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成

摘 要:沙地榆樹疏林的種植和分布對沙地的改善有著非常大的意義,利用對現狀的調查,可對樹的生長情況以及年齡進行空間分異特征的研究,為榆樹疏林的保護和相關的建設提供相關的科學依據。
關鍵詞:沙地榆樹;生長指標;年齡結構;空間特征
中圖分類號:S71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160
1 研究方法
1.1 土壤間樣品采集
在對樣品進行采集過程中,要在平緩的榆樹疏林中,隨機采集,將表層的草本植被去除,每采集1處表層土,便需要把這個格子中3份土樣進行混合,在其均勻混合之后獲得1份土樣,最后采集100份樣本,編制好編號裝好[1]。應用該項采集的方式,可以保障臨近土樣有較為均勻的距離進行采樣,為之后的空間變異特征分析起到了保障作用。
1.2 土壤樣品分析
在將采集的樣本風干后,要將雜質剔除,經過研磨、過篩等程序,為之后的分析工作做好準備。對土壤中含有的有機質以及全氮的分析,可以應用Element vario分析設備進行測定,其中對堿解氮的測定方式為堿解擴散的形式,對土壤速效磷的測定可應用碳酸氫鈉浸提-鉬銻抗比色的方式,pH值的測定應用電位的形式。
1.3 數據處理的方式
對于最終數據結果的測定可應用Microsoft Excel將其細致地分類,之后將數據進行匯總,對其進行可描述性分析。利用SPSS軟件當中的正態概率圖法,正態分布檢驗測定的數據,插值分析和制作相關的土壤分布圖,可應用SURFER軟件進行繪制,對于半方差的分析,可以利用GS+7.0的軟件進行統計,對于一些圖片的處理可利用PS等。
2 結果與分析
2.1 土壤性狀的空間變異特征
對空間變異性特征進行研究的基礎前提為,相關數據一定要符合正態分布的規律。p-p正態概率圖是對正態分布進行檢驗的1種統計圖形,可依照相關變量分布以及正太分布累計比產生的圖形進行檢測,如果相關數據為正態的形式進行分布,那么被檢測的相關數據會接近顯示值,呈現出直線的狀態。
如圖1所示,在全面實施退耕還林以及還草后,榆樹疏林中土壤性狀的塊金值為有機質>速效氮、速效氮>全氮、全氮>速效磷、速效磷>pH,在土壤當中有機質含量最高的為塊金屬,pH最低[2]。土壤中含有的pH、全氮以及速效磷等塊金屬值比較小,幾乎為0,說明在最小的間距中,在對變異進行分析時產生的誤差比較小。但土壤中的有機質以及速效氮的塊金值比較大,證明了在最短的距離中,對變異進行分析時產生的誤差比較大。
不同的養分性狀彼此之間發生的變差比較大,其趨勢的具體變化為:全氮與有機質相等,有機質>速效氮,速效氮>pH,pH大>速效磷。在5個變程的范圍10.22~52.96m中,較小的變程值證明了土壤性狀有著非常大的關聯性。土壤性狀中的變程會>真實的采樣距離,證明了采樣的距離非常合理。在應用GS的軟件進行統計時,具備強大的模擬功能,每樣土壤數據的空間變異規律,都能擬合成為理論數據模型。
2.2 土壤性狀的空間分布格局
在對空間取樣中,只能取得非常有限的實驗數據,針對沒有抽取的實驗數據,可利用空間局部插值的形式實施最優無偏估計,這樣便可以得到整個研究樣地的具體分布情況。結合真實的測量數據,借助Sufer的相關軟件,在對半方差內部結構進行分析的前提下,借助真實的Kriging插值形式,可以實施空間制圖,獲取具體的直線分布圖。土壤當中的每一項性狀并非勻均分布,是在某種尺度之上顯示出的空間變異性。在二維平面上產生的空間變異性是空間分布的具體格局[3]。在土壤表層養分中的分布含量有著較高的空間變異性,決定了最終的空間格局。
3 結語
在退耕還林以及還草工程實施后,榆樹疏林土壤的性狀會呈現出相關的空間變異性,5種土壤性狀當中的空間變異性具備的異性程度不一樣。之后還要不斷地對其進行分析,為沙地的改善做出更多貢獻。
參考文獻
[1]趙瑋,胡中民,楊浩,等. 渾善達克沙地榆樹疏林和小葉楊人工林碳密度特征及其與林齡的關系[J].植物生態學報,2016,40(4):318-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