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帥 李昕
摘 要:本文針對目前日語會話課程存在的問題,在巴特勒“七段”論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將“七段”教學分解成課內、課外、評價三部分,并融入到多種教學模式中,探索構建更適合高校日語會話課的多元化教學模式。新模式可以提升學生口語交流能力,改善大學日語口語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混日語會話 交流能力 “七段”教學論 多元化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9(b)-0144-02
1 日語會話課程存在的問題
日語專業學生就業難,缺乏一技之長且語言不過關。目前作為零起點的大學生在本科畢業時能做到與日本人無障礙交流,是相當困難的。多數高校的日語會話課程仍是以傳統的單一化教學模式為主,強調語言某礎學習較多,缺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過分拘泥于書本,有些內容與時代脫軌。在培養口語交流能力時,會話課上還會常常走入“聽”“說”分家及過分強調“譯”的誤區。改善大學日語口語教學效果不容忽視。
2 基于口語交流能力的日語會話課程國內外現狀
2.1 國外現狀
國外口語教學的研究方向主要為教學法、教學策略等研究研究領域,當今流行的口語教學模式研究都基于外語教學法的研究。目前的教學法是以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構建主義為基礎形成的。構建主義認為學習是由學習者主動通過新的經驗與原有的知識經驗相互作用來補充、豐富、改變自已知識經驗的構建過程。該理論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形成了情景教學法、聽說教學法、交際教學法等。教學模式是依據教學規律,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教學方法及其程序的策略體系,如今世界上較流行的是UPR、UPP、PSC、PTP和WSC這5種模式。
2.2 國內現狀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前一直使用的是以翻譯為主的傳統教學法。80年代后,接受了先進思想,才逐步重視語法及語用能力的培養。現在正致力于語言活用能力及交際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模式上研究的出發點不同,研究成果百花齊放。教學模式的研究成果從學校性質分為本科院校、獨立院校;從人才培養分為復合型、應用型:從教學方法分為體驗式、任務式;從能力培養分為創新能力、交際能力等,以能力培養為出發點的教學模式研究起步稍晚,其中針對外語口交流能力培養教學模式的研究更是多數都還停留于理論研究的層次。
3 口語交流能力在日語會話課程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
為改革當前教學模式單一的日語會話課程,本文以提升學生口語交流能力為目標,構建基于巴特勒模式的多元化教學模式。該模式主要由課內教學、課外活動和能力評價三方面構成。
古代教學的典型模式是傳授式,其結構是“講—聽—讀—記—練”。17世紀,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記憶—理解—判斷”為程序結構的教學模式。19世紀,赫爾巴特提出了“明了—聯合—系統—方法”的四階段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杜威提出了基本程序是“創設情境—確定問題—占有資料—提出假設—檢驗假設”的實用主義教學模式。這一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學模式單一化的傾向,彌補了赫爾巴特教學模式的不足,強調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模式逐漸從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課堂教學以“教”為主向“學”為主發展。
針對不同教學目的,現在已經有多種教學模式在應用。其中以20世紀70年代巴特勒提出的“七段”教學論影響最大。它的基本教學程序是設置場景→激發動機→組織教學→檢查評價→鞏固練習→拓展與遷移。針對高校日語會話課的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及存在的問題,本文將“七段”教學分解成課內、課外、評價三部分,并融入多種教學模式,達到提升學生口語交流能力的目的。
4 基于口語交流能力的日語會話課程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優勢
新構建的日語會話課教學模式是一種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新模式重在結合多種教學模式的優點,分階段令學生掌握生詞、語法、文化、禮儀等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實用技能;通過課上課下進行長期或短期實訓鞏固所學內容的方法,盡量去除單一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
日語會話課程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構建是以提升學生口語交流能力為核心前提,內容以課內教學活動為主、課外活動為輔,并以學期初與學期末兩次對學生口語交流能力的評價作為檢驗教學效果及設計教學模式的依據,改進課內、課外教學活動。利用“課內教學—課外活動—交流能力評價—課內教學”的閉合循環模式,提升學生日語交流能力的水平,讓學生盡量理解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增強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高帥.大學日語教學中會話能力培養的重要性[J].科教導刊,2014(10):102-103.
[2] 李昕,高帥.對日語會話課進行多元化評價的思考[J].明日風尚,2017(7):320.
[3] 王巖.借助數字教學平臺,創新外語實踐教學模式[J].高等農業教育,2016(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