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東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其特有的人文情懷是其他任何學科無法企及的。而獨有的人文情懷讓語文教師獨善匠心,讓語文課堂博采匠義,讓語文教學專攻匠術。語文課堂的匠心、匠義、匠術構成了語文學科獨有的工匠精神。怎樣的語文課堂才能具有工匠精神呢?
語文課堂是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學習場。在這樣的學習場中,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語文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文本是語文學習的重要載體。在課堂的重要因子之中,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教師需要學會“養氣”,練好內功,提升語文素養,這是語文課堂具有工匠精神的前提。所以,教師的匠心是工匠精神之氣,課堂的匠義是工匠精神之道,教學的匠術則是工匠精神之法,如此“氣”“道”“法”構成了工匠情懷下的語文課堂。
有人說,做教師不能做一個教書匠,教書匠的“匠”是沒有匠心的匠氣。“匠心”與“匠氣”一字之差,卻能評判出語文課堂的優劣。中國人把死讀書的人叫作“兩腳書櫥”,同樣,沒有智慧地死教書的人只能是“教書匠”。怎樣成為一個具有匠心的教師呢?唯有工匠精神才能讓教師具有匠心。
孟子自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教師獨善匠心也應該養氣,應該養怎樣的氣呢?應養三重氣。
第一重氣是“德藝雙馨”。教師的匠心是什么?首要是師德。師德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其次是師藝。師藝是教師的教育教學藝術,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工匠精神。當師德與師藝融合于一身時,這就是一位德藝雙馨的教師,也就是一位具有匠心的教師。
第二重氣是“文化素養”。語文教師要獨善其身,擁有匠心,需要在閱讀中廣涉博覽,閱讀中外文學作品,在中外文化的美美與共中,積淀文化,具有文學素養;同時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積淀文化素養。閱讀學習,是語文教師獨善匠心的主要路徑,因為有了文學素養,才能與經典對話,才能做學生閱讀經典的引路人;有了文化素養,才能博古通今,才能引領學生積淀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語文教師要獨善匠心,還決定于專業閱讀,明了語文教育規律。《莊子·養生主》中寫道:“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只有準確把握語文教育教學規律的教師才能獨善匠心,而這一切均取決于教師的專業閱讀。可見,經典文學的閱讀、傳統文化的學習、專業知識的學習才是養“文化素養”之氣的路徑。
第三重氣是“求實創新”。語文教師要獨善匠心,還取決于精益求精的有為態度。語文課堂的有為,是以立德樹人為教育根本任務的求是創新態度。求是,是遵從語文教育教學規律,做到“語言為本,文化為真”,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讓語文課堂具有創新之態。
下面是筆者在山東省濟南市執教統編教材八(上)第六單元《富貴不能淫》的一個片段:
師板書“大丈夫”。
師:大丈夫應具有哪些品質?
生(齊答):仁、禮、義。
師板書“仁、禮、義”。
師:這三點在課文哪里讀到的?
生(齊答):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師:大家講的“仁、禮、義”,其實是宋代大儒朱熹在評價“大丈夫”的時候提到的:“廣居,仁也;正位,禮也;大道,義也。”我們知道了大丈夫應該“仁、禮、義”俱全。除了這三點,還有補充嗎?(生思考)
生:遵循正道。
生: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師:這個“志”是什么?
生:“志”是心意志向。
師:(板書“志”)能不能再細致一點?
