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桂寧
網絡文學打破了原有的文學格局,文學寫作呈現出另外一種景象,而其中最為重要的變化,就是寫作者、閱讀者以及作品的傳播獲得了更為自由的空間,人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寫作,也可以自由自在地閱讀,可以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更為充分自由的精神享受,這就是網絡文學帶來的最大的變化。
一
若干年前,也就是“文革”剛剛過去,當時的文學寫作界和批評界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就是“創作自由”。“文革”時期,文學寫作受到非常嚴格的管理,人們在單一的思想領域中很難獲得寫作的自由。以那個時期的傳播條件,文學寫作很難獲得充分發展的空間,寫作自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望。當時的人們主要還是從原有的技術條件討論文學的創作自由,或者,只是試圖在思想空間獲得更多的自由度,但其技術條件不支持廣泛的創作自由。
若干年之后,互聯網的發展已經極大地打破了原有的文學格局,互聯網給寫作自由拓展了廣闊的空間。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寫作自由不期而遇地出現在互聯網時代,也只有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條件下才能實現,
同時,思想形態的發展,也使寫作自由有了充分的條件。全球化社會的到來,各種思想互相交流,人的思想也進入了更為廣闊的領域,文學寫作獲得了從思想內容到技術條件的充分支持,寫作自由也就自然地出現。
與傳統媒體比較,互聯網受到的限制較少,它降低了寫作的門檻,許多作者能夠輕易地跨越這道門檻,進入文學寫作的領域。
傳統媒體能夠登載文學作品的平臺非常狹小,還有嚴格的守門人限制,編輯以及管理機構擁有巨大的權力,編輯手中擁有對作品的裁判權,他們能夠運用手中的權力裁決作品,可以決定某一篇作品的取舍。而這不僅僅是對一篇作品的裁決,更是對某種類型的思想內容,某種群體,或者更大范圍的文學生產機制的掌控。
1950年代,軍隊作家高玉寶以自己的生活經歷為內容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命名為《高玉寶》。這位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作者的創作成果,推動了軍隊一大批具有同樣經歷和條件的作者投入創作,他們也寫出了各種描寫自己生活的文學作品,但是很快地,這些作者被認為不適合寫作文學作品,作品也難以發表,從而被壓縮,最后消失了。這個創作群體的消失,也是一種文學創作景觀的消失。
這是當時的一個知識群體,當時中國社會整體的文化水平不高,具有小學水平以上的人群所占的比例也不高,文學的園地也相當狹小,不足以容納更多的寫作者,再加上這個時期意識形態的嚴格管理,也不能讓更多的人在文學的平臺上自由寫作。當時的文學平臺不足以承載如此眾多的寫作者,不同層次的寫作者難以獲得更為充分的表達權力,因此這個群體自然地消失了。
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社會環境以及特定的技術條件下,文學要想廣泛地發展是不容易的,它更多地受到守門人的掌握。沒有了發表傳播的平臺,文學就難以獲得充分的發展。
“文革”時代,文學寫作受到嚴格規定,作者被嚴格要求按照“三突出”的原則寫作,還規定是領導出思想,群眾出生活,作家出技術,這樣的寫作沒有更多的自由空間,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創作。
互聯網時代,人們更容易跨過文學寫作的門檻,進入到文學領域。一方面是社會整體的文化水平已經提高;另一方面是能夠登載文學作品的平臺更加廣闊,傳播渠道也更為暢通,文學作品的接受群體越來越廣泛,網絡文學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網絡文學受到商業力量的推動,形成了商業性的文學生產機制,文學也在社會上更加有效地傳播。
在互聯網上,文學寫作的自由空間被充分地開發出來,這個空間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文學的狹小空間。每個人都擁有從事文學寫作的權利,只要想進入,都能夠在文學領域一展自己的才華。
