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從兵
摘 要:我國是玉米糧食作物種植的大國,玉米這一糧食作物的生長能力極強,產量較高,增產的內在潛力極高,最近幾年來,我國對于玉米這一糧食作物的種植關注度越發提高,認識到強化玉米栽培管理力度的重要性,玉米的生長不同階段所需要攝取的養分有所不同,所以,玉米培育管理已經成為玉米種植的關鍵環節,還需要積極開展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基于此,筆者針對玉米栽培管理和病蟲害的防治方式進行了相應的分析, 提出了自己的相關見解,以下為詳述。
關鍵詞:玉米;栽培;病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128
我國的玉米培育已經具有較為悠久的歷史,當前的種植面積也在逐年拓展,筆者經過調查研究后發現,現階段的玉米種植品種較多,可以對諸多的氣候條件予以適應,多數玉米適合生存在春、夏、秋3個季節,所以,玉米不僅可以單獨種植,也能和其他作物一同種植,比如大豆或是麥子等,實現作物的間作套種,這樣的種植方式可以為農戶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本文重點對玉米的栽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措施進行探究。
1 對于玉米栽培管理技術淺析
1.1 選種環節的把控
通常情況下,在進行玉米選種時,應當參照當地區域內的氣候特征,擇選高產量、病害抵抗能力強以及抗高溫的玉米品種,比如,鄭單958、迪豐198以及華試9528等,可以擇選的玉米品種較多,但是應當結合當地區域的整體環境,擇選最為優良、高產的品種,在此過程中,需要根據栽培制度、自然條件以及土壤條件等,促使玉米種子的擇選更具科學性,最終獲取較好的收成[1]。
1.2 播種和整地環節的精細化
實際的耕種之前,就應當事先對前期作物的地膜和根莖進行徹底清除,結合具體的耕種情況,落實高效的整地行為,進行底肥深施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翻地的深度通常情況下為20~25cm,力求將地表整平,土壤更為精細為最佳,運用寬窄行的玉米種植方式,其中大行為80cm,小行為40cm,間作套種玉米作物的方法,則不必對土地進行精細的翻整,可選擇直接進行條播或是點播的播種方式完成玉米的耕種任務。
1.3 玉米種植的田間管理淺析
分析苗期管理措施。苗期的管理環節,一般都會應用高效的調節手段,促進根系的生長和發育,可以對上部分的生長加以控制,使整體的玉米苗可以達到苗齊的效果,苗壯和苗全的目的,最為主要的管理方式就是幫助玉米苗出土,發現缺苗問題,應及時給以補苗,再落實間苗、除草、防蟲害等管理工作,凸顯玉米種植田間管理的重要性,也可以使玉米實現穩健的生長和發育。
分析穗間管理措施。這個時期的玉米生長是極為關鍵的,玉米莖葉的生長速度極其迅速,是玉米吸收養分的關鍵階段,所以,一定要做好施肥管理,實現肥水平衡,使玉米植株更為健壯,最終完成穗大粒滿的種植目標[2]。
2 對于玉米病害防治技術的應用探析
2.1 青枯病
玉米的生長發育階段,可以在未見青枯病時就做好提前預防工作,使用58%的瑞毒錳鋅粉劑六百倍液噴霧,來對此玉米種植疾病加以預防,如果發現玉米植株已經有青枯病的跡象,那么可以使用霜靈400倍液亦或是金磊多米爾1000倍液、蓋克1000倍液等直接灌溉到玉米植株的根部位置,每株需要灌溉350mL的藥液量,還需注意在雨水較多的季節做好積水排出工作。
2.2 褐斑病
如果在玉米的種植過程中,發現玉米生長期間患上褐斑病,那么,較為典型的防治方式 主要有以下幾種,通常會使用12%的禾果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進行噴灑防治,還可以運用葉面追肥的途徑,在藥劑之中適當的添加磷酸二氫鉀亦和一定量的尿素,最終對此疾病進行高效的防治,促使玉米植株實現快速生長。
2.3 小斑病
玉米作物的種植階段,可以在患病初期階段,應用70%的可濕性粉劑以及百菌清500~800倍液,還可使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五百倍液,亦或是使用6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五百倍液通過噴霧的形式完成疾病的防治工作[3]。
小斑病從發病的初期階段直到最后的抽雄期,應當本著1周噴灑1次的原則,持續噴灑2~3次,小斑病方可治愈,玉米也會正常生長和發育,值得一提的是,在此過程中,農戶可以結合玉米植株的患病情況,以此為基礎,一定程度的調整藥液濃度。
3 結語
我國是農業發展大國,玉米是我國主要的農作物之一,在進行玉米種植的過程中,應當堅持科學發展觀,以此為基礎,切實提高玉米的的生產質量、提高產量,還需強化玉米作物的栽培管理力度,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為農戶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1]梁雅誼.玉米栽培管理技術的應用及病蟲害防治方案的若干研究[J].農家致富顧問,2015(16):9-10.
[2]翟文強,李俊華,吳海波,等.喀什地區小麥-甜瓜-玉米立體套種栽培技術研究[J].新疆農業科學,2012(4):613-617.
[3]李成杰.淺析玉米栽培管理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7(13):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