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剛
摘要:教學設計需要理念的支撐,三維目標的達成離不開匹配的教學策略.本文以浙教版科學《重力》為例,基于“前概念、知識本質、概念建構、STS、定量實驗、實驗評價等”理念,設計教學策略,為有效達成教學目標作以支撐.
關鍵詞:浙教版科學;重力;教學;課例
1學前解析
(1)在浙教版科學《重力》的學習之前,學生通過“力的存在”的學習,知道了力的產生原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也就是對“力的本質”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來系統的認識生活中的常見力,重力就是其中的一種.學生對重力作用認識是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也有前概念的影響,如重力和質量的混淆,這些認識都是處于模糊和零散狀態.
(2)在教學的三維目標上,預期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從整體上建構起重力的產生原因和三要素的特點,能理解重力和質量的本質關系,能對研究重力的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實驗結果分析等科學方法得到體驗和提升,理解STS,并將重力知識運用于生活之中,去解決問題.
2教學設計
21問題的引入
情景創設:
(1)蘋果砸了牛頓的頭.蘋果為什么落向地面,而不是飛向空中?
(2)跳高.為什么人不一直向上運動,而是要返回地面?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通過物體運動狀態變化這一證據,判斷力的存在.教師揭示重力的概念和符號G.
以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科學史等創設問題情景,符合學生原有水平,也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而基于證據的猜測,則是物理方法的培養.
22重、難點突破
難點一:重力的方向
(1)明確實驗的目的和觀察對象:通過細線判斷重力的方向.
(2)對書本實驗進行改進,如圖1、圖2將鐵架臺傾斜、前后左右各個方位的傾斜,一是辨析“豎直”和“垂直”的區別.二是從空間變化中得出“始終豎直向下”的特點.
(3)觀察和解釋:泥水匠使用重錘線的原理.
(4)討論和活動:如何判斷教室內的黑板邊框是否掛正,并利用教師提供的細線和身邊的材料制作重錘線進行測量.
(5)嘗試畫出不同情境下的重力示意圖(補充重心的概念和懸掛法確定重心).
設計意圖:
做實驗之前,一定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和觀察對象,使學生的觀察更有針對性.
辨析“垂直”和“豎直”是為了突出概念的準確性.從各個方向觀察小球的狀態,則是為了概念建構的完整性,突出“始終豎直向下”的特點.
重錘線的應用,則是體現了STS理念的滲透.
嘗試畫出力的示意圖則是為了培養學生建模和理性思維的能力.
難點二: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1)基于前概念,采用激疑的方式提出問題:“重力和質量有什么關系?”
①物理量意義的區分如表1:
分析數據:誤差處理,并從數學函數式的角度分析數據關系,發現重力/質量是一個定值,有正比關系.
②制作圖像如圖3:
分析圖像:從數學函數圖像的角度分析,過原點的直線表示存在正比關系.
③用大小不等的同種不規則石塊進行重復實驗,檢驗結論的普遍性.
④創建公式:Gm=g
(3)閱讀并理解書本“9.8牛/千克”的意義,注意到實驗中獲取的數據與書本數據的偏差,引發討論和評價,從“測量者、測量工具、測量方法等”方面分析原因.進一步閱讀材料“不同星球上的重力”,理解g值的意義,并順勢糾正學生的錯誤前概念“月球上沒有重力”.
設計意圖:
“重力等于質量”、“月球上沒有重力”都是學生存在的錯誤前概念,教學中必需予以糾正.
對表格數據的誤差處理,是對科學處理數據方法的培養.
從數學函數式的角度分析數據關系,正比、反比、一次函數等是對科學研究中數學方法的培養.
利用圖像特點判斷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則是另一種重要的數學表達形式.
用不同的材料重復實驗,目的是排除偶然性,找到普遍規律,這是重要的科學實驗方法.
注意實驗數據與書本數據的偏差,既可以引發學生評價實驗中可能造成偏差原因的探討,又體現了尊重科學事實的嚴謹性和實驗評價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
23練習鞏固
(1)討論:如果重力消失,會怎樣?
