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英
摘 要:古詩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流傳下的藝術瑰寶,它象征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文明中華的標志和載體。古詩詞是文人墨客思想與情感的凝聚,是語言文學的精髓內容,也是提升現代人思想境界、文化底蘊的重要元素。隨著教育理念的轉變,語文教育不再是單一的知識教學,而是轉換為以促進學生文學素養和思想道德提升的教育觀念。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古詩詞賞析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經久不衰、歷久彌堅,凝聚著詩人的思想情感與文墨才情,或有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向往之意,或是官場失意的壯志難酬,又或是上善若水的至仁至善,無一不體現著詩人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發展學生文學素養、升華他們的文化底蘊是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務,這對發展其語文綜合素養切實存在積極意義。鑒于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優化古詩詞鑒賞教學,以促使學生在充分感受語言文學魅力的基礎上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弘揚者。
一、由誦讀出發,體會詩詞韻律之美
古詩詞是漢語獨有的一種文體,它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且基于它“句有定字、韻有定位”的特點,誦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妙不可言。這便表明古詩詞教學需從誦讀入手,讓學生在有節奏的朗讀中對詩人情感進行初步體會,并在韻律中找出詩人想突出表達的內容,如此一來,可以營造出適宜的課堂氛圍,二來則可讓大家在對詩詞意境知曉的情況下順利找出詩眼進行剖析,從而使詩詞教學成效事半功倍。鑒于此,強化吟誦,注重感悟便成了古詩詞賞析教學的首要步驟。
如在學習《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時,筆者首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這首詩的朗讀音頻,朗讀者在凄涼又哀愁的背景音樂中將作者的秋思之憂表現得淋漓盡致,大家在聽到頓挫有致的朗讀韻律后自然而然地陷入這種凄切悲苦的情境之中,似是想象出了詩人在夕陽下的孤寂身影。這時筆者則讓學生兩兩一組進行誦讀練習,讓他們在互讀互評中將重輕讀字眼勾畫出來,并深入探究透過這些字眼能讀出作者當時懷揣著哪樣的情緒,此舉意在讀出情感,讀出意蘊,直至熟讀成誦。
二、由詩眼入手,品味妙語點睛之妙
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詩眼是古詩詞的點睛之筆,更是古詩詞這一文體的靈魂。縱觀那些流傳千古仍膾炙人口的精彩絕句,無一不有著用意新奇、一語雙光關鍵字詞,古文之所以包含豐富的情感與意蘊,是因為它能用簡練的字句描繪出一幅令人心馳神往的完整畫面,這足以見得古詩詞中的一字一句都具有極為深厚綿長的意義。因此,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從詩眼入手,往往能直接抓住作者所表達的情思與意蘊,這為學生能夠精準地解析詩句含義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例如:在學習《春望》這首古詩時,在通讀過全詩后可以初步感知到整首詩氣氛壓抑,盡顯作者對國家的憂思之情,詩中前四句以景物描寫的形式刻畫出一副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雖然花鳥為娛人之物,在詩人的“望”中卻成了“恨別”與“驚心”,為全文奠定了沉郁的基調,后四句詩則描寫了詩人的思鄉情怯與憂國憂民,更是表明了詩人在“望”向家鄉與國土時皆是落寞情懷,大肆顯露著作者面對此情此景的百感交集與黍離之悲。由此可知,全文雖未出現“望”字,但“望”字以統領全詩基調的作用占據了詩眼的地位,因此在教學時借助“望”字去品析全文,更能充分體會到作者深陷痛苦的壓抑心情。
三、由情感著力,感受古韻文化之髓
體會古詩詞中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與挖掘詩句內涵主旨是古詩詞賞析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的重要途徑。拓展詩境、延伸古詩詞的內涵能夠在開發學生想象力的同時拓展他們的知識層面,如此使之對古詩詞所表達的內涵產生情感共鳴是提升其思想境界的必要手段,也是古詩詞教學的精髓。鑒于此,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可將作者表達的情感作為著力點,將原本表達詩人一人所思的情感延伸為富有教育意義的人生哲理,便可充分發揮古詩詞的語文教育價值。
如:在《陋室銘》中可以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與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從這簡練、純粹的詩中感悟哲理與情韻,再通過情感升華向學生傳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淡泊名利的生活哲理。又如:在《愛蓮說》中可以體會作者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贊,以及作者自身對高尚情操的崇奉與對庸劣世態的憎惡,隨后將情感進行升華并向學生闡述潔身自愛的高尚人格與灑落的胸襟。如此,通過古詩詞向學生傳達蘊藏在古韻文化中的教育精髓,既可使之充分感知古詩詞的獨特魅力,又能有效提高他們的人格品質,可謂是一舉兩得。
綜上所述,古詩詞是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凝聚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與民族情感。初中語文教師應結合學科特色充分利用古詩詞的教育價值,幫助學生剖析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文化精髓,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文化素養與學科能力兼具的復合型人才,從而使之思想境界得以實質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雅芹.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探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4):103.
[2]蘇玉敏.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