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古人云:“學則須疑。”質疑是創新的重要基石,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備敢于質疑的思想品質。然而,目前教師主宰課堂的現象仍然存在,不少教師忽視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權,還在沿用煩瑣的“分析法”,設計一個又一個問題,頻頻發問,學生則圍著教師轉,忙于應答,被動接受知識。語文教學肩負發展學生創新精神的任務,語文教師必須時刻努力為學生學會質疑服務。
一、巧妙挑起激烈的爭辯
爭辯時是思維最活躍、敏感的時刻。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強烈求知欲的驅使下,開動腦筋各抒己見。
比如教學《美麗的公雞》時,教師引導學生質疑:“學了這篇文章,你們有什么疑問嗎?”學生產生了激烈的討論。一個說:“讀了課文我覺得公雞確實很美麗。”一個反駁說:“它從來不干對人們有益的活兒,到處游蕩找人比美,還談得上什么美?”對方毫不示弱: “那課題為什么不改成‘臭美的公雞呢?”教師適時點撥,學生豁然開朗,明白了課文作者表面上是在渲染公雞的外表美,而實際上是在贊美公雞“知錯就改”的心靈美和行為美,如果課題用“臭美的公雞”,顯然既丑化了公雞的形象,又違背了作者的初衷。通過諸如此類的質疑問難,既使學生在爭辯中產生了思維碰撞,又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還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
如一年級《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接近尾聲時,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看插圖,并讓學生想:“你喜歡圖上的誰?為什么喜歡它?”學生有的說:“我喜歡大松樹,它長的高,可它不驕傲。”有的說:“小松樹瞧不起人,風伯伯耐心地教育它,我喜歡風伯伯。”可這時,有一名學生說:“我喜歡小松樹。開始小松樹很驕傲,看不起人,可聽了風伯伯的話,它慚慚地低下了頭,它知道自己錯了,以后不會驕傲了,所以我喜歡它。”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他學生也紛紛發言,各抒己見,還有的說:“我也喜歡小松樹,我想它會向大松樹認錯的。”……學生積極參與爭議,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效地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學生在爭議中得出了對小松樹的正確認識,也使他們懂得了要多角度地辯證地看事物。
二、主動讓出的質疑的空間
課堂教學在經歷了“滿堂灌”之后,又出現了“滿堂問”的傾向,所有的問題都被教師包辦代替,從而抹煞了學生思考的權利,封死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這種教學是不可取的。教師應在課堂上留出較大的空間,由學生質疑。
疑問是思維的契機。人類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由于要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而引發的。因此,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從教會學生發現問題開始。閱讀教學則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教材中的課文都有預習提示,這對幫助學生學好課文有很大的幫助。我讓學生自學前明確要求,并在閱讀時用鉛筆在有疑難的地方提出問題,也可寫在預習本上。如《白楊》一課的預習提示是這樣寫的:“白楊,又叫大葉楊,在我國廣泛種植。它也能在沒有人煙的沙漠中成長。讀了課文,你不僅會對白楊有所了解,而且會從中受到一些啟迪。讀課文中的語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樣子的,把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話畫下來,想想這些話的意思。”學生讀了這課預習提示后,能很快在文中找出描寫大戈壁樣子及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句子。句子畫出來了,并且表示已經讀懂了,我指導學生針對這兩部分的內容提出疑問。經過思考,學生提出:“大戈壁給人什么樣的印象?”“渾黃一體是什么意思?”“沒有……沒有……也沒有……這個句式在這里起什么作用?”“文章為什么要寫大戈壁的荒涼?”“爸爸是在什么情況下向孩子介紹白楊樹的?”“從爸爸的介紹中可以看出白楊樹有什么特點?”“爸爸介紹白楊樹的目的是什么?”……此外,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擴大質疑的范圍,可以對課題,對文中的關鍵詞、句、段質疑,可以根據上下文質疑,也可以在理解重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時質疑,甚至連標點符號也可以質疑。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創造的起點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備敢于質疑的思維品質。教師應經常鼓勵學生對同伴和教師的發言,大膽地提出不同的見解,在他們中間提倡敢于質疑、敢于創新的精神。
如在《赤壁之戰》教學過程中,談到曹操用“鐵索連船”這一決策的利弊時,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弊大于利”,無形中感到“曹操很笨”。這時候站起來幾個學生,大膽地提出質疑,認為曹操是個有雄才大略的軍事家,原先的分析太片面,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觀點。由此,一場課堂辯論展開了,反方的理由是:鐵索連船是根據曹軍的實際情況做出來的決策,不連船,曹軍會暈船,永遠過不了長江;冬天東南風罕見,火攻機會很小,鐵索連船可以增加曹軍戰斗力。經過一番面紅耳赤的爭辯后,大家終于達成一個“新”的共識:鐵索連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還是弊大,關鍵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謹慎,注意風向,揚長避短。由于幾個學生的大膽質疑,才引發了一場唇槍舌劍,不僅使全班學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而且還產生了一個創新的見解。
三、及時捕捉思維的閃光點
學生解答問題,有時會因情境觸發提出新穎的與眾不同的正確意見,迸發出頗有見地的“火花”,即人們常說的“創見”。有經驗的教師在這種時候,總是無比欣喜地給以充分肯定,并加以表揚。這不僅對提出“創見”的學生是很大的鼓舞,也可以激勵全體學生發展創造性思維。
如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學習了課文最后一自然段后,打出烏鴉落寞地站在枝頭的投影,讓學生仔細觀察烏鴉的神態,想一想:看著狐貍叼起肉鉆進洞里,烏鴉心中會想到什么?一位學生回答:“烏鴉心想:嘿!我長這么大了,從沒聽誰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總算讓我聽到了。不就丟一塊肉嗎,孩子們別急,我再給你們找去!”頓時,教室里一陣哄笑。教師先是一愣,隨即笑著問學生:“那這只烏鴉要是再找到肉,還會讓狐貍騙走嗎?”學生答:“不會了,這下子它有經驗了,不會再上當的。”教師說:“大家別笑,這位同學的想象力真豐富,還能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好樣的!其實呀,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犯錯誤,關鍵是犯了錯誤怎樣對待。如果你一個勁兒地埋怨自己,責怪自己是沒有用的,而應該努力去糾正錯誤,這才是正確的方法。”這個學生,沒為烏鴉惋惜后悔,所想的內容與這則寓言所要揭示的寓意也不太吻合,但卻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體驗,道出了現實生活中總受冷落的人的心聲,同時也反映出他面對挫折時積極樂觀的心態。教師敏銳地捕捉住其中的閃光點,適時地點撥誘導,既自然地揭示出本文蘊含的寓意,又升華了主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正確對待挫折的教育,同時也揚起了學生個體再創造的風帆,為全班學生樹立了榜樣。
再如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時,文中有一段描述小船進孔隙的方法:“船兩頭都系著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里面拉繩子,船就進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學生提出疑問:“管理處的工人是怎樣進洞的?”是呀,孔隙那么小,沒人拉船怎么進洞?于是,我和學生查了大量的資料,但也找不出答案,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把這疑點暫時置放起來,等將來親自到雙龍洞去弄個明白。
作為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學會提問,要讓學生經歷從敢問到善問的過程,重視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創新的精神。也就是說,新時代的人民教師不但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創新”。
(作者單位:穆棱市民主小學)
編輯/趙卓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