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對于此階段的課程教學,教師應當結合學生實際與教學內容特點,合理、恰當地進行教學。語文作為初中階段學生主要學習的科目之一,對學生的成長與知識積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教學做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的教學不應再以學生的成績為主,而是應當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創新、動手實踐操作等方面能力的培養,從而實現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那么,作為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自身教學方式,查漏補缺,使初中語文課堂更加具有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優點
所謂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指教師對學生的課堂教學范圍不再只局限于語文教學內容本身,而是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其他學科長處所進行的教學方式。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拓寬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與創新精神。除此之外,學生能夠運用其他學科特點對初中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學習,例如表格、圖畫等。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再運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大量從左至右的連貫性文字,而是通過圖畫、表格等方式將信息進行表達。由此可見,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并對學生的學習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有以下幾點:
一、培養了學生收集、整理、概括信息的能力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跟隨理解記憶的過程。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具有局限性。而通過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與非連續性閱讀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利用二者的共同之處——利用表格或圖畫表示信息,便會拓寬思維,不斷收集、整理、概括所學內容。這樣一來,二者進行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留心所學習內容,并積極主動地去歸納這些知識,從而培養了學生收集、整理、概括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更好地掌握。
例如,在教學《紀念白求恩》時,教師應當使學生明白議論文的三要素,同時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分論點。而此刻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教師將有關的分論點展示。除此之外,教師運用多媒體收集有關白求恩的資料,會使教學氛圍更加融洽,從而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改革做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通過初中語文教學,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加強。教師通過對初中語文進行綜合性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等方式進行教學,學生的能力與思維得到激發,從而使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培養與發展。而通過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學習與思維方式,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思考不斷創新。這樣一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并不斷發展。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不在于作者發現了多少新的內容與知識,而是應當對課堂教學起到促進與輔助作用,只有這樣才會使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學習。
例如,在教學第一單元《古代詩歌四首》時,教師對學生的培養不應只局限于對古詩內容的背誦,而是應當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通過《觀滄海》等古詩詞的講解,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大好河山的景象,從而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操。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培養學生更多的創新意識與能力。
三、拓寬了課堂教學范圍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的講述、板書與教材相結合。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下,教師所能想到的內容有限,并且運用并不便利。而對初中語文進行綜合性學習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師將大量的拓展內容有效展示并通過多媒體進行演示。在這樣的狀況下,教師課堂教學范圍便拓寬了,學生知識積累與見識便得到了有效的增強。
例如,在教學《秋天的懷念》時,教師向學生拋出作者母親說出的“好好活”有幾處,通過學生的探究思考,以小組的形式選代表進行回答,在學生回答后,教師給予積極的評價。除此之外,教師利用多媒體以簡單的表格形式對文字進行展示。同時,為了使教學效果更加突出,教師運用多媒體搜索有關史鐵生的內容,使學生對于課堂教學更加充滿興趣。
任何事物均具有兩面性,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也是如此。這樣的方式對初中語文進行學習,學生對知識的歸類、總結、記錄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同時,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對初中語文學習的創新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這樣的學習方式也具有不利的一面。這便需要教師積極調整,恰當引導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其真正地發揮優勢,并促進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熊梅.當代綜合課程的新范式: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和實踐[J].基礎教育論壇,2018(21).
[2]方勝.怎樣做好綜合性學習的“形散神聚”:“難忘小學生活”教學例談[J].教師,2018(24).
[3]黃珞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目標的認識及嘗試[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1).
[4]梁永強.七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設計[J].中國校外教育,2014(17).
作者簡介:陳榮榮(1977.06—),男,籍貫:福建惠安,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侯卿中學,職稱:一級教師,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