互聯網不僅僅從技術上給文學作者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公共領域,這個公共領域包含了思想藝術的廣泛內容,更包括了寫作的權利。信息量大、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互聯網為文化藝術公共領域提供了最大的技術支持。寫作空間擴大,寫作的自由度是由這些綜合的條件所構成的。
二
在今天,社會整體的文化水平已經提高,許多人都能夠用文學表達自己的訴求,他們可以在網絡平臺上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表達各種生活方式和生活行為。
網絡文學作者可以自由選擇題材,選擇自己的寫作領域,他們還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和寫作立場寫作。這一點對他們很重要,面對變化的社會,面對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面對文學的世界,他們能夠從自己的角度闡述人,闡述世界,這是寬松自由的寫作。
對網絡作者而言,他們能夠更廣泛地選取生活的題材,甚至超越現實生活,描繪各種神奇的世界,虛幻的世界;他們還可以重新構造歷史,架空歷史,在人類已有的或者未有的領域中自由抒發自己的見解。
網絡文學作者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不斷修正自己的創作方向,他們可以腳踏現實描寫現實的事物,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展開自己的想象力,展示虛無的世界,使其文學產品擁有更為豐富的色彩。
網絡作者的寫作觀念可以是自由的,因為門檻較低,各種觀念,不管是高雅的還是世俗的觀念,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迅速展開,網絡傳播范圍廣,傳播迅速,有時候哪怕是管理部門試圖對之進行控制,但也難以進行。
大多數時候,某種寫作觀念往往是在不聲不響的過程中已經展開,并且形成了特定的類型。這些類型逐漸凝聚放大,可能會形成具有巨大輻射功能的系統。比如說,有一些可能有悖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文學作品,可能就會在不斷的聚集過程中形成某種文學類型,而將其功能迅速放大出來,如耽美小說、架空小說,以及修真靈異小說等。這些小說在傳統觀念中往往可能會成為批判的對象,但是在網絡平臺上,它卻能夠迅速地放大,吸引很多同道者參與介入。他們接受這些觀念以后,會形成合力,突破或者顛覆傳統的倫理道德底線,形成另外的文學類型或者觀念,直接對現有的社會觀念進行沖擊。
網絡文學的寫作自由還表現在它的去中心化去權威化,它不受制于某一個中心的規定。也許每一種類型的文學的中心價值是特定的,但它不一定依附于某種權威的或者傳統的價值觀念,每個作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觀念或者寫作狀態表達自己,而且這也無所謂邊緣化的問題,因為每一個作者就是自己的中心,或者讀者就是中心,他可以建構起自己的文學中心。在這個場域中,他可以充分地展開自己的想象力,表現自己的存在方式,他也可以通過這種表達方式,這種知識系統傳達自己的思想觀念,哪怕僅僅是傳達自己的感性認識。
網絡寫作的自由還在于作者能夠放開自己的想象力,迅速地將自己的想象訴求表達出來。互聯網是一個能夠容納無限內容的空間,這也使得作者可以在寫作過程中享受到極大的快樂。
三
傳統藝術會給現代人提供一定的藝術資源,或者培養出某種藝術的素質和特點,但是真正的藝術創作者,它既擁有傳統藝術的基礎,同時也能夠超越這些藝術,在自己的感受中將原有的藝術資源重新塑造,形成自己的藝術特征,這就是藝術家的創造特點。
互聯網給人們提供了這種可能性,因為有著非常廣闊的藝術發展的平臺,也因為有了各種技術力量的支持,文學作者在這個領域可以有更多的發揮。他們進入互聯網寫作的門檻低,藝術感受能夠隨時進行表達,這反過來會激發出更為豐富多元的創造力,也讓他們在這樣的平臺上更多地開發出自己的潛力。
其實創作自由只是一種相對的狀態,它相對于物質條件,物質環境,也相對于自己的精神基礎和精神條件。如果作者能夠將這些條件綜合成自己的素質,在網絡平臺上盡情發揮,他就能夠獲得更大的自由度。
互聯網上的創作自由不僅僅局限于某一種作品,或某一種價值表達,它更多是顯示出多元化,多形式的藝術感受。創作自由就是能夠在文學上顯示個人特質,在表現這些特質方面沒有更多的約束。
自由的寫作就是不管什么題材,什么想法,都能夠自由地表達,最充分地發揮潛力,把自己的才華盡可能地表現出來。
這在傳統的寫作平臺很難做到,但是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技術提供了非常強大的支持和便利,人們可以讓表達跟上自己的思維,同時能夠在互聯網平臺上迅速傳播。它縮短了寫作到傳播的過程,每一個人能夠將自己的精力最大限度地放在寫作之上。
