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慧
東風汽車公司已與20余家央企簽訂“走出去”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研究與探索適合中國車企聯合出海的有效模式與路徑。
在國內,東風汽車公司事業基地主要分布在武漢、十堰、襄陽、廣州等全國20多個城市;在國外,東風汽車公司也已形成全球化事業布局,自2011年成立國際事業部起,已分別從統一規劃出口產品、統一謀劃海外市場、統一樹立海外形象、統一安排海外業務四個角度,用制度和戰略去推進其海外事業的轉型。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7月至今,東風汽車公司已累計向全球60多個國家出口汽車30多個品種,累計出口量超過30萬輛,實現出口創匯近60億美元,海外從業人員近500人,發展海外經銷商網點770余家、服務網點700余個,并在重點市場如伊朗、俄羅斯、南非、印尼等地區都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
其中,“聯合出海”是東風汽車公司發展海外事業所倡導的新模式。截至目前,東風汽車公司已累計與20余家央企簽訂“走出去”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研究與探索適合中國企業“聯合出海”的有效模式與路徑。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東風汽車公司在全球化事業布局中收獲頗多:2012年9月,收購瑞典T工程技術公司;2013年,與沃爾沃建立戰略聯盟,借助其全球資源,發展東風品牌商用車;2014年以8億歐元入股PSA,中國車企業首次戰略性入股世界級車企,并成立新的銷售公司,同時以東南亞作為雙方協同出海的戰略起點;同樣是在2014年,與格特拉克成立合資公司,生產具有全球標桿意義的雙離合自動變速箱;2017年4月,與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航運、物流、港口、海外發展等領域加強合作,并強調將進一步深化在物流領域的協商與合作,希望成立聯合課題組,分別在北美和歐洲各選擇一個重要港口,同時設立一個以東風產品為主的港口物流樣板示范線路;2017年8月,與雷諾-日產聯盟強化戰略合作,宣布建立一家新的合資企業,開啟“東風-日產-雷諾”金三角計劃,聯合開發電動汽車并在全球銷售。
據了解,東風汽車公司海外中期事業計劃將著力構建“3+3+N”戰略模式:3個深度KD項目、3家海外銷售公司、多個板塊主導項目。與此同時,形成具有東風特點的KD模式、銷售平臺模式、戰略合作模式、“一帶一路”跟隨模式等。
體現在具體數字上就是:未來五年,東風汽車公司將在海外7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放40余款產品,海外經銷商網點將增加至912個,海外售后服務網點將達到971個,2020年海外出口銷量目標將達15萬輛,且整車出口量占中國汽車出口總量的比例不低于上一年度占比。
而下一階段,東風汽車公司會將重點放在推進伊朗新商品導入、PSA戰略協同、阿爾及利亞與敘利亞KD市場等項目上;同時,積極開拓阿爾及利亞、敘利亞、古巴等新興市場。其中,東風汽車公司將以伊朗乘用車KD項目為基礎,提升本土化制造的能力;以俄羅斯銷售公司為基礎,提升屬地化銷售經營的能力;以阿爾及利亞市場為基礎,提升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從而促進整個國際化經營業務的轉型升級。
2017年7月25日,東風汽車公司首個俄羅斯旗艦店在莫斯科開業,也因此成為首個在俄羅斯擁有專營店的中國車企。 而在俄羅斯市場,除了投資成立東風俄羅斯公司外,東風汽車公司還收購了俄羅斯本土汽車品牌的銷售店,并改造成為東風汽車公司首家海外產品銷售展示中心。
另在阿爾及利亞,東風汽車公司則充分利用全球合作伙伴的資源開展產能合作,現已在阿爾及利亞累計出口汽車10多萬輛,市場占有率在當地中國汽車品牌中排名第一;在伊朗,東風汽車公司則是從簡單的貿易出口發展到工業化散件組裝,現已建成多個KD組裝工廠。
針對諸多熱點問題,東風汽車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與東風汽車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劉衛東接受《汽車觀察》雜志專訪,總結過去發展經驗、暢談未來發展趨勢。
問題:東風汽車公司近五年取得的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什么?所面臨的最主要的挑戰又是什么?成為PSA三大股東之一后的話語權是否加強了?
