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艷
(北京鐵路局, 北京 100860)
[定稿日期]2017-09-07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橋梁施工方法也不斷發展。頂推施工法的基本原理是梁體通過滑塊作用于支撐墩上,通過連續作用千斤頂拽拉牽引鋼絞線,克服滑塊與滑道板之間的摩擦來達到梁體向前頂進。頂推法最早是1959年在奧地利的阿格爾橋上使用,之后頂推施工法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發展。頂推施工法是一種安全經濟的施工方法,避免高空作業,使施工作業更加安全,其設備機具能重復使用,降低施工成本,施工時對地面環境影響較小,特別在有交通線穿越的區域,施工時可以不必阻斷交通。
本文主要結合某公路鋼箱梁橋上跨鐵路采用頂推施工、開展現場監測,分析鋼箱梁橋在頂推施工過程中的應力大小及分布規律,為后續類似工程的施工監測提供依據。
某公路鋼箱梁橋上跨鐵路橋梁段主線為雙向六車道。鐵路為非電氣化線路,路基形式為有砟軌道,鋼筋混凝土枕,鐵路兩側無防護圍欄。公路與鐵路的交叉角度49.8°,軌頂高程4.768 m,鐵路位于直線段上。
公路橋跨越鐵路位置采用42 m跨度,梁體高2.1 m,寬13 m,重達670.4 t。上部結構采用單箱三室結構形式的鋼箱梁,頂板厚20 cm。頂底板間設置四道腹板,箱梁間隔3 m布置一道橫隔板,兩側懸臂挑梁長度均為1.8 m,順橋向間隔1.5 m布置挑梁腹板及挑梁底板,形成T梁懸挑形式。
為確保梁體受力安全,在梁前端及后端均設置鋼導梁,前導梁長28 m,后導梁長20 m,下部結構采用蓋梁接樁柱形式,墩柱直徑1.5 m,鉆孔灌注樁直徑1.8 m;樁柱漸變段設置橫系梁,系梁截面尺寸為8.3 m×1.2 m×1.6 m。橋梁與鐵路的位置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跨線橋上行與鐵路的位置關系
頂推法施工過程具有如下特點:采用頂推法施工時,由于梁體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化,導致每一個截面在施工中的內力也不斷地變化,且每一個截面的正、負彎矩交替出現。因此,非常有必要實時監測橋梁關鍵位置在頂推過程中的線形變化、應力大小及分布規律。通過監測,掌握橋梁施工過程的線形狀態及受力情況,為精確控制施工過程、確保施工安全提供依據。
根據工程概況及試驗目的,主要進行如下內容監測:
(1)鋼箱梁頂推過程關鍵部位的應力。
(2)鋼箱梁頂推過程中的線形控制監測。
通過試算分析,在鋼箱梁上選取典型截面進行應力及變形監測布點。為了判斷鋼箱梁在頂推過程中任意時刻的狀態是否安全,在頂推施工過程中采用計算機連續采樣、自動記錄應變數據,及時了解大橋的應力變化情況,為評估橋梁結構的安全和施工過程的安全提供指導。應力監測的過程如圖2所示。變形監測采用全站儀自動監控。

圖2 應力的測試方法
根據橋梁頂推施工的受力特點及前期的計算分析結果,并結合具體的頂推施工方案,重點進行如下截面測試:(1)前導梁與鋼箱梁連接處;(2)鋼箱梁最大下撓狀態時;(3)箱梁跨中截面;(4)箱梁距后導梁10 m;(5)鋼箱梁與后導梁連接處,具體測試截面如圖3所示。以截面②為例,鋼箱梁測點布設如圖4所示。

圖3 鋼箱梁布置截面示意
將頂推施工中的監測數據結果繪制為曲線,可以直觀地看出各個截面的應力變化情況及應變最大、最小值,通過與限值對比判斷結構物是否安全。
3.1.1 第①斷面
在鋼箱梁頂推過程中,鋼箱梁第①斷面位置處梁體應力監測結果如圖5所示。
由圖5可以看出,箱梁第①斷面梁頂面的應力在橋梁頂推過程中有波動,應變曲線說明在頂推的初始階段前導梁懸空時鋼箱梁第①斷面上表面受拉應力,頂推后半程當前導梁搭接上對面的橋墩上時,第①斷面上表面受壓應力,變化規律與實際工況相吻合。從測試數據來看,在整個頂推過程中,該斷面梁頂的受力最大值為171MPa,小于Q345鋼材的強度預警值,故結構處于安全狀態。