傳統媒體的寫作者往往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去處理關于出版的問題,互聯網簡化了寫作與出版傳播之間的聯系,也減少了相應的限制矛盾。這不僅僅是在技術上構成了便利性,同時也緩解了精神上的壓力,消解了影響寫作的外界壓力。
作者一旦有了與寫作相關的外部障礙,就會直接影響到表達,表達很難隨意任性,想象力也容易受到束縛,因此消解外部世界的壓力,或者在某種技術平臺上獲得對外部壓力的緩解,就能放開作者的寫作能力,讓他們迅速地將自己的想象思考轉化為文字符號表達出來。
創作的自由度是隨著文學寫作的空間和條件變化的,在印刷時代,或者說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創作是有某種特定限制的。在互聯網支撐了寫作傳播的平臺以后,這種創作的自由度也就會有更大的擴展,它不是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的擴展也意味著社會科技的進步,繼而是文學的發展。印刷術出現以后,也曾經將有限的傳播條件迅速擴展,許多社會的思想觀念能夠通過印刷術迅速地傳播到民眾之中。
某種特定的傳播條件在其出現早期,可以有很大的傳播效果,但是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也許又會受到某種特定力量的限制,也因此達成某種相對的社會傳播的平衡。同樣,互聯網傳播也可能會遭遇這樣的境況,在其發展初期,由于各種制約的條件不夠充分,它可能會迅速地泛濫起來,可是等到某種社會力量對其進行綜合性限制的時候,其空間又會逐漸縮小,其傳播的力量會與社會力量形成某種平衡,其自由度可能會受到更多的限制。比如說網絡搜索引擎就可以迅速地將各種言論的關鍵詞搜索出來,進行限制。
可是,這畢竟是一次質的飛躍變革,而且在它迅速膨脹擴大以后,也還很難將之退回到原有的狹窄的空間里,至少它已經突破性地擴展了更大的公共空間,使這個擁有巨大容量的網絡平臺也產生出更多的創作觀念,以及自由的觀念,包括人對自身存在力量認識的觀念。
傳統出版業對文學的傳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出版業推動了文學的發展,文學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不過,由于政治意識形態的高度統一管理,文學作品的出版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查,才能進入到出版發行的渠道。這是非常嚴格的過程,審查成為守門人最為重要的權力實施過程。出版直接控制了作者能寫或者不能寫,寫什么或者不寫什么。每一部作品的思想題材,乃至于文字語言,都必須符合政治規范的要求。這種嚴格的管理在一定時代確實使得文學作品非常有限地傳播,當然也制約了作者的寫作。這樣的條件很難做到自由地寫作,影響到藝術創造力的發揮。
一般情況下,藝術的創造往往是個人的,作為感性藝術的表達方式,它不受太多的理性的制約。由于個人的主觀性,作者面對世界,看到什么,怎么看,怎么理解,怎么表達,都是個體化的,很難有統一的答案。如果一個社會使用統一的規定去框定作者,就會制約作者的創造力,這不是文學生長的最佳土壤。
互聯網是一個廣闊的展示平臺,促進了文學的發展,文學得以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這一片廣袤的土地上可能會生長出各種各樣的植物,既有家養的花草,也有野花野草,但不失為百花齊放的場地。百花齊放是一種自由狀態,它只有在互聯網時代才能夠有效地成為現實。
網絡技術提供了多終端,多節點的文學分布,人們可以從不同的終端進行寫作,發表自己的作品。文學作品可以由不同的渠道傳播,這種傳播不一定要集中通過某些特定的平臺,它可以在多個平臺上同時發布,甚至可以超越特定地區的管理平臺進行傳播。互聯網催生了更為廣泛有效的創作機制。創作自由,也只有在這樣廣袤的土地上才能夠有效地完成。
四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網絡文學讀者的基數非常大,形成了不同的讀者群體、集群或者階層。讀者根據自己的趣味選取閱讀的文學作品,這反過來又刺激了網絡作者的寫作。這是重要的互動過程,它借助網絡平臺進行,網絡文學在中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在網絡文學的平臺上,讀者是自由的,他們可以選取自己喜歡的作品閱讀或者消費,這是他們的自由。他們有擁有這方面的權利,只要支付相應的費用,按照市場價,獲得相應的文學產品,他們就可以自由消費。他們擁有選擇的權利,他們可以讀或者不讀,這實際上就是自由的權利。