(2)橋梁限重標志的相關計算.
如圖4,橋頭豎著的是限重標志牌(t表示噸).它表示這座橋允許通過最重為多少牛的車?
(3)隨堂活動:估計并測量兩個雞蛋的重力.
設計意圖:
科學需要想象,“如果重力消失”,這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空間.
以生活原型為背景的習題計算,既落實了重力公式的運用,也是體現STS理念的滲透.
估計和檢測雞蛋的重力,則是為了增強學生對物理量的體驗.
24知識構建
以力的本質為核心進行二維編碼,板書建構如圖5:
文字和圖形相結合的二維編碼表達形式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記憶,而內容的排布則是遵循知識的體系,突出力的本質.
3相關思考
教學是需要理念支撐的,教學策略要匹配教學理念,就本課設計而言,教學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學生的學習都是帶有前概念
前概念中的錯誤部分會干擾新知的正確建構,教學中必須予以關注,教學之前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前概念,并設計相應的措施,如實驗、理性思維等手段加以應對.如本課中“重力等于質量”、“月球上沒有重力”等都是學生常見的錯誤前概念,在教學設計中予以了關注.endprint
(2)教學要抓住知識的本質
任何知識的建構都有其本質,這是教學的核心.重力的本質是一種常見的力,它必遵循“力的產生原因、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這一知識本質,這是教學的主線,在設計上圍繞這一主線而展開.在導入中通過理性思考揭示了重力的產生原因和作用效果,在重難點突破中通過實驗揭示了重力的“方向、作用點、大小”三要素.最終以二維編碼形式的板書整理,目的也是將重力知識的本質顯性化.
(3)概念建構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概念建構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體現了科學學習的嚴謹性,缺乏嚴謹性,學生的理解就會模糊,形成錯誤觀念.本課中,在重力方向的理解上,“豎直”和“垂直”的區分體現了概念的準確性,而“總是”是指物體不論處于何種狀態下的結果,體現了概念的完整性.不同地點g值不同,g=9.8牛/千克
的意義描述中強調“地面附近”的條件,也是體現出概念的準確性.
(4)STS理念在教學中的滲透
“科學、技術、社會”三者息息相關,這是新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在教學中要關注STS理念的滲透.本課設計中,引入“重垂線”、“限重標志”、“估測雞蛋”等素材,讓學生通過活動設計、計算體驗等手段,學以致用,將知識與生活相聯系,使學生體會到科學源于生活而走向生活,是STS理念教學的一種體現.
(5)定量實驗中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的培養
在定量實驗中,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尤顯重要,需要科學方法和數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如何處理有效數據(實驗的誤差)和無效數據(實驗錯誤),如何運用函數關系式和圖像去得出結論,是技能運用上的難點.本課設計中,采用定量實驗的方法探究“重力和質量在數值上的關系”,通過實驗測定獲取數據,從表格數據處理和圖像數據處理兩方面進行分析,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定量實驗的能力.
(6)重視對實驗的評價
實驗評價既是一種方法,又是體現質疑和嚴謹性的平臺,也是新發現和新探究的源泉.本課設計中,注意到實驗中獲取的數據與書本“9.8牛/千克”數據的偏差,引發討論和評價,分析產生的原因,可能是測量工具原因(彈簧秤不精確、鉤碼生銹等),也可能是測量者原因(估計能力不同),也可能是測量方法的原因(沒有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也可能就是實際值(本地緯度位置).通過評價,學生理解了評價結果的方法,根據教學需求和實際教學進程,也可以實施進一步的研究,體現教學的生成性.
在本課設計中,除上述一些理念外,還有通過“嘗試畫出力的示意圖”培養學生建模和理性思維的能力,通過“如果重力消失”的科學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空間等,總之,每一個活動都是蘊含著相關的教學理念,這是有效教學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王耀村.初中科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 王耀村.初中科學教學關鍵問題指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