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波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語文課程就不僅僅包括閱讀、書寫、作文,更重要的是語言運用。所以,我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的口語交際部分和綜合實踐活動對學生的要求,為提升鄉村小學學生的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也為提升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和課堂的參與度,將教材中的經典篇章排成了“課本劇”。
一、經典——課本劇選擇的依據
《將相和》是一篇經典文章。自1908年以《廉頗藺相如列傳》為名進入由吳曾祺主編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學堂用國文教科書》以來,已經有110年的歷史。1950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選入高級中學語文課本。《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的白話文同樣出現在民國時期的小學課本中,如《開明國語課本》中的《藺相如》一文介紹了完璧歸趙的故事;如《世界書局國語讀本》中的《完璧歸趙(一)》《完璧歸趙(二)》《為國出力》,用三課的篇幅和比重介紹了完璧歸趙的故事和負荊請罪的故事。故事以《將相和》為篇名,始于1958年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蔣仲仁主編的《高級小學課本語文》第三冊。可見,《將相和》是一篇經典課文。另一方面,這篇文章不僅為教材史中的經典篇目,在社會上也有廣泛的認同基礎。因為文章表現出了國民應具備的符合各個歷史時代的顛撲不破的核心價值觀——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敢、智慧、寬容等精神。基于這樣的原因,我們選擇了《將相和》一文。
二、課文—劇本—課本劇:以學生為核心的創編
(一)從課本到劇本:以學生為核心的改編
劇本是課本劇排練的文本依據。將課本改編為劇本就成為學生的任務。基于此,教師首先讓全體學生各自改編一份劇本。其次,從學生修改的劇本中選擇優秀的部分。最后,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確定劇本的每一個角色的每一句話。在修改劇本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出自《史記》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并幫助學生翻譯成白話文,以便學生理解。在有豐富材料的背景下,學生將課文《將相和》改編成了劇本《將相和》。
(二)從學生到“人物”:以學生為主角的角色扮演
《將相和》中涉及的人物有廉頗、藺相如等。學生在出演時,教師有意遲遲不選定角色,讓所有的學生充分參與到角色扮演中。
排練中打磨劇本。學生在進行人物創作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做的是一次次劇本的修改和打磨。在劇本的修改和打磨過程中,一切修改都建立在學生的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劇本的臺詞既要具備人物的特點,也要符合當代的語言使用特點。
排練中創作人物。學生在人物創作的過程中,剛一開始是背誦臺詞,但是并沒有注意到臺詞表達過程中的抑揚頓挫的語氣。在其后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揣摩人物的性格特點,并能根據人物的性格特點來確定每一句臺詞的語氣、語調以及與之相應的眼神、表情等。
(三)從劇本到課本劇:學生的全情演出
歷經2個月的排練,所有的學生都參與了進來。最后快演出的時候,教師將所有的角色都分為A、B角。將表演得最惟妙惟肖的學生確定為主角。至此,課文《將相和》終于變成了課本劇,并在班級里進行了演出。2個月的時間,學生得到了鍛煉,得到了成長。
(四)在創作中評價:學生的自主評價
評價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學生創作的人物的評價;另一方面是對學生自身的進步的評價。因此,在學生創作的過程中,要對學生扮演的人物的特點進行評價。這既需要全體學生都能夠掌握作品、人物的審美特點,又需要學生能關注人物創作過程中的進步。在評價學生進步的過程中,既包括了學生在人物創作方面的進步,又包括了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進步。如學生的責任心、學生的協作能力等方面。通過在創作中評價,學生的各方面品質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三、從閱讀者到表演者:學生的全方位成長
在“課本劇”的創作過程中,學生從劇本的創作,人物的創作到最后的課本劇的表演,經歷了從文字到人物到表演的過程,經歷了讓文字“活”起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除了要有感性地表演外,還鍛煉了理性思考能力。走進人物,才能使人物惟妙惟肖;走出人物,才能更了解人物之間的關系。
(一)從掌握知識到提升能力
1.提升了查閱資料的能力、閱讀能力。
劇本的創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劇本的創作過程中需要查閱資料。這既需要有專業的劇本寫作能力,也需要有閱讀劇本的能力。鑒于鄉村學校的圖書資料比較少,教師找來了初中課本、高中課本,讓學生從課本中找劇本,閱讀劇本。在這個過程中,盡管資料不完全是由學生查找的,但是在課本中找到劇本題材的課文是學生的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查閱資料的能力。
同時,在理解劇本、創作劇本的過程中,學生一遍遍揣摩劇本的意思,反復閱讀課文《將相和》,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2.提升了寫作能力。
劇本完全是由學生改編的,且全體學生都參與到了改編過程,因此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了提升。且這種方式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參與感。教師在全體學生的改編劇本中再優中選優,學生在反復的寫作、修改、打磨的過程中提升了寫作能力。
3.提升了口語交際能力。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中,課堂是教師的“獨角戲”,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就是提問。但課本劇的實踐,在改編劇本、人物創作、創作評價的過程中,學生都是主體,教師則是引導者。教師對學生放手,使得學生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學會了對他人的感受的思考,增強了學生的同理心,進而提升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二)從人物中思考“社會美”
在創作人物的過程中,學生對《將相和》中的廉頗、藺相如的性格、人際交往方式都反復揣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和”“恕”等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體會到了“和”這一中國人的價值觀的內涵,體驗到了以“和”為中心的社會美。
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對“和諧”“恕己之心恕人”等思想是缺乏概念的,但是在人物創作的過程中,學生深深地為藺相如的“大胸懷”所折服,了解到在“大局”面前,所有的人都需要讓步,做犧牲,做協調。
(三)實踐“社會美”
在劇本改編、人物創作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給同學提建議,如何實現同學之間的合作,如何在溝通的過程中找到同學之間的底線,并在堅持各自的底線的過程中找到合作的支撐點。
1.提升了協調能力、溝通能力。
在學生創編劇本、表演劇本的過程中,存在許多沖突和不同意見,學生在排演的過程中學會了溝通和協商,并在此過程中提升了談判能力、讓步能力。
2.提升了合作能力。
從創作劇本到排演課本劇的過程,提升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在課本劇的排演過程中,學生需要各種合作,如必須有人負責找來道具“荊”、麻繩等。每個學生都竭盡所能,從自己的家里找來道具。最后匯報演出的時候劇場的布置等,都是學生一手策劃、設計、布置的。課本劇排練、表演的過程,提升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提升了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團隊精神。
(作者單位:遼寧省大石橋市旗口鎮中心小學)
編輯/趙卓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