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們飲食結構不斷豐富,對羊肉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多,山羊和綿羊等養殖也越來越多。養殖的增多必然伴隨著病害的增加。羊痘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十分高,成為困擾養羊戶的重大隱患。文章介紹了羊痘病的發病機理、臨床癥狀,提出了對羊痘病的治療和預防措施,為羊痘病的控制和治療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羊痘;病理學特征;診治
中圖分類號:S85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111
1 羊痘病的發病機理
羊痘是一種急性、烈性、接觸性的可導致人畜共患的傳染病,根據受感群體的不同可分為綿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分別誘發綿羊痘和山羊痘病。通常情況下,綿羊只會感染綿羊痘病毒,而山羊只感染山羊痘病毒,兩者不交叉傳染。羊痘病毒主要侵染羊,但人接觸病羊或其污染的物質也可能被傳染。
羊痘病毒是在電鏡下呈編織狀外觀的圓柱形病毒,是對乙醚敏感的DNA病毒。羊痘病在春夏秋冬均可能發生,多發生于夏秋季節,被感染的羊群或痊愈后的帶毒羊群是傳染的主要來源。羊痘病毒主要分布于痘皰、皰液或痘痂表皮或黏膜分泌物之中,痂皮和分泌物脫落后會對羊圈、飼料或飼草等造成污染,并通過呼吸道進行病毒感染,導致上呼吸道發生炎癥;也可通過消化道或破損的皮膚黏膜感染,導致消化道發生炎癥。綿羊相比山羊更易感染羊痘病毒,小羔羊比成年羊更易感染,死亡率也更高。
2 羊痘病的臨床癥狀
羊痘病的潛伏期一般7d左右,發病癥狀明顯。感染羊痘病初期,羊的體溫迅速升高,達到41℃左右,病羊精神萎靡不振,病羊厭食、少食,食欲降低,有的羊發抖,有的羊呼吸急促,大喘氣;眼瞼和眼結膜紅腫,流淚;鼻內有濃稠粘液流出;消化道感染的羊會出現腹瀉的癥狀,口內流出粘液。發病2~5d之后,病羊的眼瞼、嘴唇、鼻翼兩側、乳房、腋下等無毛或少毛的部位出現圓形的紅斑,成片出現隆起圓形扁平的丘疹,有的丘疹病變后發展成為黃色硬實的如黃豆般的顆粒,嚴重后化膿結痂。發病嚴重的病羊體型快速消瘦,繼發敗血癥導致死亡。若病癥較輕,癥狀轉好后結痂變為棕褐色。7~8d之后結痂脫落。病程大約3~4周,羊痘病毒極易引起孕畜流產,綿羊痘的潛伏期大約4~20d左右,山羊痘的潛伏期為6~7d左右。
3 羊痘病的病理變化及診斷
解剖病羊,可見口腔黏膜紅腫,呈暗紅色,有大小皰疹和紅色斑點,鼻腔、氣管黏膜充血,有黃豆大小、灰白色潰瘍和痘皰結節;食道有紅色、圓形斑塊,胃腸部亦有灰白色結節,胃部有小面積的潰爛面,肝臟有黃色結節,肺臟有出血性炎癥,腸道彌漫性出血,淋巴結紅腫,呈紅色,切開后見皮下有膠凍樣物質浸潤。解剖病羊肝肺等病變組織,可分離出大腸桿菌、鏈球菌的細菌。
羊痘病的病理診斷十分簡單,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和細菌培養就可進行確診。但在羊痘病的發病初期,痘疹還未完全發出,注意要與口蹄疫和小反芻獸疫的病癥區分開,不要隨意亂用藥,要認真觀察病羊的皮膚和體溫的變化,一旦發現皮膚發紅,有皰疹、丘疹癥狀即可確診為羊痘,口蹄疫、小反芻獸疫沒有類似癥狀。
4 羊痘病的治療措施
一旦確診被羊痘病毒感染,必須立即對病羊實施隔離飼養,對羊圈、用具進行全面消毒,對病死羊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健康羊要及時接種羊痘疫苗,用羊痘弱毒活疫苗對健康羊和發病初期的羊進行緊急疫苗接種,在羊尾的根部或股內皮進行注射,5~6d后可產生抗體。
對病羊可采取藥物治療,要根據細菌培養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抗細菌感染的藥物。可用頭孢先鋒、氟苯尼考或青霉素等進行皮下或肌肉注射,提高機體抵抗力。可口服或注射板藍根、清開靈、柴胡等中藥進行輔助治療,可達到清熱解毒的作用。在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要對發生潰爛的皮膚部位用高錳酸鉀溶液、碘酊、紫藥水等進行消毒,給羊群補充多種維生素,對食欲不佳的病羊進行輸液,補充能量,增強抵抗力。對食欲較好的病羊可喂食空心菜、胡蘿卜那個等易消化的飼料。羊舍注意保持干燥、通風,溫度要適宜。
5 羊痘病的預防措施
要加強飼料管理,用優質的飼草喂食,要讓羊多運動,增強抵抗力。其次要保持羊舍衛生,定期清理糞便,搞好通風,保持事宜溫度,鋪墊干爽的墊草,減少疫病的發生。同時要加強消毒,每周至少消毒1次,當周圍發生疫病時,要保持3d一消毒,夏秋是羊痘疫病多發季節,可進行藥浴,及時殺滅病源;要對病死的羊進行無害化處理,患病后不僅要及時隔離,對圈舍和用具進行徹底消毒,同時要對病死羊實體進行燒毀或深埋處理;要嚴格種羊的管理,尤其是從外地購進種羊時,要先到畜牧部門確認無重大疫病,方可引進。對引進的種羊先進行嚴格消毒,再隔離觀察3~8周,確認健康后才能與羊群混養。
羊痘病要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在飼養的環節要提高警惕性,做好疫苗防疫、消毒、飼料喂養等管理,增強羊只的抵抗力,一旦發生病情及時診斷,不要隨便用藥。
作者簡介:陸建峰(1981-),男,甘肅酒泉人,助理獸醫師,專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