生:自己想要達到的心意和志向,自己的目標。
師:也就是自己心里有一個標準。如果說“仁、義、禮”是他心目中的道德標準的話,那么這就是永遠在內心的、不會改變、不會偏移的。孟子在另外一篇文章中還談到了這樣的觀點——公孫丑問:“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問:“敢問何謂浩然之氣?”孟子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師:孟子說,我能知道別人所說的準確意思,我也能夠培養我的浩然正氣。(師板書“氣”)那么“浩然正氣”是什么?其實就是“仁、禮、義”的一個總和。所以在孟子的思想中除了“仁、禮、義”之外,這個“浩然正氣”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這種浩然正氣在孔子的語錄中也有記載: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筆者從文本出發,在語言的品讀、理解、補充、感悟中,不但傳承文化,而且立德樹人,在求是創新中給予學生價值引領。
所以,語文教師需要養氣,就是要具有工匠情懷。只要具有了工匠情懷,語文教師就能在文化自省中獨善匠心。
語文課堂的工匠精神是什么呢?是具有工匠情懷的語文教師悟“義”得“道”。“義”是人們認識到的事物的本質、要義;得道,則是找到語文學習的最佳路徑。教師采用最具匠心的教學設計而讓學生獲得最佳閱讀體驗和感悟,這就是悟文本要義,得語文正道。所以,語文課堂應具有三階段,方能悟義得道,博采匠義。
第一階段,教師應有深讀能力。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高于學習者,因此語文教師應具有獨立解讀文本的能力——這是課堂教學的前提。教師的這種獨立解讀文本的能力,能夠讓課堂教學獨具語文魅力,同時能夠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更具多元理解,更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發展,讓語文課堂具有內容的廣度、知識的長度、學習的深度、理解的信度。
筆者在執教統編教材七(上)第六單元的郭沫若的詩歌《天上的街市》時,讓學生從詩人所站的角度朗讀“遠遠的街燈明了”一句。“遠遠的”不僅是距離遠,而且可以讀出詩人是身處黑暗之中,對光明無限向往。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的主體設計思路就是讓學生能讀出詩人郭沫若身處“黑暗的社會”而寫下了一首“光明的小詩”。這節課,教學的匠義體現為筆者對文本的獨立解讀能力,在教師的深度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的閱讀走向文本的更深處,這種探驪得珠的教學之道正是博采匠義的工匠情懷。
第二階段,教學設計應有創新之處。雖然人們常說教無定法,但教學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在教學設計中可以博采眾長,模仿、剪裁、嫁接、移植、改造、創造,這是教學設計的基本之道。
筆者在蘇派作文教學名師精品課堂觀摩與研討活動中執教統編教材八(上)第三單元的寫作“學習描寫景物”一課時,合理地借鑒了山東師大博導潘慶玉教授執教的“大美蘭亭”一課中的學生活動設計,將“曲水流觴”活動環節安排在了我對景物的“賦形”教學設計之中,讓學生活動更加充分,學習氛圍更加濃烈,學生的展示更加積極。這就是教學設計中的移植之道。
第三階段,課堂教學應指向語文課程。語文教學中的博采匠義,不是單一的教學設計的得法,還應具有對語文課程的準確理解和把控,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準確回答語文是什么,我為什么教語文。課堂教學的價值是能體現語文課程的本質,每一堂課都能緊扣課程標準,這是得道的最高境界,也是博采匠義的核心所在。
筆者在執教統編教材八(上)第四單元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一文時,讓學生品咂其“疏朗清淡”的語言風格,并在品咂中讀出意味,品出意韻。在指導閱讀此句時,首先自讀,“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再讀,“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標點由逗號換成頓號后,停頓變了,意味變了,感悟變了。學生在品咂語言中,讀到了汪曾祺散文在表現牛肝菌好吃時,除了用色香味,還有觸感和材質的描繪,可謂匠心獨運。色如牛肝,香,味鮮,而“滑”是口感,“嫩”為材質之好,有視覺的美感。標點的獨到更如美食家在品嘗著,“滑,嫩,鮮,香,很好吃。”語言運用形式和語氣停頓節奏,疏朗清淡。如此教學,引導學生在語言的學習與運用中徜徉,這才是我們語文課堂教學的博采匠義。
