見到的是“由于沒有外力作用,小車在滑行一段時間之后就停止了運動”,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形式來加深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教師可以搜集一些宇航員在太空中活動的視頻,并在微課中詳細講解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們見不到“永遠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案例,這樣一來學生理解起來肯定會更容易一些。所以在初中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來進行教學。
(二)微課對教師方面積極的影響
微課能夠提升教師的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學的進步,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用,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才能緊跟時代步伐、才能適應越來越“叛逆”的學生。微課的制作看似只需要教師錄制一個小視頻、音頻而已,實質上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查和鍛煉,因為教師要在5分鐘內把一個知識點講得清晰、透徹是非常有難度的,教師需要不斷構思、完善才能把微課做好。首先,教師需要使用幽默的語言來教學,雖然視頻簡短,但是無趣的話也會讓學生感到疲憊,這就需要教師用學生最感興趣的方式把知識點呈現出來,例如在進行《天氣與氣候》的微課教學時,如果教師用“你們可以從天氣預報中來想造成這種天氣的原因”這種語言來教學的話,學生的興趣并不大,但是如果教師用“老天爺是善變的,不是每天都笑瞇瞇的,所以我們可以關注一下天氣預報,去猜測出現這種天氣的原因是什么”這種幽默的語言來組織微課的話,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高;其次,教師要具備專業的素養,要設想到學生學習微課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是什么、應該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只有這些問題考慮全面了,教學的質量才能得到提升。所以從這兩點來講微課能夠提升教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