他們不被別人要求讀,也不被別人要求而不讀,他們是根據自己的興趣閱讀,當他們受到某個作品吸引時,當他們感覺到這種支付是值得的時候,他們就會按照自己的需求付出一定的經費,這是交易,而交易本身是公平的,是自由的。
閱讀的規定性往往制約讀者的自由理解和想象。在這個世界上,人們應該可以獲取不同資源的知識,可以享受不同的文藝作品,這種獲取是自由的權利,它可以促進創作的自由,促進文學的發展。
互聯網使文學與市場銜接在一起,文學有了推向市場進行傳播的重要媒介,這個媒介有非常強大的商業資本的支持。商業資本本身是以盈利為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它將文學藝術與市場盈利結合在一起,這就在某種程度上突破了政治意識形態對文學的單一限制。
市場經濟迅速地掩蓋了政治意識形態對文學藝術的直接管理或控制,在某種程度上淡化了文學藝術的意識形態屬性,而將其直接納入到經濟運作的環節之中,讓經濟屬性覆蓋或者替代文學藝術所具有的意識形態屬性。
這可能會打破傳統規則對文學藝術的束縛,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形態也不得不屈服于經濟的需求,出讓一定的權利,讓經濟主導文學的發展,人的感性化的審美組織和秩序受到市場經濟的直接引導。
這是一種有償的閱讀消費,有償的閱讀審美,是市場化的閱讀審美,但這并不一定影響審美的效果,審美的程度,市場和審美可以聯系在一起,也可以產生距離。進入審美閱讀階段,審美的過程可以遠離市場,也遠離作品的商業屬性。
也許在今天的人們看來,閱讀的自由度是微不足道,因為人們可以相當自由地閱讀網絡上的各種文學作品。可是在計劃經濟高度統一的時期,閱讀是被統一的,人們只能是定向的閱讀,人們必須閱讀“正確”的文學作品,閱讀符合政治要求的文學作品。不符合政治要求的文學作品不能出版發行,也不能夠進入到閱讀的領域。
有了互聯網,作者和讀者有了互相溝通的渠道,他們能夠在這個領域將文學的精神產品迅速地轉化為日常生活的需要,它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們可以從這里獲得審美享受,獲得精神安慰,獲得精神的激動。生活需要安慰,需要激動,也需要精神的種種資源,互聯網在這個領域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文學藝術的精神產品。
五
網絡文學擁有市場的自由度,文學網站為文學提供了重要的交易平臺。人們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購買文學作品,消費文學作品。
市場經濟刺激了網絡文學的發展,市場經濟對網絡文學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網絡文學融入商業社會的運作軌道,成為商品的一部分,人們有權利購買消費,并在消費過程中獲得審美享受,網絡文學在商業化,全球化的背景中獲得了最大的發揮空間。
作者生產出產品,將之掛在網絡平臺上銷售,這個產品能夠吸引消費者,獲得消費者的青睞,他們就購買消費。網絡文學寫作以及購買閱讀就具有了商業的屬性,是商業的行為。
這種屬性看上去帶有強烈的商業色彩,很容易被認為是消解了文學的藝術本質,讓藝術成為商品化的存在。但是,正因為有了商業屬性的保護,或者作為屏障,寫作自由發展也獲得了更大的空間。
互聯網的巨大平臺給文學產品的市場化帶來了更多的機會,作者可以在不同的節點上將自己的文學產品推銷到網絡上,推銷到市場中。不同地點的接受者都能夠獲得這些作品,他們不斷強化文學作品的市場自由化,文學作品會在更大的空間發揮它的功能。
全球化的傳播交流使網絡文學獲得更為廣泛的傳播,而且其信息量,信息密度也有了空前的擴展。
網絡文學作品已經不是純粹的意識形態產品,它還是商業化的產品,具有商業的屬性。在互聯網平臺上,其商業屬性更加充分地表現出來。人們可以通過購買方式消費該產品,消費者的選擇性很大,這種消費擁有很大的自由度。能吸引人的,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他就愿意購買,愿意為消費付出代價;不適合的,他可以不選擇。不選擇,也是一種權利。這就是文學接受的自由,受眾有選擇的自由,也有不選擇的自由,因為它是以商業交易的方式選擇接受或不接受。
從事文學生產,可以謀生,可以養活自己,還可以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這種能夠養活作者的市場機制,對網絡作者的生存發展至關重要。他們可以通過寫作謀生,通過寫作獲得經濟上的獨立,這是寫作自由的基礎。作者可以通過市場獲得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寫作也就不再是體制中的事情,而是由體制外的條件從事個體化的寫作,這是自由寫作的基本條件。
