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梅芳
《紅樓夢》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中有這樣一段:賈母帶一幫人乘船游花溆。賈母同媳婦們乘船先行,寶玉同姊妹們隨后。時值深秋,河面上滿是破殘的荷葉,寶玉的船劃不快,心中忿怒,于是說:“這些破荷葉可恨,怎么還不叫人拔去?”寶釵說傭人都忙,還沒來得及清除,而黛玉卻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歡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
同樣一片殘荷,在寶玉的眼中不僅無用,而且是前進的障礙;在黛玉的眼中,則充滿了詩意,有著無與倫比的審美價值。課堂教學中也經常會有這樣的“破殘”的荷葉,那就是學生的、教師的、乃至課本的錯誤。一般情況下,大家都不希望學生(或課堂中的其他生態因素)出現錯誤,就像寶玉所希望的那樣,課堂教學進行得順風順水,沒有阻礙教學預設實施的“殘荷”。著名教育哲學家杜威說,課堂教學就是對經驗的不斷修正。換個直白的話說,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各種生態因素相互校正、彼此揚棄的過程。
課堂上各種生態因素以不同形態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懷著這樣的理念,就會以寬容的心態對待課堂上的各種錯誤,就會生發出把這些“錯誤”變為課堂教學有效資源的智慧,協調好課堂生態中各個因素的關系,使課堂教學充滿人性的關懷,閃爍著人性的光芒。就如黛玉所認為的,有了這破殘的荷葉,才有了這小河獨特的審美情趣。這樣的課堂,就會充溢著生命的活力,蘊藏著個性的張力。
雜草與莊稼,都是大自然的兒子,在其懷抱里,它們的生命價值是等同的,無所謂誰是“雜”,誰不是“雜”。同樣,在課堂生態的懷抱中,所有生態因素都應當得到尊重,值得研究,值得利用。
生態課堂,首先表現為對課堂中各生態因素的尊重,特別是對學生錯誤的尊重。
殘荷是荷的一種生命狀態。同樣,錯誤也是課堂中的一種生命狀態。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錯誤”,教師一般是先否定,然后訂正;教師自己出了錯誤,一是不敢承認,二是極力掩蓋(或巧妙,或笨拙);對教科書(包括掛圖等教學輔助材料)一味迷信,認為不可能出錯。這樣的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主動、學生被動,教師強勢、學生弱勢。這種非此而彼的課堂生態觀,是有悖生態規律的,勢必造成課堂生態的失衡。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個性無法張揚,是對參與課堂的各生態因素的不尊重。
錯誤是課堂生態中各因素思維的結果。尊重學生,最重要的是尊重他們的思維,尊重他們的思維成果。學生會出錯,有時是知識的缺陷引起的,這需要教師告訴他;而更多的情況是思維方向的不當引起的,這需要加以引導。引導是平等的,引導就是對學生思維與思維成果的尊重。在課堂上,每個學生的思維都似一朵充滿生機的花兒,雖然它們不一定都是芳香宜人的,但肯定都閃爍著生命的光輝,是課堂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引導不是簡單地對學生的思維做出“對”或“錯”的判斷,而是促使他們去反思自己的思維,或讓其他生態因素的思維來影響他的思維,修正他的思維,燭照他的思維,使之洞透。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乃發靈光。引導就是平等相擊的兩石,所給予對方的力量應是相等的。“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只有如此,課堂生態才會生機勃勃,欣欣向榮。這就是生態學的法則,也是生態課堂應遵循的法則。
生態課堂中,學生以獨特的生命個體平等地參與知識的建構,不同的思維相互學習,相互融合,共同提升。他們既是學習者,同時也是知識的提供者。這就是陶行知先生畢生倡導的“教學做合一”的真諦之所在。所有參與者的思維都對自身進行“揚棄”,都對他人思維進行合理的吸納,完善自己的思維,升華自己的思維。生態課堂中的思維既有競爭——思維的碰撞;又有相互依存——思維間的取長補短,和諧共生。生態的課堂體現的是對參與者的同等尊重。
生態的課堂,其次表現為平等地對待所有生態因素,特別是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
自然的生態,是生物多樣性的和諧共生,不歡迎單一物種的入侵;課堂的生態,各種生態因素也應是彼此平等,平衡發展,而不應是某一生態因素的特立獨行。教師若以權威的身份、知識的化身出現,學生就不能與事物的本質“發生心靈的交匯”,就只能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立著的“皮囊”。始終處在一個被動地位的學生,他們的頭腦只能是教師思維的跑馬場,成了其他課堂生態因素思維入侵的目的地。生態的課堂應是用生命去潤澤生命,用智慧去啟迪智慧。
陽光公平地對待大樹和小草,給予它懷抱里每個物種以同樣的溫暖,給予它照耀下的每一個生命同等的機會,同等的尊重。生態的課堂,不能成為個別“優等生”的脫口秀。要給予課堂“中間人”——課堂上不發言也不搗蛋,課堂活動仿佛與他無關,進入“虛靜”的那些學生——更多機會,讓他們走出邊緣,參與到對話之中,共享集體思維的成果。
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進入課堂時并不是一張白紙,教師是不能隨便在他們那兒“畫上最新最美的圖畫”的。他們原有的知識結構,原有的情感認同,都已經是生命的存在,與其他因素一起共同構成課堂的原始生態,應當得到同樣的尊重。因為,學生知識的形成,是在其原有認知結構基礎上的延伸與拓展。就好像砌房子搭的腳手架一樣,學生所形成的新知識,是在已有的腳手架上的延伸或擴張,而不是拆了已有的腳手架或是將已有的腳手架丟棄一旁的重新搭建。對學生原有知識的尊重,是把學生當成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平等對待,加以尊重,讓學生作為鮮活的生命個體在課堂上有尊嚴地存在,有價值地存在。小草雖沒有大樹的偉岸,但它同樣也能映出春的顏色。
小學生的思維,容易受背景中比較突出的對象的左右。對他們來說,出現思維偏差是正常的。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不應急于做出是與非的判斷,而應站在“此岸”,平等地和他們一同向知識的“彼岸”探尋,調動所有學生的知識儲備,幫助他們用原有的認知結構來“同化”,將新知識“順應”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水到渠成地讓出現“錯誤”的學生形成合理的認知。這樣的水到渠成,就是基于平等地對待每一個生命體,最大限度地調動所有生命的活力。在這樣的過程中,每個生命個體都得到應有的關愛:困難時給予引導,平等地對待。
“殘荷”是荷的一種生命狀態,是繁華過后歸于寧靜的一種生命狀態。課堂上的錯誤,也是生命的一種狀態,是思維的果實。這果實雖味不甘飴,但也不是“垃圾”,應得到尊重。恰當地利用“殘荷”,這樣的課堂,才能涵養生命,飛揚激情。這樣的課堂才是彰顯生命活力的課堂。
“留得殘荷聽雨聲”,這就是課堂教學的魅力所在。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唐劉學校)
編輯/趙卓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