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玲
摘 要:日光溫室番茄椰糠基質栽培技術從目前國內栽培種植來看是比較先進的一種栽培技術,其栽培基質是通過利用椰糠而實現的,不需要土壤的參與,能夠有效預防因土壤種植造成的病害,改善了土壤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避免了土壤的鹽漬化以及化學農藥的施入,不僅種植簡便,易于操作,而且生產效益突出。采用該項手段種植番茄,能夠很好地延遲番茄的采收,大大提升番茄的經濟效益。以椰糠基質作為基質有望成為番茄種植的一種新模式。文中主要研究和分析了番茄椰糠基栽培日光溫室栽培技術,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進一步提高番茄種植效益。
關鍵詞:番茄;日光溫室;椰糠基質;高產栽培
中圖分類號:S626.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031
1 品種選擇、播種育苗
溫室椰糠無土栽培需要選擇無限生長型品種,春茬番茄種植以抗病能力強以及適宜低溫弱光的品種較好。秋季種植番茄也必須要挑選出具有很好抗病能力的,長勢旺盛的品種最為適宜,由于秋季種植番茄,黃化曲也病比較多見,因此應當選擇以抗此病的番茄品種為主。
1.1 播種
番茄育苗一般采用72孔穴盤進行培育,將種植基質很好地裝入盤中,壓實后,在其中進行打穴,深度控制在1cm為宜,將番茄種子撒入孔內,沒孔撒入1顆,種植完成后將蛭石覆蓋其上,再進行壓實處理,噴淋澆水。控制好番茄的種植溫度,幫助其快速出苗,通常溫度以25~27℃為最佳,夏天種植番茄要采取一定的遮陽措施;冬天由于溫度不高,為保證其能夠很好地出苗,通過地熱線進行加熱,采用地膜覆蓋,再設置小拱棚,通常5d左右可以出苗。
1.2 移植
移植過程中,必須要用水對椰糠塊進行泡透,接著將其進行沖洗,使其EC值降到0.5mS/cm以下。為了更加精確,可在椰糠塊上取10g作為實驗材料,將其置于120mL的離子水中進行混勻,靜置12h,進行測定。將椰糠和珍珠巖進行合理配比(3:1)后,進行包裝,包裝材料為無紡布袋,規(guī)格為徑高15cm,粗徑為12cm。夏天進行移植時,一般選擇1月齡的番茄苗,長勢良好,沒有病蟲害的幼苗。冬季移栽時,應選擇達到2個月生長期的幼苗,高度為20cm,植株筆直健康,長勢良好,移栽深度根據栽培基質進行控制。
2 定植
番茄苗達到定植標準(4葉1心)則可實施定植,對幼苗進行篩選,挑選長勢較好、無病害的幼苗實施定植。定植的幼苗要進行藥劑浸泡,通常選擇甲霜惡霉靈懸浮劑,依照1200倍液進行配比,將幼苗置于藥劑中進行浸泡,拿出待幼苗晾干后則可實施定植。將移植好苗的無紡布袋放置于無紡布袋或者椰糠條上,前者一般1袋栽種2棵,后者一般栽種4棵。澆足水分。定植后7d每天檢查幼苗2~3次,及時提出病苗、弱苗。
3 田間管理
3.1 肥水管理
配方營養(yǎng)液為山崎番茄營養(yǎng)液配方。為使番茄很好地生長,必須要對其營養(yǎng)液EC值進行有效的管理,未開花時應當以2.0mS/cm為宜,待到番茄逐漸開花后,可以適當將EC值調高,使其達到3.0mS/cm為最佳。營養(yǎng)液施用量應當依照番茄苗的具體生長情況以及種植時間的不同,科學地進行施用,保證植株的正常生長需求。要確保植株基質始終處于濕潤狀態(tài),確保水分供應充足。隨著番茄的不斷生長,植株逐漸長高,所需的肥水量也不斷增加,此時則應當加大供液量確保其生長需要。
3.2 植株管理及授粉
繞蔓番茄植株主枝可以留成單干也可留成雙干。至番茄植株生長到40cm左右時,可利用一些工具與措施進行吊蔓,之后在其生長過程中不斷進行纏繞,一開始可以適當多繞幾圈,這樣可以使植株得到很好的固定。當有側枝生成達到10cm左右時,則可將其減掉,防止過多的養(yǎng)分消耗。
授粉授粉過程應當在天氣晴好的情況下進行。根據品種實施授粉,小果類宜1d1次,大果類中間可以間隔1d。
摘葉與摘心及時摘除老葉、病葉,這樣可以有效增加光照,祛病防蟲,易于空氣交換,對植株生長非常有益。摘心時在花穗上方仍要留2~3片葉,以利光合作用。摘心對番茄的產量和品質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4 病蟲害防治
防治早疫病通常使用60%唑醚·代森聯(lián)水分散粒劑按照1200倍液配比后噴灑防治。晚疫病用68%精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進行防治。灰霉病選用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750~1000倍液防治。病毒病通常利用6%烷醇·硫酸銅可濕性粉劑將其配比成700倍液進行防治。蚜蟲可選用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7500~15000倍液進行防治。粉虱用20%呋蟲胺可溶性粒劑1500~2500倍液防治。棉鈴蟲可選用5%虱螨脲乳油1500~2500倍液防治。
5 采收
番茄成熟必須盡早摘除,這樣可以很好地保持其商品性。夏季種植的番茄一般進過1個月左右的時間則可成熟,冬天則需要40d左右時間的生長方能成熟。
參考文獻
[1]趙鳳艷,吳鳳芝,劉德.大棚菜地土壤理化特性的研究[J].土壤肥料,2013(2):1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