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
井噴6年之后,處于產品更新換代、需求上升周期的重卡終于迎來了久違的增長年。
相隔6年,中國重卡銷量迎來了又一個新高點,以111.69萬輛登頂有史以來最高峰。
中汽協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重卡銷量111.69萬輛,同比大幅增長52.38%,刷新了2010年創下的101.74萬輛的歷史記錄。但是有意思的是,2017年的重卡總量雖然達有史以來最高,但是增速依然低于2010年的60%近8個百分點,無緣雙奪冠。
那么,2017年的重卡市場又有哪些年度特點?《汽車觀察》經過盤點發現共有如下幾個最鮮明的特點。
增速第一
2017年,中國汽車產業進入低速發展的時間節點,以銷量2887.9萬輛,同比增長3%收官。因此在中國汽車增速變增質的關鍵年份,重卡市場成為為數不多增長且增速最快的細分市場。
2017年商用車銷售416.06萬輛,同比增長13.9%,增速比上年同期擴大8.2個百分點,高于汽車總體10.9個百分點。其中客車銷量同比下降3%;貨車銷量同比增長16.9%。正是因為2017年的重卡市場的高增長,在客車市場銷量下滑的不利條件下,仍將商用車整體銷量拉高,其增速完勝乘用車市場。
分析2017年重卡市場的增長原因,無外乎老生常談的“政策”依賴。
“2017年重卡銷量大幅增長主要是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國家開始治理超限超載,淘汰了一些老舊車型,從而加快了新車需求。二是對基建、房地產項目的投入加大,物流運輸需求也在不斷加強。”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總結。
眾所周知,重卡市場有著3年一小周期,6年~7年一大周期的輪回特征,2017年距離2010年的重卡井噴年恰恰是6年時間。因此,處于重卡產品更新換代,需求上升周期的2017年就注定是一個增長年。《汽車觀察》記者仍然對2016年年底各大重卡品牌紛紛預測2017年重卡市場增長的共性記憶猶新,只是經歷了觸底的2015年之后,剛剛緩過勁來的重卡企業們,只是保守的預測2017年的重卡總量為85萬輛左右。以至于提前完成半年銷量目標的各大重卡品牌在2017年年中營銷會上紛紛調高了各自的年度銷售目標。
重卡按下游需求可分為工程機械重卡和物流重卡兩類,其中工程機械主要用于基建、地產投資,周期屬性較強。而物流重卡主要用于快遞、制造業、原材料等運輸,周期屬性較弱。2010年時,工程機械重卡銷量占比達80%左右;而2017年隨著我國基建投資趨緩、電商貨運量增加,重卡下游需求發生重大變化,物流類需求占比80%。雖然同為歷史井噴市場,但是重卡產品結構已經呈現出大逆轉,這也不難理解重卡前十名紛紛死盯載貨車市場的企業戰略。
前五排序穩固
一汽解放、東風、重汽、陜汽、北汽福田依然延續了2016的排序,而且重卡市場的紅利基本被前五大重卡品牌瓜分。前五名重卡的市場占比總和已高達84%,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看來,我國重卡品牌的消亡戰已經打響。
前五重卡企業中,第一名一汽解放銷量為24.08萬輛、增幅62.7%;第二名東風銷量為21.61萬輛、增幅51.5%;第三名重汽銷量為19.03萬輛、增幅54.9%;第四名陜汽銷量為17.31萬輛、增幅60.2%;第五名福田銷量為11.43萬輛、增幅45.6%。可見,前五大重卡企業的增幅均在50%左右,成為重卡市場乃至商用車市場上漲的功臣。
重回第一的一汽解放以62.7%的最高增幅繼續穩坐第一。輝煌的成績,離不開精準的預判、科學的謀劃。2017年解放圍繞核心區域,實行廠商聯動,強化資源保障,實施目標激勵,營銷網絡加大投入,廣集客、強維護,重推廣,成功打造了京津冀、河南、安徽、山東、山西、江西、遼寧、江蘇、吉林9個萬輛省份,其中山東、京津冀實現長春/青島雙基地過萬;河南、江西、安徽、江蘇實現青島銷量突破五千;牢固樹立了解放行業領先地位。同時,解放西南營銷部持續深化“258”核心策略,聚焦重點區域,夯實網絡基礎能力建設,強化衍生拓展,提升網絡盈利水平。