圖4 鋼箱梁第②橫截面布點(注:●代表布點位置)

圖5 第①斷面應變監測值
3.1.2 第②斷面
在鋼箱梁頂推過程中,鋼箱梁第②斷面位置處梁體應力監測結果如圖6所示。

圖6 第②斷面應變監測值
由圖6可以看出,與①斷面類似,箱梁第②斷面梁頂面的應力在橋梁頂推過程中亦有波動。數值與①斷面相比,在頂推的初始階段及結束階段鋼箱梁第②斷面上表面受力較小,頂推中間階段第②斷面上表面受拉應力相對大。從測試數據來看,在整個頂推過程中,該斷面梁頂的受力最大值為95.6 MPa,小于Q345鋼材的強度預警值,結構處于安全狀態。
3.1.3 第③斷面
在鋼箱梁頂推過程中,鋼箱梁第③斷面位置處梁體應力監測結果如下圖7所示。

圖7 第③斷面應變監測值
由圖7可以看出,在頂推的初始階段鋼箱梁第③斷面上表面受力較小,頂推中間階段鋼箱梁第②斷面上表面受拉應力,在頂推的結束階段鋼箱梁第③斷面上表面受一定程度的壓應力,這與正常工作狀態下跨中梁體上表面受壓應力的現象相吻合。從測試數據來看,在整個頂推過程中,該斷面梁頂的受力最大值為79.2 MPa,小于Q345鋼材的強度預警值,結構處于安全狀態。
觀察第④、第⑤斷面的監測數據,發現也有類似的曲線變化趨勢,但變化幅度較小,即整個頂推過程受力簡單,所以結構處于安全的狀態。
利用全站儀對頂推施工中的梁體偏移情況進行量測,結果如圖8所示。

圖8 梁端偏移結果
從圖8可以看出,梁體在頂推過程中,前端和后端都隨著頂推過程出現了水平偏移。但當偏移量較大時,施工單位都及時進行了糾偏,使得梁端的水平位移均控制在允許范圍內,保證了頂推施工的順利完成。
總體來看,在整個頂推施工過程中,梁體位移偏差都處于控制范圍內。且在梁體頂推最后部分,重點工作是進行糾偏,保證了梁體處于正確的空間位置。
(1)梁體在整個頂推過程中,頂部和底部的拉壓應力交替出現,且基本呈對稱分布。這主要是由于梁體在頂推過程中,測試截面通過橋墩上方,從而產生了彎矩的交替變化。從測試數據來看,在整個頂推過程中,梁體受到的最大拉應力為171MPa,與鋼箱梁允許強度相比,結構處于安全狀態。
(2)對比鋼箱梁在頂推過程中的應力值可以看出,最不利位置為前導梁與鋼箱梁的連接處,最不利工況為前導梁完全懸臂狀態。因此建議,如果采用鋼箱梁頂推施工,應加強鋼箱梁與前導梁的焊接質量檢測,重點關注前導梁懸臂后的施工監測,以確保施工安全。
[1] 范立礎.橋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 李福生.北京密云潮白河大橋鋼箱梁三滑道頂推施工技術[J].鐵道勘察,2013(1):83-85.
[3] 趙勇.下穿鐵路斜交框架橋受力分析[J].鐵道勘察,2015(6):91-93.
[4] 王春生,唐友明, 崔文科, 等.跨越運營高鐵的鐵路鋼箱梁橋頂推施工風險分析[J].鋼結構,2015,30(4):34-39.
[5] 李小和.跨既有鐵路單孔128m豎曲線箱梁頂推施工技術[J].鐵道建筑技術,2012(8):8-12.
[6] JTGD 62-2004 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2.
[7] JTG/TF50-2011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1.
[8] JTGD 64-2015公路鋼結構橋梁設計規范[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5.
[9] 張曉東.橋梁頂推施工技術[J].公路,2003(9) : 45-51.
[10] 黎世勇,王衛峰.某大橋頂推法施工應力監測[J].廣州建筑,2005(6):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