文學作品的商業屬性給文學的寫作自由涂上了一層保護色,作者可以在這個空間獲得生存的機會。商業需求可以直接養活作家,他們能夠在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地位,獲得生存的基本條件,甚至可以獲得超出基本生存的利益空間,創作出優秀的文學作品。文學寫作有了經濟的保障,這是市場化的自協調的結果。這個過程還在不斷平衡完善,但文學的市場化卻保護了作家所擁有的個體化的權利。
隨著文學市場的擴張,資本對網絡文學平臺的投入越來越大,資本對網絡文學的運作有推動的作用,但是,資本需要的是盈利,它以市場為目標,盡可能地擴大網絡文學的生產力度,提高產量,獲得更多的利益。眾多的作者因為經濟利益投入到網絡文學的寫作之中,哪怕僅僅是為了經濟利益,也是合理的,更何況還可以獲得精神的滿足。
市場化的文學寫作,在擺脫意識形態控制的同時,可能也會進入到受市場控制的狀態之中。在市場化過程中,資本對網絡文學的控制力度會越來越大,或者出現壟斷,也就是說,文學寫作的自由度會與商業市場的統一聯系在一起,受到資本的壟斷。資本也許會容許不同于意識形態的文學元素,但是它也會產生出新的要求,形成新的約束力量,對文學進行控制。它主要是圍繞相關的經濟利益而運作。寫作受到資本的控制,資本對文學寫作進行引導性的推動,可能會成為網絡文學寫作的重要走向。
市場會細分出不同的寫作群體,如不同級別的作者,不同類型的文學。靈異小說、盜墓小說、耽美小說,都有相應的寫作和閱讀群體。他們按照市場需求提供作品,閱讀作品。盡管直接的經濟利益推動了不同類型的寫作,但是,至少他們還能夠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選擇。
不過,文學市場化仍然是寫作自由的保障。市場化由多種元素構成,具有商業屬性的市場化的產品,市場中的各種關系,包括生產者與市場的關系,市場與消費者的關系,都構成文學生產的產業鏈。作者只是文學寫作中的一環,作品在市場上銷售,經過消費者的消費,文學生產才基本完成。因此,文學生產是由眾多的人群進行的,這就意味著,如果要嚴格控制文學寫作,就要對整個社會進行嚴格的控制,而在現代社會,在全球化、互聯網時代,這種絕對管理是難以做到的,它也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進行。與傳統的文學管理相比較,這個空間已經遠遠超出了能夠控制管理的范圍。
六
創作自由不僅僅是外部環境的自由,它還包括精神的自由。每一個個體要獲得真正的自由,應該是在精神上徹底地獲得自由。正如尼采所說的,真正獲得自由的是少數幾個天才,因為他們不受上帝的權威知識約束,他們不受已有規則所規定。他們可以突破這些知識的規定,突破種種束縛,放開自己,任由自然的天性自由自在地飛翔。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才是真正的天才,也是他們所能夠享受到的自由。
這樣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也就是他們不受已有知識的規定,也不受已有的價值觀念的約束,他們可以有自己的感悟,有自己的創新,有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出的另一種知識,有幻想的能力,并且能夠極大地發揮自己的能力,突破已有知識的約束,將自己的創造力極大地發揮出來,這就是一種真正的天才的自由。
真正的精神自由,一方面是擁有某種知識或者多種知識,但是又能夠超越這些知識,在不同的參照點中創造出新的知識,當然這個過程需要有非常強大的綜合能力。從創作的角度而言,他們也許擁有某種民族的創作的特點,但是他能不能夠在這個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體驗新的藝術感覺,并且由此而獲得更多的創造性的發展。思想觀念,審美感受,藝術感覺,藝術表達,這些都可以有新的體驗和發展。
審美的自由實際上也是精神的自由,它也體現了社會的自由,在技術革命之后,審美精神的自由也得到了更大的拓展。當然,這有一個平衡和協調的過程,因為控制和反控制總是處在博弈的狀態,雙方可能會在矛盾沖突中獲得平衡,文學創作也達到相對的自由狀態。
總體而言,互聯網平臺已經給文學的寫作和傳播提供了自由的空間,作者、讀者都可以在這個空間中獲得自由的審美享受,盡管還有各種限制的可能性,但是,這已經是文學發展進程中的質的變化,是革命性的變化,文學的自由發展也將會在這樣的領域中獲得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