重汽依然保持著出口的絕對優勢。2017年實現整車出口3.3萬輛,連續13年穩居行業出口首位。作為國內重型車出口的排頭兵,中國重汽自2004年起實施“國際化”戰略,目前,已在俄羅斯、馬來西亞、尼日利亞等國家建設8個海外組裝廠,中國重汽產品已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初步打開了新西蘭、愛爾蘭、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大門。此外,中國重汽已經在90多個國家發展了263家經銷商,253個服務網點和228個配件網點,在14個國家或地區建立17個配件中心庫,在7個國家或地區建立15個境外KD工廠。僅2017年前11個月,中國重汽的出口量已占國內重卡出口總量的1/2。按照規劃,“十三五”末,中國重汽將實現國外市場銷售占全集團銷售總量的1/2以上,進入成熟市場銷量占出口總量10%的目標。
陜汽快速增長的態勢被業內人士驚嘆。2017年對于重卡行業來說是一個特殊年,對于陜汽來說更是一個實現新突破的創新年。2017年陜汽不僅重型卡車銷量突破16萬輛,創建廠50年來最好經營業績。2017年,陜汽重卡創造了行業“六個第一”:銷量和份額增速行業前五家第一,牽引車行業影響力提升第一,13L大馬力產品銷量第一,經濟型產品銷量第一,渣土車產品銷量第一,天然氣產品銷量第一;一年內,一路高歌猛進的陜汽,從三好生變成五好生,既產品好、銷量好、渠道好、服務好、口碑好,由此夯實了陜汽邁向高端的堅實基礎。
智能卡車元年
2017年,無一例外,國內各大重卡品牌解放、陜汽、福田歐曼、聯合卡車、上依紅相繼推出或者測試了“智能”卡車。比如一汽解放展示了牽引車和自卸車的“無人、智能駕駛”。無人駕駛解放牽引車,可以實現某些路段自動駕駛,實現駕駛托管、降低駕駛疲勞,提升行車的安全性;無人駕駛解放自卸車則可以實現某些艱苦、危險的工作環境中,通過無人機遠程操控,不僅能規避安全風險,還能減少人工成本。再如上汽紅巖創新研發的國內首款互聯網夢想卡車,它不是單純的“互聯網+卡車”的傳統升級,而是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和卡車產品技術的有機融合,最終達到降低營運成本、創造營運價值、追求極致體驗、打造人、車、物一體有溫度的生態體系。endprint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自動駕駛卡車的應用或將早于轎車,這主要源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卡車大多都行駛在高速公路上, 與轎車相比,其所面臨的路況相對簡單,而貨運卡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可以組成車隊,這可以進一步簡化自動駕駛卡車公司的工作,讓它們更容易處理擁擠和撞車風險的問題。另一方面,在貨運成本中,卡車司機帶來的人力成本較高,已經占整個的運輸成本的41%。
特斯拉CEO馬斯克曾公開表示,通過自動駕駛技術可以實現車隊密集行駛,未來特斯拉重卡的使用成本將會進一步降低。而特斯拉重卡全系標配的自動駕駛技術將使車隊以極小的車間距行駛,由于頭車能夠承擔幾乎全部風阻,后車能耗也隨之大幅降低。
兩大掌門換人
2017年,重汽、福田掌門人的變動成為重卡市場的大事件。
2017年11月3日,福田汽車連發數條公告,宣布掌舵福田20多年的王金玉因病辭職。同期發布的報告稱聘任鞏月瓊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任期三年。鞏月瓊現任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常務副總經理、財務負責人兼商用汽車集團 CEO。在此之前曾擔任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副總經理。與此同時,還聘任陳青山、武錫斌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資料顯示,1993年,年僅23歲的王金玉當上了山東諸城機動車輛廠的廠長。1996年,聯合其他99家法人單位,共同發起組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并將福田汽車打造為中國商用車知名品牌。
就在王金玉辭職的同一天,控股方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也主動辭任福田董事長一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個月后,重汽也迎來了換帥的關鍵歷史時刻。
2017年12月12日,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馬純濟由于年齡原因,卸下重擔,提名王伯芝作為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人選。彼時,董事長職務的任免,按法定程序辦理。
