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君
說到寫作,既是學生的心頭“恨”,亦是老師的心中“哀”。回思自己在上一屆四年的作文教學中有何得失,面對新的課程改革,面對新一屆的學生我可以繼承發揚什么,又去改進什么?通過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再聆聽專家一席宏論,感覺共鳴頗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教育專家也指出作文訓練應該有規劃,要體現階段性、連續性和漸進性。學生要寫好作文,究其根本是兩個要素:一是要有豐富的積累。二是要有必要的寫作技巧。其中豐富的積累又是寫作的根本,只有技巧的文章是沒有靈魂的,只重寫作技巧的作文指導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但沒有技巧訓練又無法實現作文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那么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呢?經過幾年的摸索和實踐,我個人主張,作文教學中可以“先放后收”。在收放自如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在日常教學中從三個層面做了
嘗試。
一、四年初中學段中的“放”與“收”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先不說學生是不是巧婦,無米是絕難為炊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說“不同學段學生的寫作都需要占有真實、豐富的材料,評價要重視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不僅要具體考查學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查他們占有各種材料的方法。要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因此我覺得在整個初中學段的寫作訓練中,六、七年級的作文教學要“放”,側重對學生進行觀察、積累、選擇寫作素材的指導。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寫作知識的教學務必精要、有用。應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在前期放的基礎上,八年級就要開始“收”,側重常見寫作技法的指導。而九年級則是全面的更高層次寫作技巧的指導。最終讓學生無論見到什么題目都有物可寫,都能運用一定的技巧達到較高的寫作水平。
二、課外練筆和課堂習作的“放”與“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為了豐富學生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我從兩個渠道入手:一是每周進行一個話題的資料搜集,依據是一周課堂學習的需要,如文章寫作背景、作家介紹、作家作品、綜合性學習的要求等。這些資料的搜集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更是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二是寫周記。寫周記時,我對學生的要求簡單而明確:就是要真實、不要寫流水賬,注意詳略,對于內容、形式、文體、技巧一概不做要求,讓學生放開地寫。在這樣開放的寫作要求下,學生的文章雖然看來比較散淡,但是情感真摯,內容豐富,經常有充滿靈性的文字,動人心弦。為了鼓勵學生,就將這些文章發到班級的博客里,推薦到學校的網站,課前做交流點評。這樣的“放”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加了學生的積累。但是落到課堂作文寫作時,我就開始“收”,強調作文要“刻意而為”,要在現實觀察和積累的基礎上,選擇材料,精心剪裁、修飾材料,以切合題目的要求。這樣經過一定的積累,使得學生有物可寫,基本會寫。不僅學生的作文素材大大豐富,寫作能力的提升也初見端倪,初現成效。
三、一次作文的“放”與“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地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拿到一篇作文題,如果難度不大,我往往選擇不對學生做任何指導,而是放手讓學生自己討論一下就開始寫。從而避免因為老師的指導而限制學生的思維。批改完作文之后我會從內容、主題、文體等幾個方面將文章分成幾類,選出優秀和改進空間大的文章作為范文進行講評。講評中指出學生所犯的通病,指導解決修改的辦法,讓學生按照指導再寫。再寫也分三類要求:一是文章本已優秀的同學要另選材料或角度來寫。可以修改的同學在原來的基礎上結合老師的指導改進。不合格的推翻重寫。這樣一個題目,兩次成文,先自由寫,再經過指導重寫,先放后收,在“放”與“收”中保持學生的寫作興趣,尊重他們的體驗,又實現寫而有道,寫而有法。
經過幾年的嘗試與改進,這種指導和訓練的思路和方法還是頗為有效的,學生的寫作思維、寫作意識、寫作技巧,在這種收放之中均得到了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陳詩懿.小學作文教學研究文獻綜述[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3(1).
[2]陳璐.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培養創新思維[D].華中科技大學,201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