竺延風:最大成就是跟上了中國汽車發展的時代步伐,而關于PSA股東話語權的問題,我覺得是分量越來越重,比如PSA收購歐寶時,都離不開我們的決策。另外,PSA監事會主席既不是東風的人也不是PSA的人,而是前空客總裁,并且只有東風的監事是汽車專業領域的人,其他監事都是汽車領域以外的人。東風汽車公司的改革正在不斷推進中,如“廠辦大集體改革”和“三供一業分離移交”等都推進得非常迅速,特別是在十堰地區,過去是在山溝里想問題,現在是站在山巔看世界。
問題:國企中的容錯機制是否存在?繼廣汽與騰訊、上汽與阿里巴巴簽署車聯網戰略后,東風汽車公司在車聯網戰略上是否會考慮和一些互聯網公司合作?
竺延風:2017年我們揭牌了一個創新工作室,叫樊愉工作室,樊愉是一個人的名字,目的就是為其提供創新空間,擁有獨立預算,不是傳統平臺式KPI考核,也不是“不成功便成仁”的考核,而是讓其按照自己的興趣創造成果,我們則會根據他的成果選擇可產業化和可商品化的產品。我曾給他留過一個作業:汽車能不能跳芭蕾?能不能用變形金剛的思維來做?而至于這些能不能商業化,還有待更成熟的思考,但我們不會說失敗了就是不好。實際上,容錯機制在東風汽車公司已經逐步建立起來,不能說很廣泛,但肯定有容錯。“科技失敗”其實就是為成功所進行的探索,所以不能叫失敗。“十三五”期間,我們提出要致力于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從產品走向服務是東風汽車公司一個新的使命,在這個背景下,面向客戶出行的服務則是行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而新能源、智能網聯、四化則是相互關聯和交融的,無論是從產品角度還是從未來服務角度,我們都已經離不開互聯往來,所以東風汽車公司一定會和互聯網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目前我們正在構建一個可以面向未來智能網聯和出行服務的生態圈,會在適合時間對外提供更多關于合作伙伴的信息。endprint
問題:東風自主品牌乘用車高端戰略的規劃是什么?
竺延風:“乘東風、展紅旗”后面一句是“造一輛車給毛主席”。這句話體現的是發展思路,因為造一輛車只是一個孤立的產品,并不會產生整個汽車工業,也不能形成規模生產和技術進步。于2016年上市的東風A9帶給大家兩個信號:一是東風能造好車,二是東風造車質量大幅提升。實際上,東風A9的使命就是一種對體系的訓練。孟少農院士曾給東風自主品牌乘用車起了一個很好的名字——東風風神,希臘語是AEOLUS;東風徽標也很有寓意,兩只大燕從山中飛出,乘風而上。這些元素給東風自主品牌高端戰略奠定了非常好的文化底蘊和品牌底蘊,汽車不僅僅是鋼鐵和塑料,還是一種文化,汽車行業本就是在競爭中長大的,此不競爭,彼也競爭,一切看市場走勢。
問題:東風汽車公司未來會在哪些領域走得比較快?