得道是語文教學具有工匠精神的具體路徑和方法。三個階段分別指向語文教師解讀文本的能力、教學設計的創新、課堂體現的語文課程價值。只有博采匠義,語文課堂才能得道,獨守語文正道。
匠術,是工匠精神觀照下的教學方法、教學藝術和教學主張。一個有工匠情懷的教師,其不僅能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同時也能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其獨有的教學藝術,更能在教育教學中提煉并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筆者從事語文教學30多年,將語文課堂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教學方法得當;第二層次是具有教學藝術;第三層次是獨具教學風格。三個層次中,第三層次是我的理想課堂,也是具有工匠精神的課堂。
第一層次課堂,要求語文教師學會運用適宜的教學方法,選用適合作品形式的教學形態,有助于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和理解。有些老師在教學魯迅小說《故鄉》時,會采用文體教學法,從小說的要素入手,引導學生梳理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賞析環境描寫的作用。以文體教學法來教小說,便于學生掌握小說學習的基本規律,學習了“這一篇”,就掌握了“這一類”,這是用適宜的教學方法來教學的語文課堂。
而筆者在教學《故鄉》時,為了引導學生對作品中的“希望”深度研讀,在文體教學的基礎上,突出對小說文本的整體閱讀與“通章而論之”的文學閱讀方法,將文本“上下相承”,貫通閱讀,引導學生深度研讀文本,挖掘小說中“希望”的文學形象與文學意蘊。學生在閱讀中讀到故鄉的“希望”,閏土的“希望”,以及無處不在的“希望”,以此總結出小說對“希望”這一主旨的表達在每一細微處均妙筆生花。這樣的小說教學沒有停留于語言的表層,而是深入到文本思維深層,透過語言走向文學作品的精神世界。這就是第二層次的語文課堂,是“語言為本,文化為真;以生為本,以文化人”的課堂,是具有教學藝術的語文課堂。
理想的課堂一定是術有專攻的課堂,是具有匠術的課堂。筆者在教學《十五從軍征》一詩時,和學生一同邊讀邊思邊補充有關背景資料,把一首詩讀成了一組詩。“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為何戍卒歷經戰亂這么久還想著回家呢?這就探尋到了戍卒的靈魂深處——家國情懷。家,是中國社會結構中最基層的單位,是中國人內心深處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與靈魂皈依。而一旦失去了家,戍卒幾十年的堅守,幾十年拼死戍守邊關,瞬間就沒有了價值。這既是對戍卒的慷慨頌歌,其實更是戍卒的慷慨悲歌,頌揚戍卒保家衛國的精神,瞬間就變成了悲慘控訴與無情的批判。《十五從軍征》中眼前的家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滿院蕭條,一派凄涼,沒有家人的家又談何為家呢?“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如此凄慘的晚境,表象為抒寫愁懷,實質是對時局的控訴,對現實的諷刺,這也奠定了全詩針砭現實的感情基調,可以讀到其批判傾向。
這樣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以及對古典詩詞的研究素養。只有術有專攻的語文教師才能上出具有文化底蘊的課。這就是我首倡的“本真語文”教學主張——語言為本,文化為真。
如此三層境界的課堂需要語文教師融教學方法、教學藝術、教學主張為一體,真正做到教學專攻匠術。
教師的匠心是工匠精神之氣,課堂的匠義是工匠精神之道,教學的匠術則是工匠精神之法,如此“氣”“道”“法”構成了工匠情懷下的語文課堂。匠心、匠義、匠術是教師、課堂與教學的融會貫通。養氣能培養語文教師具有工匠情懷,得道能引導課堂具有工匠藝術,融法能提升教學具有工匠精神。
推薦書目

書名:匠人精神
作者:秋山利輝
譯者:陳曉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秋山木工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家具廠家,秋山木工的訂制家具常見于日本宮內廳、迎賓館、國會議事堂、知名大飯店等。由于重視人才品格的獨特工匠培養制度,秋山木工在業界及海內外受到矚目。“三十條”匠人須知傳達真正的“匠人精神”——所謂“執著”,就是對事情“不放棄”;所謂“不放棄”,也是一種“思想的深度”,從而淬煉心性,養成自己,喚醒每個人的一流精神。