幾天之后,2017年12月17日,在2018中國重汽商務年會上,王伯芝首次以中國重汽董事長身份正式亮相。
17年前馬純濟臨危受命,接下虧損百億的“爛攤子”;17年后,他卸下重任,將年營業收入高達800多億的企業交到繼任者手中。
天然氣車暴增近4倍
2017年12月,天然氣重卡市場共計生產各類車型1.44萬輛,同比增長195%,打破了天然氣重卡發展史上月產量從未破萬的記錄,創造了歷史新高。2017年,天然氣重卡市場累計生產9.6萬輛,比去年同期的1.96萬輛暴增389%,再次刷新歷史紀錄。剔除庫存與產銷差的因素,2017年天然氣重卡市場的總銷量預計在8萬輛?8.5萬輛。
2017年天然氣重卡的暴漲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政府環保政策的推動,二是油氣價格的差異縮小,三是9.21政策的延續。
綠色環保、節能減排是未來汽車市場的準入標準。2017年6月23日由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工信部等13個部委聯合制定出臺的《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指出,加快天然氣車船發展。天然氣汽車重點發展公交出租、長途重卡,以及環衛、場區、港區、景點等作業和擺渡車輛等,明確了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的主體地位。其認為日益嚴格的排放標準,使天然氣重卡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也是長期推動天然氣重卡銷量增長的的長期驅動力。
2017年,牽引車繼續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在天然氣重卡中的市場占比達到82.14%;自卸車占比6.91%,其他車型(包括載貨車及底盤、攪拌車及底盤、垃圾車、灑水車等等)的比重為10.95%。現階段,天然氣重卡用戶的需求仍然是運營成本優勢,而中長途運營條件下的運營成本優勢最為突出。中短運輸及城區內短距離運營的載貨車、渣土車、環衛車的運營成本壓力小,對天然氣重卡購買的驅動力并不大。
從各大品牌在天然氣重卡市場的產量數據上來看,其排位賽異常激烈。一汽解放2017年躍升至行業第一,以總產量1.9989萬輛、同比增長6.13倍、占有率20.8%的業績,市場排名上升了兩位,比排在第二名的陜汽僅僅高出375輛,可見其競爭之白熱化。2017年位居第二的陜汽共生產天然氣重卡1.9614萬輛,同比增長530%,市場份額為20.5%。中國重汽從2016年的行業第四,躍升至2017年的行業第三,2017年累計生產天然氣重卡1.3527萬輛,同比上漲4.9倍,份額升至14.1%。緊隨其后的是東風汽車集團,2017年累計生產燃氣卡車1.2621萬輛,同比增長2倍,份額為13.2%。同時,2017年天然氣重卡市場內,產量破萬的企業共有解放、陜汽、重汽和東風四家企業。
此外,2017年中置軸轎運車也迎來了大發展。根據《車輛運輸車治理工作方案》的部署,2017年6月30日前,要完成20%不合規轎運車的退出任務;2017年12月31日則是60%;到2018年6月30日,所有不合規轎運車全面退出。隨著GB1589-2016新國標和9.21治超新政的實施和推進,85%左右的運輸車將面臨取締,汽車物流行業將逐步迎來換車潮、購車潮。為此,在2016年,轎運車企業增加到52家,較2015年竟然多出了30家。
據業內人士估算,國內在用轎運車數量約在5萬輛,其中不合規車輛占總數的90%以上。甚至有觀點認為,GB1589新國標實施后,2017年我國的轎運車市場需求將達7.8萬輛以上。未來5年,中置軸轎運車行業將迎來更大發展空間。因此,可觀的車輛更新規模令無數車企蜂擁而至。
在9·21治超實行以前,一輛卡車運20輛~30輛轎車。9·21以后,根據新GB1589的規定,中置軸轎運車整車長度可達22米,主車加掛車最多可裝載8輛~11輛轎車。
“普通的半掛轎運車裝載量在6輛~7輛,適合短途運輸。而針對500公里以上的長途運輸,還是中置軸轎運車更有優勢,其裝載量大、安全性高、通過性也更強。目前,國內整車物流市場仍然以長途為主,中置軸轎運車的發展前景可以說非常廣闊。”某物流公司負責人這樣說。
2018年,比較集中的預測是重卡總量在85萬輛左右,低于2017年的水平,這說明,新一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