竺延風: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產品商品化的問題,二是制造技術商品化的問題,三是材料商品化的問題。其中,產品商品化走得最快的有兩方面:一是混合動力車,二是電動車,這兩方面目前已基本實現商品化發展,只是仍處在補貼與非補貼的政策界限上。現如今,汽車已走在材料技術與電池技術的前面,氫燃料發動機的研究會在未來十年步入商品化階段。東風汽車公司新材料應用非常多,均已實現商品化應用了,如碳纖維傳動軸、汽車塑料材質后蓋板等。此外,我們也已大量應用虛擬現實技術了,可通過VR看到工廠裝備效率、運轉程度、后續管理等。汽車工程技術有點像計算機軟件迭代技術的打補丁,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每天都在發生變化。而關于情感化設計,一方面要加強汽車內外顏值的設計,另一方面要豐富車載軟件的應用。
問題:按計劃2025年和2030年東風新能源汽車銷量要分別達到36萬輛和100萬輛,市場占有率要達到18%和20%,而2017年銷售預期是4萬輛,與未來目標差距較大,如何保證宏偉藍圖的實現?
劉衛東:任何一家汽車公司所面臨的新能源壓力和挑戰都是巨大的。東風汽車公司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都對新能源戰略予以高度重視。“九五”期間,我們成立了國內汽車行業在新能源方面的第一個專業化公司——東風電動車公司;“十五”期間,我們主要以科研投入為主,是打基礎的階段;“十一五”與“十二五”期間,我們開始了示范運營階段;“十三五”期間,則迅速走規模、走量。作為央企,東風汽車公司在新能源上一直走得比較穩妥,非常注重核心能力的提升和經營管控的風險,且通過成本控制,并沒有走“先燒錢、再融資、再掙錢”的老路,而除了自主生產外,我們還有合資優勢,所以對此目標是很有信心的。
問題:東風新能源汽車在國內同行中處于什么水平?與國際同行相比還有哪些短板和不足?
劉衛東:針對新能源汽車發展主要有七個方面:第一,始終在戰略高度上予以重視,堅持高起點和高標準,不做技術上的倒退。第二,始終堅持技術領先,注重關鍵技術和核心資源的掌握。想做新能源汽車的企業很多,但多數既沒有資源也沒有核心技術,所以只能采取外包形式,而東風汽車公司則始終堅持用自己的核心技術,自己設計、自己生產,2017年年底我們還要再投資100億元。近期,東風汽車公司持股寧德時代,同期我們還在談一個新的電池公司項目。我們不愿意去做一個集成企業,而是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第三,始終堅持開放合作,并主動主導資源,東風所有零部件供應商都是開放的,但我們一定是主動主導,不能放棄最核心的能力。第四,始終堅持產品結構完善,我認為中國未來能源結構是多樣性的,純電動是我們的首選,但也不會只做純電動,重混、微混也要去做,這些都是回避不了的技術路線。第五,始終堅持做產業鏈,產業化進程要不斷加快。第六,最大挑戰不是技術,而是商業模式,目前新能源汽車往往不是由傳統4S店銷售,而是大客戶定制居多,網約車、租賃車都做得比較好,“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間將進入定制化生產階段。第七,始終注重風險管控,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非常快,用戶需求變化也非常快,很多還是示范運營階段,所以經營風險和安全風險管控是第一位的。
問題:未來海外戰略的具體布局是怎樣的?
劉衛東:“一帶一路”給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帶來很多機會,中國汽車出口已有15年的時間,最高時出口97萬輛,2012年以后有所下滑,2016年出口只有70萬輛,2017年大概在80萬輛。而2017年,東風汽車公司出口增長80%,其中,商用車在全國排名第二,乘用車大概排名第五。“十三五”目標是出口15萬輛,雖然我們在國內市場的增長性、聲譽性、合規性都很好,但在海外市場的風險性卻很大。我認為“十三五”是打基礎和摸索經驗的階段,而“十四五”則是中國汽車工業必須“走出去”的一個轉折點,屆時,國內市場會進一步飽和,國外法規和技術標準則會進一步國際化。東風汽車公司國際戰略的三條線是:第一條線堅定不移做戰略市場,已在伊朗、印尼投產,近期會在北非、西亞投產;第二條線建立銷售公司,自己做渠道、做服務,俄羅斯銷售公司已于2016年成立;第三條線做一些機遇性儲備,特別是和其他央企一起“借船”出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